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绝艺古韵谱出时代新曲

2015-05-30 19:00李雁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艺术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great spiritual wealth and treasure for Chinese people, even the human begins of the world.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for our young generation is to inherit these rare spiritual treasur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to next generations. Currently,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devoted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olk arts, aiming to stimulate the great vitality of folk arts in modern times.

随着岁月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民众投入到保护民间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之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更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肩负的职责就是将这些文化瑰宝完好无损地留给子孙后辈,甚至比之前还要丰富、深厚,让古韵十足的民间艺术在今天散发出勃勃生机,让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五千年的风雨铸就了史诗般的辉煌,岁月的大浪淘沥出的文化精髓历久弥坚。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遗珠一颗又一颗——甘肃民间艺术正是既拥有深邃历史的智慧与思想,又兼备地域独特的风格与风情,社火、剪纸、太平鼓等绝技,就像是历史遗迹的一个个缩影,展现着意蕴悠长的古朴风姿。然而,一面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复古艺术,一面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快餐”时代,二者怎样才能做到完美的交集汇合,而不遭遇新旧碰撞的尴尬,更不会因传承的断链而悄然消逝令人心痛?

将“藏于深闺”的民间艺术推向社会的大舞台

散落在甘肃境内的一些历史遗珠,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气息,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具有300多年传承历史的皋兰县什川镇铁芯子社火文化,是典型的西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因其造型酷似灯芯而得名。妆台艺术巧妙,多种艺术与技艺融合一体,既满足了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又开启了娱神祭天等信仰功能。不过,铁芯子社火文化长期只流传在皋兰县什川镇一带,在省内其他地方很少甚至几乎见不到,更别说让国人见其“真容”,感其魅力。这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并非只有铁芯子社火文化,全国多地的民间艺术也正处于这种境遇之中。民间艺术的珍贵,要让人人知,人人守护,才能培育其生存发展下去的土壤。因此,民间艺术要走出地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观看近期的几个省份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民间艺术的身影也闪现其中,有的成为贯穿整个节目的重要环节和背景因素,有的让游客参与到民间艺术活动中,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获得了一次生动的保护民间艺术、领略艺术魅力的文化熏陶,这种宣教手法对民间艺术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近年来,一些省份纷纷将民间艺术融汇一堂在世界各地开展主题活动,打破地域限制,推动民间艺术登上国际大舞台,让民间艺术的深邃光芒闪亮于大众的视野中,迸发出新生命的绚烂光彩。

把民间艺术“私有”传承变为“公有”普及

细腻逼真的皮影戏、雄壮声威的太平鼓、精美的雕花剪纸……甘肃省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然而,一些民间艺术是“独门绝学”,“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使得让想学的人望而却步。还有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仅限于民间组织和家族式的传承保护来苦苦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的说唱艺术因为当今社会大众传统戏曲知识的缺失,不受外界关注而导致后续乏人;还有的因为艺人短缺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这一“断流”现状令不少高龄绝技艺人忧心忡忡。一些民间艺人的“守旧”思想成为艺术传承的障碍物,这就需要他们转变陈旧观念,认识当下民间艺术在传承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况,只有扩大民间艺术的受众面,让更多的人喜欢热爱这门艺术,以组建艺术团队的形式发扬和传承民间艺术,才能从中挖掘出“继承衣钵”的后来人,才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有的民间艺术仅仅是“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为了普及大众,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用文字记载、摄影刻录光盘等形式,对传统工艺和制作流程进行全程数字化记录保护,并对艺术文化元素进行研究形成文字资料,成为大众模仿、学习、研究的教科书。只有改变观念,让民间艺术走出“私有”的观念束缚,才能引来众人关注的目光,才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发展充实民间艺术力量,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其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让“无价”的民间艺术沾上“功利”色彩

一些民间艺术之所以濒临绝迹的地步,究其原因,是艺术家缺乏市场意识,坐守观念严重,不知道自己打造出的作品还可以进入市场,走进公众视野,单纯的热爱观念支撑不了民间艺术走向更远。因此,“无价”的民间艺术也需要沾上“功利”的色彩,民间艺术家要增强市场意识,使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和经济有机结合,是民间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将民间艺术市场化、多元化,是一种文化的渗透和精神的传承,也是艺术价值化的体现。近几年,太平鼓已成为甘肃不少地方举办大型活动、商场开张、店铺开业的祝演节目,从中民间艺术商业化可窥一斑。众所周知,庆阳剪纸是甘肃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构图精美,寓意喜庆,妙趣横生,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庆阳剪纸把古朴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佳品,并形成创作、生产、营销等一条龙模式,远销海外市场,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可见,经济创收给民间艺术开创了一条发展创新的路子。古老的文化遗产披上现代时尚的外衣,展现的是一种文化交汇的和谐美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绵流长需要公众的守护,更需要市场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古老的艺术插上现代的翅膀飞翔于世界各地,让人们共同享受古老文化带来的清新之风。

借政府的助力保护传承、发扬光大

45.5万平方公里的陇原大地上,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民间艺术已有上百项。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离不开政府部门给予的大力支持。一项民间艺术的推广传承,需要政府牵头引线,才能让大众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为之陶醉,为之创新。省内不少地方定期举办民间艺术活动、艺术巡游,使民间文艺大放异彩,创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更是为百姓津津乐道。只有政府部门重视文化建设,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有特色、有影响的民间艺术不断传承下去,文化建设才不会空喊口号,才会更加有成效。把文化艺术与经济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具有地域风情的民间艺术,打造别具一格的品牌特色,必将成为提升经济建设的硬实力。

Ms. Li Yan was born in Yuzho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in 1977 and graduated from Ningxia University with the major of fine arts education in 2003. Now she is working at Lanzhou Culture Center. She has created numerous excellent oil paintings and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winning lots of grand prizes.

李雁,女,1977年生于甘肃榆中。2003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现于兰州市文化馆工作。

油画作品先后参加由甘肃省文化厅、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兰州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美展,并多次获得奖项。

2004年,由其辅导的学生作品获“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举办的第三届艺术人才选拔赛二等奖,本人被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授予“艺术教育园丁奖”和“艺术人才伯乐奖”。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艺术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纸的艺术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