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名与实

2015-05-30 10:48苏文菁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5年1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海洋贸易

作者简介:苏文菁,福州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主任,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福州大学主任。“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秦汉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转变于清代,结束于1840年。海上丝绸之路是有记载以来最为古老、延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海洋贸易与交通通道;是前工业文明时代,博大的中华文化传播世界、影响文明的进程之路;是丰沛的中国物产福泽四海、全球共享之路;更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对话与融合之路。那么,亲爱的小读者,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叫“海上丝绸之路”呢?不要着急,且听我慢慢讲来。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丝绸之路”一词演化来的。在学术史上,“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的著作《中国》(三卷)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在对中国进行多次考察后,将起源于中国、贯穿欧亚大陆的中外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在唐中叶之前,中国对外的贸易货品,特别是陆路贸易的货品主要是丝绸。此间,“中国”在西域、包括古罗马被称为“丝国”“赛里丝国”,“中国人”被称为“丝人”。其实,今天我们知道,古代的运输主要是由人力与兽力来承载的,轻而薄的丝绸正是最好的交易物品了。因此,“丝绸之路”这个称号很快被人们接受了。

“丝绸之路”这一名字出现后,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丝绸不仅从陆路,而且也经由海路运往世界其他区域。但是,“海上丝绸之路”在海外汉学界“热起来”却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逐渐得以复苏,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学术界有了在全球化视野下建设与定位包括日本文化在内的东亚文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东京大学的三上次男教授的著作《陶瓷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于1966年问世。在三上次男看来:陶瓷之路不仅仅属于中国,更是与欧洲文明不同质的东方文化的象征,自然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中正式使用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

从全球范围看,“海上丝路”涉及亚洲、非洲与欧洲的诸多国家与港口。1990-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国家27个口岸的“海上丝路”考察活动。这些口岸包括了意大利(威尼斯),希腊(雅典),埃及(亚历山大、开罗、苏伊士),土耳其(库沙达瑟),阿曼(塞拉莱、马斯喀特),巴基斯坦(加西姆、卡拉奇),印度(莫尔穆冈、果阿、马德拉斯),斯里兰卡(科伦坡),马来西亚(巴生港、马六甲),印度尼西亚(泗水),泰国(曼谷),文莱(斯里巴加湾),菲律宾(马尼拉),中国(广州、泉州),韩国(釜山、庆州),日本(福冈、大阪、奈良)。

说了半天“海上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再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具体历史吧。

“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秦汉,晚于陆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东南沿海区域已有对外海洋贸易的记录。闽越国、南越国都有通过海洋输出产品的记录。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和徐闻(今徐闻)等。同时,北部的渤海湾、山东半岛也有航线前往古代日本与朝鲜半岛。

唐宋元明是中国海洋大发展,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为兴盛的时期。唐中叶,怛罗斯战役(751)的失利与安史之乱(755-763)的爆发,促使中国社会经济的中心由黄河中上游逐渐向中国东南沿海转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凸显,唐朝开始在国内最大的海港广州派遣市舶使,专门主持与南海诸国间的贸易事务,并设置专门机构市舶使院,接待外国使节。自唐玄宗开元二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注重经济效益,为地方和中央开辟了可观的财政来源。另外,地方豪族和地方官员乃至平民也直接参与经营海外贸易,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在此期间,贸易的主要商品包括中国的陶瓷、丝织品、铁、宝剑、马鞍、貂皮、麝香、沉香、肉桂、高良姜等,换回的是象牙、犀角、珠玑、香料和各国的特产。

宋代在“开洋裕国”的国策中,延续了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得以持续发展,并与东南亚的绝大多数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庆元府(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板桥镇(今胶州营海镇)、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今松江)、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军(今江阴)、澉浦镇(今海盐)和嘉兴府(秀州)上海镇(今上海市区)等地设立市舶司以专门管理海洋贸易,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为最大。泉州在南宋中后期更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并出现在《岭外代答》《诸蕃志》这些专门记载与中国海洋通商国家情况的著作中。

元朝也大力经营海上丝绸之路。元世祖忽必烈初定江南,就允许沿海州郡商人下海贸易,重赏归化元朝的南海诸国;各国商人前来贸易,官府也给他们提供方便。中国航海家汪大渊留下了从泉州出发到世界各地的航路记录《岛夷志略》。

到明朝建立后,其致力于建立以大明帝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采取了与之前朝代不一样的外交政策,传统的官方海外贸易的政治外交功能被发挥到极致。明朝同时实施的禁止私人海洋贸易的政策,大大限制了唐宋以来东西方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势头。

也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15世纪,明成祖朱棣促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先后7次率众远航,经海路到达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曼、也门、沙特和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携带的金、银、手工业品,交换回珠宝和香料、苏木等奢侈品。

15世纪末是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欧洲人开始突破海洋对陆地的限制,一次又一次远洋冒险、寻找新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商船纷纷前来“叩关”,希望打开明朝中国对海洋禁闭的大门。葡萄牙人“租赁”澳门、西班牙人占据马尼拉、荷兰人染指马六甲城与巴达维亚,这些港口传统以来都是中国商品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港口。就以传统商品为交易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而言,发生在中国漳州月港的、突破明朝的海禁壁垒的“白银贸易”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

当欧洲人开始突破陆地的局限驶向大海,明朝、清朝政府却从海上退缩了,在严厉的海禁政策下,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的海洋天性以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东南沿海的闽商,开始以各种方式撕开明朝的海禁,延续“海上陶瓷之路”,开启中国的“白银时代”。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漳州月港成为大航海时代全球化初期的世界贸易中心。

明、清两代政府为控制对外贸易和防范海外势力入侵,对民间的海上贸易实行时禁时开。结果事与愿违,明朝“海禁”造成东南沿海倭寇和海盗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商品现象成风,明政府只好开禁。到了清朝,政府施行“闭关政策”:西方国家在输出大量银圆购买中国商品的同时,因无法建立平等互利的自由贸易关系,而出现了巨额贸易差额。于是英国方面违背中国官方的禁令,非法大规模向中国倾销鸦片以追逐高额利润,扭转贸易逆差。最终,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代表的禁烟运动作为导火线,引爆了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海上丝绸之路”也从此走到尽头。

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都是我国古代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通道,都对我国在世界上所做出的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与陆上丝绸之路不同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并没有起点和终点之分,因为,在有中国参与的世界贸易中,中国的商品在影响其他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中国的陶瓷和瓷碗等传到东南亚之后,影响了东南亚人们的饮食习惯:中国的茶叶传到欧洲,影响了欧洲人们的茶文化等等,而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也对中国人民产生同样的影响,如我国由吕宋(菲律宾)引进的甘薯改变了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并有效地缓解了当时(明代)的大饥荒问题。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海上丝绸之路”是最为古老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海洋贸易与交通通道,经历了很多时期、涉及世界诸多国家与港口。同时,也是前工业文明时代、博大的中华文化传播世界、影响文明的进程之路,在我国以农耕文明为主流的时代能够如此繁荣,并对世界文明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不仅是我国获得海上话语权的骄傲,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尤其是在海上活动的人民)的光荣。而且,“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对话与融合之路,它展示着一个宗旨,即多元、平等、互利互惠。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海洋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贸易统计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