幼儿教师的前台与后台

2015-05-30 04:59刘欢欢
东方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

刘欢欢

【摘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出现暂时与职业角色脱离的现象。拟剧理论为剖析幼儿教师的职业行为提供了一个微观的视角。

【关键词】 拟剧理论;幼儿教师;职业角色

所谓职业角色紊乱,是指从业者不清楚自己的责任、权利、目标、地位和应尽的义务。(梁慧娟、冯晓霞,2004)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很多教师会在短时间内脱离自己的职业角色,使自己的生活角色在工作中展露出来。这两种角色的混乱,往往会对幼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或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一、幼儿教师的“前台”与“后台”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1959年提出了拟剧理论。他认为个体的社会活动都是“扮演”,社会生活的参与者都是剧场里的演员,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舞台上根据社会环境所赋予的剧情演出。日常话语中的“扮演”常具虚假的含义,实际上戈夫曼的“扮演”更多的是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我形象的管理。为了表演,每个角色同时存在着一个“前台”和一个“后台”,在前台,人们尽力扮演自己承担的角色,按照角色的相关要求去管理自己的形象。在后台则会转变为一种较为轻松的角色,当他们再次回到前台时,又恢复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戈夫曼认为,“前台”与“后台”的存在对于人们的印象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前台” 与“后台”的合理配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管理自己的形象,并获得相应的评价。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他们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在教育情景中作为教育者的形象而存在。在“前台”,教师尽力扮演一个专业教育者的角色,承担起教育和保育的工作。在“后台”,教师可以回归自己的生活角色,相对轻松和自由。但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常常会在无意中将自己的“后台”形象带到“前台”,对印象管理造成障碍。

二、角色冲突——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紊乱的实例解析

镜头一:喝水时间,郎朗一直在说他要多喝水,长得比“王林”(和和的爸爸)还高。老师在一旁不时地说一两句打趣和和爸爸的话。和和在旁边听着听着,突然哭了,转过身打了老师两下。老师有点生气地抓住他的手:“你看你这孩子,干嘛拿我出气啊!”说完又忍不住笑了起来,把他搂到怀里亲热的哄着,和和嘟着嘴在老师怀里闹。

镜头二:区角活动时间,豆豆在图书区看书,只是单纯地翻来翻去,没有什么目的,不停地换书。教师见到了,随口跟旁边的另一位老师说:“这个孩子看书就是不行,你看,一点儿长性都没有。”接着又聊起了这个孩子语言、智力等方面的发展,评价偏于负面。豆豆茫然地看着他们。

镜头三:吃午饭了,丁丁正在吃着自己碗里的饭,老师走了过来,拿过他面前的碗说:“丁丁,来让老师喂喂吧!”一边逗他,一边把饭喂给他吃。

镜头四:集体活动正在进行中,教室的门被推开了,隔壁教室的一位老师走了进来,有事要找正在组织活动的老师。老师随即站起来走到门口与之谈话,幼儿开始喧闹。

镜头五:集体活动前,小朋友都坐好了,老师在做准备工作,中间有一小段等待时间。飞飞无聊地吐着唾沫,粘的满下巴都是唾液。正准备坐下的教师,一回头看到了他,马上将头转向另一边,猛地站起来指着他(并没有看他)嫌恶的大声说:“呀!李老师(保育员),快拿纸给他擦擦!”飞飞被拉到了小朋友坐成的圈子外面,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看起来被吓懵了。在后来的整个活动中,他都一直用手背堵在嘴巴上。后来另一位老师突然发现,他的手背已经咬出了一个深深的牙印。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戈夫曼提出,“印象管理”具有三种品性:戏剧忠实、戏剧素养与戏剧缜密。戏剧忠实指的是剧班成员要按照既定路线完成表演,不能泄露剧班和后台的秘密,也不可以演出剧本中没有的自己的节目。戏剧素养指的是表演的技能,即顺利地完成角色的呈现。戏剧缜密指的是“表演者在舞台演出中谨慎从事和考虑周全,预先对可能发生的以外事件有所准备并利用余留机会。”(戈夫曼,1989)结合幼儿教师的实际来说,教师要成功进行印象管理,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角定位有清楚的认识,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所要承担的任务。在教育的场景中,教师总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生活的照料者、活动的组织者、行为的评估者、纠纷的调解者等多种角色出现的。那么,教师要扮演好前台的职业角色,就要时时考虑自己所处的场景,将自己的行为与角色匹配起来。

(二)前台形象与后台形象紊乱。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一瞬间,教师脱离了自己的教育者角色,将自己的生活角色带入到教育情景中来。在一定意义上,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像一个演员,只要尚处在教育的情景中,就要一直演好自己的角色。演出中间演员的偶然脱离角色,会使人觉得尴尬而不协调,是一种不专业的体现;教师也是一样,甚至可以说,教师脱离角色所造成的后果要比演员严重得多。结合本案例来说,老师对和和的过分溺爱,使他失去了许多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也使教师本应对幼儿进行的合理约束与要求大大减少。对于飞飞,教师的无意之举可能对他造成伤害,使他认为自己被老师所嫌恶。

(三)应然形象与实然形象的冲突。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老师对于自己应然的角色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在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师这个话题上,教师们都能侃侃而谈。然而在谈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教师们也提出了很多实际的困境。比如幼儿园的任务过多过重,教师们每周要交好几篇教育笔记、读书心得,观察记录等,参加各项比赛,完成幼儿园的行政任务,教师们忙于处理各种事务,往往精力不能集中在孩子身上。另外也有教师谈到,做幼儿园教师实在是太辛苦了,有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想发生的事情。也有教师表示,有时候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是没有精力去思考和改正。

三、建构“角色空间”——关于幼儿教师印象处理的思考

在传统意义上,教师总是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出现的:知识的传授者、生活的照料者、活动的组织者、行为的评估者、纠纷的调解者等多种角色。与幼儿园教育情境相关的人(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家长、幼儿)对这一角色职责的认知基本是一致的:教师必须拥有与以上几种角色相匹配的能力,方能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因此,教师的既定角色导向了与幼儿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这种社会契约的作用下,教师需要在教育场景中时时保持与角色相匹配的行为。强调教师做好“前台”工作,并不是说要求教师放弃自我,将教师的角色和“自我”割裂开来。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们代表的不只是社会某个领域事务的执行者,还有他们自己。教师作为“完整的人”参与到与幼儿的发展中去,才能实现与幼儿在情感、理性、感觉、经验等方面多向度的沟通与交往。因此,挣脱单一的社会角色束缚,对于教师的完整自我也是有益的。教师可以适时的抛开“圣人相”,对剧情、剧本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在胜任“前台”工作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地展现自己作为常人的“短板”。作为常人的情感、弱点是可以适当流露的。这种流露通过适当的方式反而会促进沟通的效果。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个人特点与教师的角色适当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复杂,存在着更多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职业倦怠。因此,教师应尽量在“台前”、“幕后”的角色扮演中建构一个“角色空间”,勤于反思,合理把握前台形象与后台形象的转换,在这个空间里,使自己的各种角色得以相互融合,尽管不可能完全消弭彼此之间的冲突。如使用一些教育策略,将自己的形象常人化:示弱等,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与幼儿自由交流。

参考文献:

[1][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商务印书馆,1990

[3]张宇慧.大学教师角色行为的社会学释义[J].民族教育研究,2008(4)

[4]梁慧娟、冯晓霞.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5)

[5]李婵娟.幼兒教师的角色冲突——审视幼儿教师职业困境[J].早期教育,2005(9)

[6]吴媛媛.角色定位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9(7)

[7]刘彦华.中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学前教育研究,2000(2)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2019年幼儿教师暑期实操培训班优秀作品选登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基于教学现场的幼儿教师短时培训的实践与反思——宁波市幼儿教师现场研学培训的实践
关于幼儿教师流动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