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测试内容。每个词语都有其独特的意思,所以真正掌握一个词语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多种方式去理解它。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否有成效,字词掌握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词语教学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但是,小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不是看一下就能明白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去理解,如字词典、网络等,这些渠道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词语,做到更精确地去运用这些词语。
1.结合上下文,直接感知词语意义
对于文章中的一些词语,有时我们只要看看这个词的前句、后句,我们就可以大致揣测出它的意思,所以遇到这些词语,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去查询,应该让其先思考。如“望梅止渴”这个典故中“望梅止渴”这个词,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的语句感知其意思,文中有“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望梅止渴”。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但如果让学生学会通过文章中的语句去揣摩词的大致意思,这样不仅能轻松地理解出该词的意思,而且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轻松多了,不会因为一两个词语而对整篇文章出现理解的偏差。因此,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词语的含义
心理学分析表明,儿童时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在模仿中获得知识本领。有些词语不易理解,通过述说来理解也是有一点困难,但如果添加一些表演或一些教具进行阐释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就相对容易些了。有些词语比较抽象,难以解释,但在我们生活中可能会出现这些词语的表现形式,或许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听到,甚至或许自己也亲身体验过,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既简单又较快地理解该词语。
例如,“善良”这个词就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事去定义,去理解。每个人善良的感觉不同,比如狼把你的朋友叼着喂一只受伤的老狼了,在老狼眼中这是善良,在你眼中是罪恶。其实善良不是让你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而是给你心中为之动容的瞬间,会感觉有一个人轻轻捧住了你的内心,甚至不自觉发笑,尽管那件事与你无关。只有从生活中去感悟,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善良。因此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地去理解词语也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语感,形式多样解词义
在学习中有时我们遇到一些词语,与所谓的意思不符合就加以否定。其实有时候教师可以不那么快地否定,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有自己的理解,或许他们对该词的理解使整句话的意思与原来相距甚大,但这并不代表错了,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思考,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理解,反而证明他们更有想法,也让他们拥有了相对的语感。在学习的生涯中,我们不知道上了多少语文课,学习了多少知识,可是去问一下,又有多少人记住了。学习在于举一反三,而不是盲目地记住那些死知识。对于词语的理解我们有很多很多方式。在解释词语时,对于生活中可以找到实物的,我们可以借助实物,直接观察理解,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其运用自己习得的一些语感进行解释,使学生学习更具有自主性。
4.利用模糊意会,反复的理解词义
在心理学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生对于每一个词语的掌握会经历一定的过程。它需要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这个过程会经历多次反复。对于小学生,其实老师不一定要让他们对每一个词语都理解得很透彻,只要基本知道其意思就可以了。学生,阅读量会越来越大,所以很多词语在下一次还会遇到,经过反复的识读,反复的理解,终究会被理解和掌握的。教师有时只告诉学生其大体意思,有助于学生去探索,不断加深对该词的理解。例如,在《养花》一文中有“循環”一词,学生通过文章意思理解是“反复”,字典上解释是:“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从字典中找解释是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这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让学生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中的一些词语的理解,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速度。
总之,词语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思维得到拓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样不仅让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在其他方面得到发展,思维得到开拓,语感充分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兴趣,体会到了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字词教学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