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华
我过去几年在美国多次参加有关中国在非洲的研讨会,但真正到非洲一线采访中资企业,去年8月还是头一遭。我的目的地: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
作为驻华盛顿的记者,埃塞可以说是最熟悉的名词之一。华盛顿及周围地区居住着约25万埃塞俄比亚裔人,数量仅次于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在华盛顿,埃塞饭店到处可见。坐出租车和逛商店,也会常遇到埃塞裔司机和营业员。
而当我在华盛顿杜勒斯机场埃塞俄比亚航空柜台办理登机手续时,听到英语和埃塞的阿姆哈拉语广播后面紧跟着是中文,心里更多了一分亲切感。之前送我到机场的出租车司机是个乌干达人,她听说我去埃塞异常兴奋,要我有空一定顺便去邻国乌干达看看,中国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广受欢迎。
两个中国企业在埃塞的故事
一个多星期的行程可谓紧张,每天都有两个企业要采访。到达亚的斯亚贝巴当天下午,我就去市中心的中兴通讯埃塞公司采访。
如果说一个公司能够对一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作用,那非中兴莫属。自从2006年中兴开始在埃塞建设移动通讯网络以来,这个非洲第二人口大国手机拥有量已从原来1%上升到25%,而且将在下一步由中兴和华为两家共同参与下进一步快速增长,在2015年达到4000万用户,占总人口近一半数量。不光如此,埃塞电信行业中百分之六、七十的技术人员都是这些年由中兴培养的,难怪已故埃塞总理梅莱斯把中兴在埃塞的地位与长城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相比。
中兴在埃塞一共有300多员工,其中60%以上是本地人,而且这个比例在不断上升。我与几名埃塞员工聊天,他们都为能在中兴工作感到骄傲。特别是那位叫犹奈斯(Yonas Getachew)的负责合同管理的经理,他为中兴创建埃塞移动通讯基础设施感到骄傲,同时为中兴给当地捐款捐物、参与慈善,成为良好企业大加赞赏。最让他脸上充满灿烂的是他述说自己回到家里自豪的感觉。中兴付给他的优厚工资为他给一家四口(夫妻俩加上两个孩子)带来好生活。
当天下午,我来到了距离亚的斯亚贝巴约37公里的杜克姆镇。一般人不可想象,当地落后的公路系统意味着37公里要行驶一个半小时。这条一直通往邻国吉布提的公路经过的大多是农村,但一过杜克姆镇,一个巨大的形同展翅一般的银色大门引人注目,这就是埃塞第一家工业开发区——东方工业园。整齐的厂房被优美的绿化包围,在远处群山的映衬下更为诱人。
我被安排住在园区内华坚鞋业职工宿舍,这是建在车间一边的临时建筑,六人一间。那天一进工厂大门,正值晚饭前休息时间,我被眼前的场景吸引住了。车间外篮球场上当地工人正在比赛,而另一空地上一群人在踢足球。进车间的过道处,几个工人在打乒乓和桌球。
华坚鞋业在埃塞现拥有3200个当地员工,另外有170名国内派来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如果说要创造就业,华坚可谓是东方工业园中20家左右中资企业的大户。该公司目前年产鞋约200万双,主要销往欧美。
一个叫发展(Esrael Etefa)的24岁埃塞小伙子,2011年曾和近90名埃塞青年员工一起到华坚在东莞的工厂受过培训,现在已是一个中层干部,管理一条生产线。他中文非常好。而另一位叫纳迪(Natty Abebe)的26岁小伙子虽没有去过中国,但在华坚也工作了三年,成为车间主任的助理。这位原来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青年也会说些中文。
由于当地的工人大多来自农村人口,如何做好培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管理层重要的工作。一周三次下午,副总经理宋一平都会把200名左右的管理人员(一半以上为当地人)召集在车间外空地上,讲生产管理中的成绩和问题。与一些公司老总平时住在亚迪斯公馆不一样,宋总住在简陋的厂区,与一个普通的工人没太多差别。
除了华坚,东方工业园中还有如力帆汽车、东方钢铁、中舜水泥、东方纺织等企业。中国企业对开拓海外市场的热情,加上去年5月李克强总理对该园区的访问,使得对东方园有投资意向的中资企业越来越多。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焦永顺说园区在加紧扩建,厂房数量在未来两年就会翻番达到21幢左右。
而华坚鞋业也从政府手里获得了在亚的斯亚贝巴拉夫托区的138公顷土地,准备投资以鞋业为主的综合轻工城,雇工将达到五万左右。
由于东方园区的成功,埃塞政府开始了更多的工业园项目,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从而大大加快了埃塞的工业化进程。
东方工业园只是中国企业在埃塞帮助发展经济、创造就业的一个缩影。走到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由中国铁路集团建设的轻轨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争取明年完工,成为埃塞第一条轻轨。而中国公司和土耳其公司同时也在建设现代化的铁路,连接埃塞这个内陆国家的首都亚迪斯和邻国吉布提的港口。
埃塞人是比较热情的。无论在厂区还是路上,都有人对我用中文说“你好”,或者用英文说:Hello, China. 如果说在其他国家,中国人时常被误认为日本人或韩国人,那么在埃塞绝对是相反。
亚迪斯市中心处处可见中国的足迹,梅思科广场(Meskel Square)是当地人聚集的地方,华为的巨大广告牌告诉当地人华为将和埃塞共同发展,而不远处总理府附近一个路口,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巨幅广告牌在推广其直飞上海的航线。
虽然在埃塞这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破旧的基础设施、经常断电、人才缺乏和效率低下,但我见到的中国企业家都表现出一种长远的乐观。他们从过去十年高速发展的埃塞看到了几十年前中国的影子,那时的中国也是面临同样多类似问题。
让更多的人听到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故事
埃塞的经济学家梵图(Fantu Cheru)和尼尔利亚学者西里(Cyril Obi)曾撰文说,非洲人虽然过去和欧美关系较为密切,但现在当他们试图找出过去半世纪该大陆出问题的根源时,却发现中国人是他们首选的伙伴。非洲人认为中国发展经验对他们非常有吸引力,同时中国没有附加条件地支持当地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西方的做法形成对比。同样,他们认为西方对非洲的悲观定论与中国对非洲活力的欣赏形成强烈反差。
可以说,中国企业在埃塞总体上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故事,值得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特别是西方那些习惯以偏概全,把中国在非洲描写成攫取土地和自然资源、破坏环境和剥削劳工的人。
就在我去埃塞的航班上,我在阅读原《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的海沃德(Howard French)的新著《中国第二大陆:一百万民工如何在非洲建一个新帝国》。作者在该书中用自己在非洲旅行碰到的几个中国人的个案以偏概全为中国在非洲定论,可以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而在美国,像海沃德那样带有偏见看中国的人绝非少数,在他们笔下,中国在非洲完全是为了掠夺土地和资源、剥削劳工的新殖民主义者,这种偏见的误导作用非常严重。
诚然,中国企业到非洲也有不适应的地方,有急需改进之处。比如在劳工法方面,非洲不少国家的法律对工人的保护要比国内更为严格。具体来说,在开除工人、解除合同方面,在要求工人加班方面都有更多限制。而当地很多人也并不像中国工人那样热衷加班和拿加班费而放弃休假。相反,有不少人拿了工资就要请假去消费。
即使作为非洲发展中国家,埃塞的环保标准和法律制度也还相对健全,这要求我们企业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文化、宗教传统和习俗。
总体而言,中国在埃塞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故事,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
中国已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之一,是非洲这些年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帮助非洲人建设的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个故事用客观事实去讲好,那就愧对在非洲辛勤工作的中国企业家和工人。
面对西方如此歪曲中国的报道,我们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报道要充分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非洲的了解。我们不少记者平时关心欧美较多,而真正熟悉非洲情况并去过非洲,特别是长期在非洲工作过的记者并不多。这就需要我们从新闻学院学生到记者本身都加强对非洲的了解。非洲不能仅被看作是一个大陆,更是一个有50多个不同国家的大陆。就像美国人往往只把我们当作亚洲人,而分不清中日韩的差别一样,我们只有培养更多了解非洲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地理的专家,才能讲好非洲的故事。
第二,记者要多到非洲第一线蹲点采访,与非洲工人同吃同住同生活,而不是只在会议室,听负责人做一小时的介绍。只有深入基层交流和细致观察才会发现生动的故事。
第三,很多歪曲中国在非洲的报道和书籍都是西方人撰写的,而不是非洲人写的。所以我们要让非洲兄弟亲自讲述他们的感受,这样的报道才有说服力。不久前在华盛顿全国新闻俱乐部餐厅与两位非常了解中国的美国新闻同行午餐,向他们讲述在埃塞所见所闻。但好似他们听后仍有些将信将疑,正在此时,餐厅经理过来,他是埃塞人后裔,说起他近13年来第一次回埃塞,见到埃塞飞速的发展,到处是脚手架,在搞建设,非常兴奋。并说到处是中国人的足迹,中国人帮助埃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的几句话,比我的描述要有力得多。
第四,敢于承认我们的问题。比如中国企业的劳工权利保障在国内就做得不好,有的把这些低标准的习惯有意无意带到非洲,造成劳资纠纷。我们需要报道中国企业如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当地劳工等法律环境。其实客观报道中资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中资企业今后把工作做得更好,有利于中资企业整体形象提高。
第五,我们的中资企业要做好媒体联络工作,比如说在埃塞东方工业园区和中兴通讯那么多好的故事,我们的企业应该总结归纳,把这些故事不仅通过中国媒体传播出去,也要积极面对外国媒体,用他们习惯的方式传播出去。逃避媒体的结果往往使得谣言传播得更快。
第六,讲良好企业公民的故事。与一般生产和市场开拓不一样,近些年,中国企业在当地不仅创造就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感,参与到社区的慈善公益等活动中,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故事。比如说力帆汽车埃塞公司去年每辆汽车销售额中都提取300比尔(约15美元)捐给当地慈善机构,获得该国前总统格尔玛(Girma Wolde-Giorgis)的高度赞赏。
第七,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我这次在埃塞采访得到了中非发展基金在埃塞代表处毛克先生等的帮助,他和东方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助理焦永顺及现东方钢铁总经理钱国庆都在埃塞工作生活多年,是难得了解当地情况的人才。另外我们国内包括中国社科院研究非洲的学者,以及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院等一些机构都有来自非洲能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的学者,都是我们应该依靠的,以便把中国和中资企业在非洲的故事讲得更好、更有说服力。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迅速发展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路还很长。作为新闻工作者,让中外读者全面客观了解中国企业、企业家、工人在当地的真实故事,了解中国政府和人民与非洲国家和人民加强传统友谊、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情况,指出西方一些报道的不实之处,以正视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