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全平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灵活运用有效策略,促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情境,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初中科学课堂有效“动态生成”策略
1、在精心预设中生成
“动态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相反它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设计,“动态生成”式教学应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在具体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每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可将解决方案附于教案后面,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方案,教学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案例1]:在探究“串联电路各电压关系”时,我们一般按如图所示电路图进行实验并得出串联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的结论。
然而,有一次实验时,学生提出了疑问:“老师,我做了好几遍这个实验,怎么每次都是各部分电压之和小于总电压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共鸣,有好几组同学都发现了这个事实,学生们议论纷纷。幸好我以前看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这样的局面。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电压表和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并提出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因为电压表接入电路测量时对电路结构产生了影响。在经过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后,我要求学生重新设计电路图以避免这种影响并再次进行实验,最终得到满意的实验结论。
评析:对于上述学生的疑问,如果事先没有经过仔细考虑,不少教师可能会以误差解释或选择忽视。这对于本堂课知识目标的完成没有影响,但对于学生质疑能力、综合分析科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串并联电路的这一知识点完整性的构建等损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动态生成”与精心预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
2、在意外中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关于生成性教学资源来源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生成性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产生的,有些在授课者意料之中,有些却是课堂中的偶发事件。而这些偶发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如果巧妙利用,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教学生成点。
[案例2]:在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时,我正在向学生说明制取氧气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忽然听到“呯”的一声,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有一位学生趁讲解时擅自操作弄破了试管。我灵机一动,这个看似不愉快的事件不正是一个教学生成點吗?于是,我没有马上批评那位同学,而是要求大家讨论试管破裂的原因。学生们纷纷发言:“可能是不小心摔破的”,“可能是试管夹压破的”,“可能是加热时试管外壁没有擦干”,“可能是加热时试管底部碰到了酒精灯的焰心”等。后来,那位学生说明了原因:“试管刚洗过,没擦干就直接加热了”,同时他承认自己上课时没认真听讲,以至于违反了实验的操作规程。
评析:这是一个小插曲,由于处理得巧妙,既让全班学生认识到了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是因“祸”得“福”。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从某种意义讲,会干扰教师预定的教学方案,然而如果教师具备敏锐的听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善于捕捉事件中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并且尊重学生,那么即使是“不良事件”也有可能成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建构的生动情景与鲜活的课程资源。
3、在错误中生成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叶澜语)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结论不完整,甚至错误时,不要轻易作出评价,更不要贸然否定,要善于把错误转化为可用的教学资源,在错误中生成。
[案例3]: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图中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然后将气球内的锌粉全部倒入瓶内,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由于存在空气浮力,实验事实应是测得的质量偏小。可在交流评价时,所有学生的实验结论都是反应前后质量相等(为了与定律内容相符合,学生们没有真实地汇报实验情况。而科学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因此,我决定把“错误”变成教学的宝贵资源,对该实验进行拓展)。我告诉学生实验事实是测量的值偏小但又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我引导学生考虑空气浮力这一因素。学生们再次进行实验,测得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要小但又非常接近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搞清楚了原因。
最后我强调: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的,要用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真实地汇报实验结果,如果与科学家的结论不一样,那就分析原因,再探究,不能随意敷衍附和。
评析: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上的错误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巨大财富,教师要善于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将错就错寻根究底,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促成动态资源的生成。
4、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生成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增强,产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增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常常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教师应从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认识的冲突上去捕捉有用的信息,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
[案例4]:在学习“磁体和磁极”这一内容时,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突然,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们发现书上所说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这一结论是错误的。”边说边和同桌一起演示:两个条形磁体的S极相对放置,中间夹一枚一元硬币,当用手拖动其中一个磁体时,发现另一个磁体也跟着移动。书上的结论怎么也会错呢?同学们产生了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我因势利导在学生的质疑、争论中引出了磁化的概念,并在和学生仔细分析和共同讨论之后让学生了解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评析:在科学课堂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质疑能力和发现能力。相对于成人,他们更少被权威和书本所束缚,创设民主的课堂能使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和促进者。
二、初中科学课堂有效“动态生成”注意点
1、“动态生成”需要重塑师生关系
“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否则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互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么会有“动态生成”呢?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征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才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得以活躍在教学过程之中。
2、“动态生成”需要捕捉即逝瞬间
课堂中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接受学生信息,调节学生信息时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师生教学时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即逝瞬间,才能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防止“闭塞生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植于实践的“沃土”,用心倾听,用爱领悟,“生成”之花才能不断绽放。
3、“动态生成”需要注重价值判断
初中科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内容都是有价值的。对于核心知识的理解有促进作用的,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强化,对于那些无效资源,甚至于可能会产生负迁移作用的,则要进行有效控制。那么如何筛选出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呢?笔者认为可按以下基本特征去判断:首先,生成性内容与核心知识存在怎样的关系?其次,生成性内容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再次,生成性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养成批判、质疑、实事求是等科学思维习惯与科学品质。
总之,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将生成性资源及时融于教学活动中,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精彩纷呈、更加有效。
作者: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中 浙江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