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拍五大准则

2015-05-30 10:48韩小凌
综艺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合拍片

韩小凌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和政府推动中外电影合作,已经有越来越多国家和中国签署了官方电影合拍协议。迄今为止签约的有: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新加坡、比利时、韩国、西班牙、印度、英国等11个国家,另有若干国家协议正在商谈中。可以说除了美国之外,但凡有一定电影产量的国家基本都已经可以做官方合拍。

所谓“官方合拍”,虽说与各国签的协议在定义上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被列为官方合拍的影片都有两大优势:一是在发行上享有本国电影待遇;二是享有一定的资金补贴或者退税。

自电影《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取得骄人票房和良好口碑后,出国取景蔚然成风——出国取景不一定是合拍片,更不一定是“官方合拍”片。合拍,一定是两个或者更多国家的制片方共同投资、共同制作、在双方或多方市场发行上映。

笔者曾经在华语区域内做过合拍片的制片人,深知在操作层面上要想做好合拍并不容易——即便大家说的是同一种语言。

在近日拜访新西兰电影委员会成员以及奥斯卡奖得主、WETA WORKSHOP创始人Richard Taylor爵士之后,我更感觉到横亘在中、外合拍合作中的障碍,绝非只是找到合适的故事这么简单,这其实是检验中国电影流程管理和工业水平的一个试金石。

简单来说,有如下几个准则,是合拍中需要注意的:

完整、确定、精准的故事版剧本

剧本问题,是电影行业的老生常谈。创意、类型、题材等等听上去只和创作有关,而事实上,剧本更是一个电影项目的“基建图纸”。尤其对于合拍片而言,不同语言、国家、文化背景的演员要依照剧本准备角色;各国工作人员要依照剧本准备相应部门的服化道具;剧本更是制定电影制作预算和周期计划的依据。

固然有著名的导演以没有剧本闻名,但那只是极个别的独立制片形式下的行为方式,不可能成为普遍的工作方法。

以笔者日常审阅的电影剧本而言,比照美国编剧公会或者任何一本英文编剧教材里的要求,可以说即便抛开创造性、故事性不谈,单单规范化这一条也做不到。英文剧本对于行距、字号、页边距等等的量化要求,看上去似乎对于以“讲故事”为目的的电影制作不重要,但是正因为这种精准的规范,使得依照规定格式的剧本可以迅速推算出制作的周期进程,而周期正是影响成本控制的核心因素。

至于故事版这种过去在电影学院教学中教过也训练过的工作环节,随着越来越多的未经训练的“导演”“制片人”出现,大概能主动使用、擅于使用的就更少了。

导演对剧本和拍摄方案严格执行

故事版是导演头脑中的镜头画面和蒙太奇方案。能在开拍前制作出故事版,一方面有助于导演模拟一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各位主创更加清晰了解自己应当完成的工作、或是演员在镜头中的位置;更有助于一些特效镜头的规划和制作管理。

但是目前中国电影业常见的情况是导演到现场以后临时改主意,使得原有计划大乱、进而延长周期、降低品质。

对此,有个说法是:以前在胶片年代受拍摄条件限制,每个镜头都要经过设计和预演才敢实拍;现在,普遍采用的数字摄影机无需考虑胶片成本问题,故而导演们可以“任性”了。

对于这个“理由”,不止一个外国制片人、导演表示无法接受。想来对于director这个词的翻译,日语“监督”一词更加准确吧?倘若自己心理都没谱,还能监督好各个部门吗?

完片担保

第一家国际上的完片担保公司FFI几个月前刚进驻上海自贸区,所以真正拿到完片担保的电影项目大概还是前些年由香港制片人运作的大导演项目。中国多数的导演、制片人们,恐怕对这个为投资人负责、给自己添麻烦的环节更多的是抗拒。

可是无论怎样,在国际合作的舞台上,完片担保合约是多数国家制片人获得资金的先决条件——在任何国家,电影都被视作一种高风险投资,因而必要的保险是银行或基金提供资金的前提条件。因此,接受完片担保公司的评估、监督和制约,是借助外力管住“任性”的一种自我约束行为,更是体现对投资人负责的一种态度。以金融工具管理电影投资、降低风险,也一定是未来中国电影行业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合约清晰,黑白分明

在国际合作谈判中,笔者接触最多的人不是导演制片人,而是律师。在好莱坞的中国合拍论坛,过来打招呼做自我介绍的也有大批律师,当然他们往往同时还是制片人、或者制片公司高层。

将中、外合約作对比,中国合约明显过于粗线条、不严密,不够清晰。这大概是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多数合作是发生在熟人、熟悉的圈子之间有关。随着中外合作日渐频繁,不同语言、法体之间的合约签订、执行,必然成为中外合拍、合作之间最为麻烦、且无法绕过的环节。更为糟糕的是,能够通晓不同国家相关法律、为双方或多方认可的专业律师人才的匮乏,是电影合拍的一大瓶颈。

了解视效大片流程,分段确认、执行

这个问题可能不是所有中外合拍片都会遇到的。但考虑到目前中国多数视效大片的制作极少是中国团队、甚至极少是华人团队完成,这也就暴露了一个隐藏的问题:缺乏视效大片制作技术及流程管理经验。实际上,对这一工艺流程的了解和精通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类影片的完成度。

上述问题,只存在于真正的合拍工作中。境外取景、外国协助拍摄、全中国团队全中国投资的情况下并不会涉及。但是,就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跨国合作是产品行销全球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电影走出去也好、中国电影产业化也好,只沾沾自喜于自家“地肥水美”而坚持小作坊习惯,显然是没法真的做大做强的。因此,中外合拍也许对于不缺资金的中国电影人来说不那么必须,但从学习和实践的角度来说,却很必要。

猜你喜欢
合拍片
“合拍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香港电视剧的创新之路
论香港电影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电影合拍片的基本诉求与主要形态
浅谈中韩合拍电影《重返20岁》的本土化移植之路
后CEPA下警匪合拍片类型策略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一本两拍”中韩影视合作新模式浅析
合拍片中“自我”与“他者”的文化反思
中美合拍片中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