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自己一些不经意的做法,会被孩子记在心里,对其成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生活中,父母尤其要避免下面3种行为。
1.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自我保护、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总有分歧,会使孩子无法确认家庭规范、做事基本法则和底线,不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比如,孩子犯错后,会寻求庇护——即使做错,也可以得到妈妈或爸爸的保护,形成逃避心理;他会遇事依赖别人,甚至养成回避型人格,行为退缩、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对。父母的分歧还会影响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如孩子晚上不睡觉,妈妈要求他马上睡,爸爸却说“让他看完电视吧”,孩子就不会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更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家长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1.克服“自以为是”的心态,尊重另一半的育儿风格,相信他/她的能力,放心让对方管教孩子。2.如果短时间内意见无法统一,别当孩子面公然对抗。对方教训孩子时,如果实在看不惯,不妨出去转转,等夫妻独处时再讨论。3.共同学习育儿知识,在正确全面掌握育儿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调整两个人的认知、情绪与做法。
2.夫妻双方相互埋怨
人的责任感是从幼儿时开始形成的,父母在教育上互相埋怨,孩子就容易在“榜样效应”的驱使下学会推卸责任。孩子的心理相对脆弱和敏感,容易产生“父母因我而吵架,都是我的错”的想法。在不自觉中放大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
教育孩子时,父母应把焦点对准孩子,心平气和谈话,问出他的真实想法,如“最近常和哪些小朋友在一起”、“老师对你怎么样”等。夫妻双方应自我反省,及时与对方交换想法,切不可急着从对方身上找原因,甚至攻击对方。
3.管教一紧一松
父母心情好时对孩子溺爱,放纵其任何举动;心情不好时,觉得孩子哪儿都不顺眼。这种一松一紧的教养方式弊端很多。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其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效仿对象。父母情绪波动大,会导致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起伏不定,忽冷忽热,导致其成年后人际关系差,甚至演变成边缘型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易走极端。
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单位被领导批评、夫妻闹矛盾,都要通过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亲近的人倾诉、参与合适的运动、通过读书转移注意力等,不要把火气朝无辜的孩子发泄。其次,教育要对事不对人,孩子错了就是要批评,不能因心情好而放任。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