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画露真容 看展人挤爆故宫

2015-05-30 10:48:04李想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石渠宝摹本传世

李想

The Palace Museum held an exhibition to celebrate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its founding, in which 283 pieces of rare and valuable artworks were displayed, including paintings, calligraphy, rubbings from stone inscriptions, etc. It is such a great opportunity to have so many treasures displayed together. Many visitors swarmed to the Palace Museum for a glimpse of these remarkable historical pieces.

这几天,中国最挤的地方,故宫博物院恐怕要排上名次了。每天一大早,故宫门外就挤满了等待“入宫”的人群,8:30大门一开,人群蜂拥而入、一路小跑,直奔平时门可罗雀的武英殿。因为这里正在举办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石渠宝笈特展”。不知道《石渠宝笈》?没关系。知道《清明上河图》吧?是的,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一大堆传世名迹正在此展出,错过今年,恐怕要再过10年才有此等良机。于是,人们闻风而动,摆起比春运时买火车票更严峻的架势,不挤爆故宫决不罢休。

排队6小时 看画5分钟

在此次特展中,最著名的展品恐怕非《清明上河图》莫属了。由于宣传过度,在中国只要稍微有点绘画常识的人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其知名度大概只有台北故宫的玉白菜和东坡肉可以比肩。

距离《清明上河图》上一次公开露面2005年已经过去10年,从小被《清明上河图》耳濡目染长大的中国观众迫不及待地一拥而入,誓要在有生之年一窥此名画真容。

然而,这次特展非同以往。由于武英殿同时进殿200人限流,而排队看展的人太多,因此平均要排队长达6小时。同样的原因,看展时间被压缩,每人观赏《清明上河图》的时间不足5分钟。武英殿外竖起一则告示:由于参观人数较多,请您在观看《清明上河图》时缓步前行,不要停留。武英殿正殿中,只有《清明上河图》独独辟出了一个排队通道,工作人员不停地催促画前恋恋不舍的人们。就这样,排队数小时,却只能以几分钟的时间走过这528厘米的长卷。然而,即便遭遇了如此“不平等”待遇,看展的人却每日剧增,毫无怨言。

光芒处处有 不止在清明

除了《清明上河图》,此次特展还呈现了很多传世名迹,都是数年难得一见的宝贝。只是由于《清明上河图》名气太大,而掩盖了其他作品的光芒。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文献,共有三编,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收录我国上迄魏晋、下至清初近2000年书画名家最优秀的书画作品达1.2万余种。作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巨著,负责编撰的人员均为当时的书画大家或权威书画研究专家,自清乾隆8年开始编撰,直到完成,耗时74年。而此次“石渠宝笈特展”正是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共283件书画珍品多为历代书画中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故宫博物院已经将“家底”都拿出来了,造成如此万人空巷的盛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石渠宝笈》著录作品中,《清明上河图》名气虽大,但若论艺术价值,其实并不好说。其他珍品如东晋王珣《伯远帖》,为王氏家族唯一传世真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为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宋摹本),为早期人物画中的经典之作;唐代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为目前所见王羲之《兰亭序》的最好摹本;宋代赵昌《写生蛱蝶图》,为工笔花鸟画鼻祖的传世名作;唐代韩滉《五牛图》,为目前存世最早画在纸上的作品……随便拿出一件,都是震铄古今的国之瑰宝。

平日多学习 不要看热闹

由于大量闻讯赶来的观众挤爆故宫,武英殿的清场时间不得不由正常的17点延长至20点。然而,一些专业人士表示,为了一睹《清明上河图》而来排队看展实在只是“看热闹”而已。中国的传世古画不止《清明上河图》一件,而且作为一件北宋时期的市井风俗画,其艺术价值仍有争议,只听过这一件古画的名声就来排队,还不如在网上看看高清图算了。

事实上,武英殿作为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展厅,常年对外开放且循环展出一些古代书画精品,例如同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阎立本《步辇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就曾在武英殿展出多次,却少有人问津。2008年起,武英殿开始循环展出“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共9期,每期约两个月,展品除上述三幅外,还有其他书画珍品如顾恺之《女史箴图》(宋摹本)、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赵孟頫《浴马图》、唐寅《王蜀宫妓图》轴、王羲之《兰亭序》卷、王献之《中秋帖》卷、米芾《珊瑚帖》页等。然而,因为听说过这些画的人少,加之宣传不到位,武英殿内珍品随便看,却常年门可罗雀。两相对照,如今来排队的人还真是有“看热闹”的嫌疑。同时在展出“石渠宝笈特展——编纂篇”的延禧宫里的人就少很多。

近些年,随着国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博事业发展迅速,看展览也成了一件时髦的事。然而,此前多年的文化匮乏遭遇了如今物质生活满足后对文化的极度渴求,就出现了诸如今天这种怪现象,可见如何普及、宣传传统文化艺术依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石渠宝摹本传世
传世书法
老年教育(2023年8期)2023-08-23 03:05:32
摹本即真本——北宋宫廷藏画“真伪相杂”论
国画家(2022年6期)2022-11-25 03:34:58
《石渠宝笈》藏品专题
中国书画(2020年8期)2020-12-06 20:38:34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莎士比亚的全球异常:《麦克白》之“人类”摹本、影视化以及灭绝时代
传世名画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2:44
郭店楚简《老子》汇释今译选载
现代语文(2018年2期)2018-05-08 09:28:32
录附:《石渠宝笈》著录的圆明园旧藏书画目录
中国收藏(2018年1期)2018-04-04 06:34:30
传世经典——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07
从唐画宋摹本中说聂隐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