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简介
殷满仓,男,渭南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主任记者。兼任渭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渭南摄影艺术学会副会长、渭南书画院名誉院长。自担任渭南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以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新节目内容和节目表现方式,不断提升渭南新闻广播、交通广播和生活公共广播的节目质量和影响力,电台外宣、节目创优始终名列全省地市台前列。策划的《环境热线》“一把手话行风”、“转作风,走基层,访典型”、“红色廉政短信大赛”等主题活动,将节目创优与主旅律宣传有机融合,赢得社会各界好评。曾作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赴全省巡回演讲,引起强烈反响。 其“德艺双馨”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澳门卫视、陕西电视台“时代广场”、《新闻出版报》《扬子晚报》《女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作者酷爱文学创作,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先后发表各类文章3000多篇,共计300多万字,出版了《心灵的震颤》《心灵的历程》《人在旅途》等六部作品集。其中,《马百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四个孩子一个家》等近百件作品分别获国家及省、市级新闻奖。被评为渭南市市管拔尖人才、渭南市“三三”人才。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和汽车时代的来临,广播找到了它新的发展平台和样式,微广播剧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广播藝术样式充分适应了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通过广播电台播送、微博和微信转发、网站手机在线或下载收听等方式推送,使内容产品影响力重新达到了最大化。微广播剧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关注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经面世,就获得了超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关键词:融媒体;微广播剧;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37-03
一、引 言
信息时代,对于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关注的产品[1]。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传播手段的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近年来,广播媒体充分挖掘移动媒体的伴随性优势,发挥音频媒体特点,顺应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趋势,关注用户体验,通过车载移动微信微博在线广播平台,延伸和拓宽广播的传播渠道,满足用户个性化、习惯化、碎片化的收听需求迅速赢得市场,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欢迎。而微广播剧的横空出世就是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关注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超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2]。
二、微广播剧概念的提出
微广播剧,即微型广播剧,又称微剧。顾名思义就是有完整策划、完整故事情节、有演员角色对话以及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传统广播剧的微缩版。时长十分钟以内,一般是三、五分钟。适合在微信、手机终端、网络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是一种在短时间休闲状态下收听的声音产品。
微广播剧相对传统广播剧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微”特征,使得过去曲高和寡的单向度的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它的低门槛、广谱性和参与性适合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
微广播剧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三微”特征。第一,微时,一般播放时间大约为30秒至300秒;第二,微周期制作;第三,微规模投资。
微剧内容丰富,可涉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家庭伦理、社会百态、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都能成为它的主题,既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集。
从某种程度上讲,传统广播剧一旦播出就意味着传播的终结。而融媒体时代,一部微广播剧的播出,往往意味着传播的开始。网络、个人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喜马拉雅fm、荔枝fm、菠萝fm等播出平台为微剧传播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
数年来,坚守并致力于中国广播剧发展的一批有识之士不断探索新时期广播剧的出路,并积极地付诸实践,恰巧顺应了融媒体时代广播市场的变革。在2014年度中国微剧节暨第三届微剧大赛颁奖典礼上,中宣部文艺局副局级巡视员刘新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刘晓龙等领导的出席,无疑是对广播人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微广播剧分会的成立,更让广播人信心倍增。
浙江广电集团总编辑吕建楚在颁奖典礼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网络时代和汽车时代的来临,广播找到了它新的发展平台和样式,微广播剧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广播艺术样式充分适应了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通过广播电台播送、微博和微信转发、网站手机在线或下载收听等方式推送,使内容产品影响力重新达到了最大化。”
三、微广播剧倍受业界关注
微广播剧一经推出便落地生根,主题越来越具有时代号召意义,越来越具有感染力,题材从城市到农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寄托等,越来越广泛。中国微广播剧大赛已经走过4个年头,从第一届大赛将主题定为“畅想未来”,到2013年的“美丽中国”,再到2014年的“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大赛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放在首位,并且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播出平台实现了手机微信的传播和分享,大大拓宽了传播途径和覆盖人群。第二届中国微剧大赛(2013年)的金奖作品《爸爸》累计点击率达到300万人次,而第三届中国微剧大赛(2014年)的参赛作品在网络展播期间前十天点击量和手机分享量就超过了50万人次。
在选材上,微广播剧是五彩缤纷、不拘一格。虽然大部分是现实题材,比如情感、健康、粮食、环保、新能源等,但也不乏历史题材;既有传统广播剧中经常见到的爱情、励志、慈善、刑侦题材,更有传统广播剧中极少涉猎的武侠、悬疑、惊悚、科幻题材。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开创了面向全国征集农村题材微广播剧剧本的先例,短短数月时间,就有400多件应征作品参赛,盛况空前。这些作品均以鲜活的农村人物故事为题材,以丰富的内涵、真挚的感情,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余姚微剧研发基地首期微剧演播制作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广播电台、高等院校广播台(站)、广播节目制作机构的近百位学员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导演胡培芬,国家一级导演、著名演播艺术家王波,中央电台技术制作中心副主任、著名录音師、导演权胜,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秘书长阿宝等老师的授课让学员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2015年春节,重庆万州台、宁夏台、陕西渭南台、内蒙台、呼伦贝尔台等众多电台纷纷制作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微剧拜年专题,在传统广播和新媒体上播放,效果明显。沈阳都市频率广播剧团队融合广播特别节目和广播剧制作理念打造的跨界节目百集《心灵鸡汤连连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反馈。都市广播总监郭志英说:“将广播故事做成融合微剧元素的广播跨界产品,这种小插件式的节目适应网络移动收听,是很好的探索。
四、互联开拓微剧新时代
“微广播剧”是最早实现融合各种媒体传播的产品之一,它可以将不同介质的媒体融合在一起,力求使传播效果最大化。相对于传统广播剧的播出平台——电波,“微广播剧”大大拓展了播出渠道,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车载广播、手机),特别是通过手机微博、微信,听众可以随时收听转发,而且微博、微信的推广效应是“蝴蝶效应”。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就可以及时收听“微广播剧”,这在广播剧界是一个创举,体现着时代特点[3]。
2012年,浙江广电集团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的首届“微广播剧”大赛。从首部参赛作品上传至微博微信开始,18天的时间里,单部作品最高转发量达6434次,共计95部参赛作品平均每部的转发量达到2137次,合计为20.3万次。这些数字足以表明,网络人群、手机用户是“微广播剧”的主要受众。
同时,“微广播剧”也适合车载环境下的碎片化播出和收听,适合网络传播,例如手机的微信公众平台。2015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隆重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平台的展示,更多的优秀微剧作品呈现在了广大手机用户面前,同时,此平台也成为更多的微剧创作者开展交流、讨论、创作的文化战场,这都使微广播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它的交互性——信息互动传播。一旦进入网络传播,所有网络能到达的地区都可以看到。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互联网还提供了巨大的存储空间供信息保存,一旦上传至网络,这些信息可以随时供人们点击查阅。它的一对一沟通性极强,不同于电视、电台的信息单向传播,受众可以将自己听到的感受及时地传递给制作者,制作者也可以根据受众的反应来调整。这对微剧创作精品的进一步优化和顺应网络时代需求提供了发展依据。
五、微广播剧市场前景
微广播剧与微电影一样,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可以预见,整个微剧时代的传播模式到今天为止都还处于尝试阶段,未来几年内,微剧广告传播上的效果会越来越强。一旦爆发必将产生无以计量的市场效应。
据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广告植入是微剧暂时唯一的盈利来源。而对优质的微剧可进行收费运营,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合作项目可考虑拿出一部分资金鼓励有艺术性、欣赏性的微剧创作。
利用明星效应录制微剧,这便提供了付费下载的可能。如果再寻求如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平台合作,内容和平台都有了保证,预估前景乐观。
微广播剧的这种形态,确实利于广告品牌或者是产品品牌的整体传播。利用手机端、移动端将是一个趋势。以微剧形式进行市场攻占,再跟广告主谈判或者运用到招商引资的过程,就有足够的筹码。
浙江广电传媒交通广播策划的“最美浙江人百集系列微剧”,首开微剧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先河,效果颇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为全国的微剧创作同行探出了一条道路。2015年5月22日,百集微广播剧《最美浙江人》在杭州举行首发式,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出席。《最美浙江人》选取100位最美浙江人为原型,用最短小的篇幅、最走心的形式塑造他们的事迹。田华、濮存唽、李明启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参与演播,大大提升了微剧的影响力。《最美浙江人》除在浙江传媒旗下8套广播频率播出外,“浙江发布”、“文明浙江”、“教育之江”、“微剧传播公益联盟”等专业微信公众号以及喜马拉雅、蜻蜓等也同步上线。短短半月时间,每部微剧的点播量均超过50000人次。陕西渭南人民广播电台策划的“渭南标杆人物百集系列微剧”项目得到市委宣传部领导充分肯定,团市委、市妇联、市总工会等部(局)对利用微剧传播正能量的形式非常感兴趣,愿意出费大力配合。县市文化局长特别期望微剧下基层,一并合作开发微剧,因此微剧大有可为。
六、微广播剧创作现状
第一,创作演播队伍急缺。大多广播人渴望参与但无处着手。广播人的特点是以声音传播内容的美,但是需要在最短的语句和最精炼的语言中体现感情特色还需更多磨炼。现今广播队伍的年轻化趋势明显,很多年轻人情感把握和人生历练有限,无法尽善尽美地展现微广播剧的精华所在。虽然目前有些微广播剧邀请明星参与录制,如金奖作品《爸爸》中主人公配音由著名演员濮存昕担任,但不是所有的微剧作品都能做到如此,所以,在微剧配音、演播队伍的培养和发展上,还需深入探究和挖掘,历练出更多的可用人才。
第二,领导认识亟待提高,转换观念。全国许多广播电台,特别是地市级电台的领导,要么对广播剧创作不闻不问,要么观念还停留在发展传统广播剧上,或者认为微剧创作有点不务正业,会分散电台的主要精力,以致影响电台整体业务的开展。殊不知,当今融媒体时代下微广播剧更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收听率,获得更多受众的赞誉。亟需呼吁相关领导高度重视,转变观念,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有条件的电台成立创研团队,投资精力、物力和财力发展微剧事业,尽快与新媒体时代接轨,创作出更多微剧精品。
目前,一批有志于中国微剧创作与研究的专家和业内人士正在通过自身积极的努力,就微剧的内容形式、产品定位、播出渠道、市场商业价值以及大数据时代优质音频内容的创新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相信,经过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微剧一定能在当今新媒体的大时代背景下发挥出她的熠熠光彩。
参考文献:
[1]刘宝顺.把握趋势 谋划未来[J].中国广播,2014(9).
[2]韩海燕.微时代,一个新的时代[J].走向世界,2012(4).
[3]宁波.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剧的“微”发展[J].艺苑,2013(10).
[4]张毅莲.手机小说“微传播”[J].出版参考,2013(5).
[5]王萦新,甘迎春.微时代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学生读者服务[J].中外企业家,2013(8).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