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松
每年冬季,南极周围都会结满厚厚的海冰,面积超过南极大陆:每年夏季,海冰迅速消融。这一年一度的季节性的凝结与融化,堪称地球上最为壮丽的景象。
在南极海冰上,把大量的科学考察物资从考察船上卸下来,再运送到南极大陆,是世界各国开展南极考察都必须面对的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参加两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印象最深的经历。
每次南极考察,海冰卸货都被考察队当成一场“攻坚战”,从战略战术的制定到作战日期的选择,都极其慎重,全队动员,如临大敌。我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时候,考察队需要从船上卸下来的物资有上千吨。其中,有4辆22吨重的卡特比勒挑战者系列雪地牵引车,这可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最重的货物。
在考察队决定卸货运输的前一天,南极刮起了八九级大风,中山站的最大风力达到了11级。大风夹杂着雪花漫天飞舞,转瞬之间天地就融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混沌。这种从海上向南极大陆吹的东北风,正好有利于海冰挤压,一些裂开的冰裂隙在风力和气温的作用下,重新冻了起来,海冰变得结实坚硬,非常有利于海冰运输。考察队决定抓住有利时机,立即把4辆卡特比勒车卸下来,从海冰上开到中山站。
这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最重的一次海冰运输。4辆沉重的卡特比勒车缓缓行驶在冰面上,所过之处,压出了一道道近10厘米深的车辙印。在距离雪龙船6千米处,车队遇到了一条隐隐约约延伸到天际尽头的冰裂缝。当22吨重的卡特比勒车缓缓驶过冰裂缝的时候,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那一刻,我站在冰裂缝的前方拍摄,十分明显地感到脚底下的冰面在颤抖,似乎随时有可能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海冰下面是三千米深的海水。好在有惊无险,考察队顺利完成了冰上运输。
六年后,我又参加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同样遇到了“海冰卸货”攻坚战,也需要把一辆22吨重的卡特比勒雪地牵引车运送到中山站。这次,大家的运气可没有那么好,因为南极的海冰变得好像“夹心饼干”。
冰面上,最上层是厚厚的积雪,积雪下面还有一层40厘米左右的融水夹层,最下面才是一米多厚的冰。考察队的雪地车拖着雪橇行驶在冰面上,好像行驶在松软的冰雪“夹心饼干”上,不时陷入雪坑。当考察队将22吨重的卡特比勒车吊运到冰面上的时候,立即就陷下去,承载都十分困难,更别说是运输了。
经过多次尝试没有成功,考察队最终决定搁置“海冰运输”方案,全部采用直升机吊挂作业。上千吨的物资全部通过雪龙号上搭载的两架直升机吊运。两架直升机忙碌得像小蜻蜓一样,在冰雪南极大陆上空来来往往,一共飞行了380多架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保障大量物资装备的安全运输,是顺利进行南极科学考察的先决条件。在其他地方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没有亲身经历,很难想象在南极做起来有多难。正如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在《急救手册》前言中写道:“南极是一块无情之地,一个按人类‘文明词汇来衡量为简单的问题,在那儿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就会生死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