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宽
【摘要】目的:分析颈椎间隙电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门诊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颈椎间隙电针进行治疗,并且配合颈推牵引等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SP检测结果与临床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27例(9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22例(73.3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P检测结果为0.417±0.13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P检测结果为0.446±0.248,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隙电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优,可以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并且治疗方法便利,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颈椎病;电针;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047-01
颈椎病主要因为颈椎间盘发生退变,或者出现继发性刺激导致邻近组织受到压迫,出现多种症状与体征。在颈椎结构发生变化后,颈椎病发病几率也在不断提升,一旦发病,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将受到较大影响。颈椎病发病后,患者的颈椎后纵韧带也会发生生理上的改变,我院门诊为了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选取我院门诊2013年至2014年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电针治疗在调整患者后纵韧带与组织功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门诊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6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确诊为颈椎病。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病程6个月-11年,年龄32-4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15例,病程7个月-10年,年龄31-46岁。两组患者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基本资料
60例患者X线片显示,患者颈椎侧位生理曲度均出现变直现象,生理曲度数值为0.2mm-3.1mm。测量生理曲度方法为:从齿突状上缘向下测量,将椎体后缘相连成弧线,之后将齿突状上缘与第一颈椎下缘连成直线,计算弧线高点至直线距离,即为生理曲度数值。健康颈椎范围13mm±4mm,如>16mm则判断为曲度增大,如<6mm则判断为曲度变直。
1.2治疗方法
1.2.1材料
牵引架、棉签、4寸毫针、酒精碘配。
1.2.2治疗过程
轻重量进行25min的颈椎牵引,之后进行颈椎常规推合,进行15min的复位。
1.2.3电针治疗
根据X线片判断患者神经受损情况,并且确定患者受损节段,在对应区域,以正中线2.5cm处进针,每次选取1-3个进针点,1次/3d,4次/疗程。在选定进针点后,进行常规消毒,矢状面150°进针,刺穿棘间韧带,之后将针尖刺过关节突内侧,患者出现触电样感觉,退针一段距离后,使用G-6925电针仪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承受能力选择输电量。每次治疗需留针10min,在电针取下后,使用艾条进行热灸,10min后退针。
1.3注意事项
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消毒流程进行操作,进针角度不可过大,防止患者出现内出血,保证患者脊髓不会受到损伤。进针与退针需要缓慢进行,否则针尖位置会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患者脊髓、血管、脊神经损伤。每次针刺时间不能过短,否则就会增加感染与炎症发生的几率,必须严格遵循颈椎保健护理事项。
1.4数据统计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P检测结果
在患者入院门诊后进行SP值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P值并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SP值,观察组患者SP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SP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SP检测结果
2.2治疗结果
在患者结束1个疗程的治疗后,重新拍摄X线片,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27例(9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22例(73.3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治疗结果
3.讨论
受到工作因素影响,患者长时间维持低头的状态,导致颈椎后纵韧带牵拉过度,后纵韧带厚度增加,出现钙化情况,导致弹性逐渐丧失,随着退变情况不断增加,颈椎间盘逐渐向后突出,内应力不断下降,为椎间盘突出创造空间。颈椎间盘不断向后突出,导致韧带-椎间盘出现血肿,后纵韧带牵拉速度不断加快,钙化变质情况也随之恶化。后突的椎间盘与血肿会持续压迫邻近组织,导致炎症出现,后纵韧带神经不断受到刺激,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导致后纵韧带退变。本次研究以我院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27例(9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22例(73.3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P检测结果为0.417±0.13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P检测结果为0.446±0.248,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间隙电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优秀,可以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并且治疗方法便利,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德全.合夹配穴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04):1-69.
[2]蔡世明.电针结合推拿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05):1-65.
[3]杨焕苗.针刺手三里、外关治疗椎动脉型頸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山西中医学院,2013(0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