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高中语文教学之美

2015-05-30 10:48仲兆环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1期
关键词:自然美

摘 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本和课堂等美感资源,使学生回归真正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成为美育的沃土,使语文课堂充满美感、情感,使学生在“美”的沐浴下,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自然美;人文美;感知形象;激发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43-02

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罗曼·罗兰也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所以,美育是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却是割裂了美学教育的教学。高考的指挥棒,决定了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我们奉为指导规律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都是高中语文考试说明的讲解、分析和例证,它确切的告诉我们:高考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生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该怎么学。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能完全摆脱高考功利的束缚,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如果课堂我们赏析黛玉葬花凄美的意境,引导学生感悟爱斯梅拉达的人性情感美,评价者就会说:理解感悟很好,可是高考会考这个吗?……

这说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已经习惯了为了应付高考对美文进行条块分割。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琐碎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分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存在了,语文还有美吗?还会有她诱人的魅力吗?

实际上,语文学科进行美感教学还是有她先天的优势的,它的优势也是得天独厚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高中课本每篇精选的范文,课后思考的延伸,课外训练的实践……,无不散发着美感的灵光。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美感资源,让语文教学成为美育的沃土,将学生引入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语文课堂,从而使学生回归真正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语文教学,是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回归美感教学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姹紫嫣红;教学形式不拘一格,丰富多彩。这其中有着大量的“美”的教育因素。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凭借课文,挖掘“美”的素材,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和创造力,给语文课堂插上“美”的翅膀。

(一)用自然美感染学生

我们常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情画意的自然美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的。我们喜欢人与大自然的对话,与青山绿水的交流。

我们可以去欣赏一下《荷塘月色》中飘着淡淡幽香的月下荷塘,笼着轻柔薄纱的塘上月色,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优美的引人遐思的美景;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沁园春·长沙》中辽阔壮美的秋景前那慷慨旷达的气魄,老一辈革命家投身革命的豪情;我们可以吟诵一下《山居秋暝》中清新怡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霖铃》中凄冷萧瑟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气势宏伟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一幅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画面,让学生领悟到或壮丽、或秀美、或凄凉、或美好的自然风光,引发学生复杂而深刻的美感体验,这些无疑都是美的源泉所在。

(二)用人文美感染學生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领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诉诸于学生灵魂的行为。

翻开语文课本,人文光辉熠熠闪光。杜甫“艰难苦恨繁双鬓”是忧国忧民的感情积累,“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古往以来英雄志士的不平感伤;鲁迅在《阿Q正传》中入木三分的指出几千年来中国国民身上的民族劣根性,背后闪耀着的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伟大人格;还有《守财奴》中葛朗台的贪婪、冷酷,《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保守、反动,《雷雨》中周朴园的冷酷、虚伪的……

这些无不使学生在心灵上、思想上受到感染,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我们已经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埋下了“爱”的种子,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

(三)用文学美感染学生

课本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要通过文学美来体现。我们也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之美。如《滕王阁序》的才情美之所以让人叹为观止,正是因为文章中那瑰丽的辞藻,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韵,自然的用典,浓墨重彩、极富层次感的景物描写,渴望用世的远大抱负和报国无门的凄凉现实。此外,还有作为骈体文的气势磅礴,流畅奔放,特别是很多千古名句,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动静相映,意境浑融,堪称经典。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美并创造美呢?

二、充分运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鉴赏美,创造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悟到美,还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鉴赏美来掌握鉴赏美的规律,并且

作者简介:仲兆环(1972-),男,山东济宁人,山东省微山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学一级职称,现在新疆喀什二中援疆并任高二语文教研组长,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能够把这种美表达出来,这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我认为要鉴赏美,创造美,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感知语言,理解文学形象

人们对文学的感知,第一步就是感知语言,而朗读是感知语言的前提。初读知大意,吟读定基调,赏读进入具象,而品读则是传情达意。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对阅读对象产生积极的审美关注,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反复朗读,才能迅速突破语言形式感知具象——即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以画面的形式浮现在阅读者的脑海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形式,把捕捉“初感”与反复训练、细致感受结合起来,逐步练出敏锐而准确的感受能力。

例如我们在感受朱自清《荷塘月色》呈现出诗意朦胧的梦幻美时,常常忽略了月光透过树丛投射到塘上的阴影。其实,正是由于这背景,使得《荷塘月色》苍茫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参差的黑影,稀疏的倩影,阴阴的树丛,隐约的远山,构成一幅光色似明非明,似暗非暗,影象虚虚实实、影影绰绰的和谐宁静的图景。而這恰好是自然界朦胧美的再现。

(二)极力激发想象,丰满形象

我们在感受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同时,教师还要极力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将浓烈的感情融于其中,以达到补充开拓艺术形象的效果。阅读者的情感投入愈充分,就愈能唤起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形象也就愈加丰满。

例如我们在感受苏轼《赤壁赋》融叙事、写景抒情及议论一体之时,在感受赤壁美景的同时,还要联想到“水月”意象的历史苍凉之意和哲理上的人生须臾之叹!这种“水月”的意象,是苏轼情感哲理的依托,无论现实的,历史的,还是哲理的,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

(三)写作传情达意,传递形象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和鉴赏美,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还要把这种对美的感悟表达出来,同时这也是创造美。

在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那动人的美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以获得的审美感悟去认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以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美,并把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去感染更多的人。把美的感悟融入到写作的创造性活动中去,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才能焕发光彩。

比如,我们学习完《荷塘月色》,就可以让学生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要求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顺序和即景抒情等,

总之,语文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我们必须让学生回归真正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充满美感、情感,使学生在“美”的沐浴下,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当我们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语文之美的时候,我们难道真就无法应付考试?如果真的如此,那只能说明我们的高考还很不完善;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回归高中语文教学之美呢?

猜你喜欢
自然美
从悦目的自然美到悦志的创造美
“出”与“入”——浅析儒道美学中的人格美与自然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态举隅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让经典在学生心中绽放
发现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