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造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教学、游戏的形式,讓幼儿在丰富的活动内容、宽松的活动氛围中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我发现,与物质材料发生作用,从而获得发展。但纵观我们的学习区域,区域分布很清晰、区域环境创设很优美,可由于学习区域中材料提供模式的粗放式,导致了幼儿学习自主性“自主”的缺失。
一、追寻——顺时施宜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在幼儿的数学区游戏中发现问题,是数学区域幼儿突显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为此,我以问题为切入口尝试进行变革,以追寻一种更有效的材料提供模式来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我采用的方式是托盘式的材料提供模式。
1.托盘——变“大锅”为“小碟”,便于选择
以往,在数学区里,我们总是将同一类型的操作材料放在一个大筐里,可以供多个幼儿一起玩,我把它比作“大锅式”材料提供模式。但在幼儿操作过程中会发现,这种形式有一定的选择局限性,这个小朋友选了这种材料,其他幼儿就要和他玩一样的游戏,而且材料大多都是成套的,幼儿要从中找出一套完整的操作材料有点困难。因此,我首先对“大锅式”材料进行了整理,从中选出一套套材料,放在一个个托盘里,有序地摆放在数学区的柜子里。这样,幼儿来数学区游戏,就可以自选托盘内容进行操作,喜欢玩这个托盘材料的就选这个,喜欢那个托盘材料的就选那个,大家互不干扰,各选所需。玩好一份托盘材料,就可以放回去选取另一个托盘材料接着玩,选择方便易行。
2.图示——变“被动”为“自主”,探究学习
以前给幼儿提供新的数学游戏材料时,老师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犯急,急着告诉幼儿如何操作,使幼儿失去了很多思考的机会;要么,没有任何提示,就把新材料给幼儿操作,幼儿不会玩,一遍遍地求助于老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也进行了一番尝试。我在每一个托盘材料的托盘里贴上了一张小图示,这张小图示形象地告诉幼儿这个托盘材料如何操作。因为是图示,幼儿一看就能明白,可以根据图示的指导进行探索,而不再需要老师的事先说明或是挨个的指导了。托盘材料上的小图示,支持着孩子的自主探究学习。
可以看出,在数学区进行了“托盘式材料提供模式”的变革后,幼儿更喜欢来数学区参与操作活动了。数学区“托盘式材料提供模式”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谐、平等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具灵活性的活动形式,满足了幼儿的学习需要。
二、思索——革图易虑
1.内容——梳理数学关键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数学区操作材料
首先,要理清中班幼儿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基于此,我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中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为数物匹配、数序排序、图形认知、思维能力这几个方面。为此,我把托盘式材料投放的内容也确定为这几个方面,以使幼儿的数学区域游戏能让幼儿获得多方面数学经验的同时提升。
其次,要根据数学教学活动的进度进行内容的持续更新。如这段时间和孩子学习了图形,我们就以图形为内容设计托盘区的操作内容,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最后,要认清幼儿现有数学发展水平。在平时的数学操作中,老师要对班里每个幼儿的数学能力心中有数。经过这样的梳理,我们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内容就会变“随意”为“有意”,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对不同数学内容操作的需要,使他们的数学经验和数学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形式——提供多样化的托盘式操作材料,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首先,给幼儿提供的托盘式操作材料要具有情境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因此,我们给幼儿设计的操作材料都具有生活情境性,这样让幼儿操作材料就像在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样。如给幼儿设计的操作材料有“送信”“给小动物找家”“水果娃娃找朋友”“小刺猬背果果”等,这些操作材料从名称上看就很具有情境性,幼儿在这样的充满趣味的、情境性的操作材料中快乐地学习数学,其乐无穷。
其次,给幼儿提供的托盘式操作材料要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习材料可以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产生认知冲突,有效地理解学习内容,获得能力上的提高。在给幼儿提供数学区操作材料时,我首先查看同种操作内容先前是什么能力程度,这次可设计到什么能力程度,然后还可以设计什么能力程度,让能力强的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实践表明“托盘式材料提供模式”不仅在数学区发挥了其对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这种模式在其他的学习性游戏区同样适用。它真正立足于幼儿,使学习性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获得能力发展的天地,成为幼儿自我表现表达的场所。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这种材料提供模式,不断发现问题、思索改正的策略,在不同的游戏区加以拓展,使托盘式材料提供模式更优化、运用更广泛,成为学习区域改革中值得推崇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