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探索的中韩合拍

2015-05-30 10:48张泉惠郑明和
综艺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合拍片韩国

张泉惠 郑明和(韩)

在过往中韩两国的电影合作中,技术合作、人才合作占大多数,许多国产大片的后期制作都有韩方技术人员的身影。随着2014年7月《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签署,中韩电影合作进一步升温,无论是在资本领域还是人才交流领域,互动都愈加频繁。创意和产业的融合更加深入,导演、编剧和投资层面的合作逐步增加,合作方式也趋于灵活丰富。

日前《综艺报》分别采访了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韩国制片人李治允以及CJ E&M电影事业部部长李洪大,他们是旅居中国的韩国电影人,正在信心十足地运作新的中韩合拍项目。透过他们活跃的身影,我们得以管窥中韩合拍新动向。

创新合作模式,人才、投资多管齐下

2014年7月,《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签署。即日起,符合相关规定的中韩合作影片将在中国市场享受国产片待遇,不再受进口片条件限制。这意味着中韩合拍片将不受引进配额限制,同时中韩合拍片将跟国产片一样,享受43%的纯票房分成。虽然许多业内人士都清楚,未签协议之前,中韩合拍片事实上已经享受着与国产片一样的待遇。但协议的签署让一切名正言顺,为两国电影人的合作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2014年风靡网络的玄幻小说《斗破苍穹》即将改编为电影的消息成为业界焦点。该小说是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天蚕土豆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共27部,虽已完结出版,但改编难度依然非常大。且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个百分百中国原创IP,制片人李治允和导演姜帝圭却都是不折不扣的韩国人。

中韩双方关于电影《斗破苍穹》的合作依然采取中韩十几年来的普遍合作模式——中国拍摄+韩国后期。制片人李治允介绍,正因为《斗破苍穹》中会采用大量的特效镜头,资方万达才更加希望与韩国电影人合作,以保证片中特效呈现的效果。而韩国团队的优势还不只这些。

李治允介绍,在《斗破苍穹》的剧本开发阶段,中韩双方的编剧团队一方面不断对当下中国观众的观影口味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沟通碰撞,尽可能塑造出有个性特点的人物角色,并在小说中所描绘的残酷竞争世界中加入更加人性化的情感元素。韩国电影善于将好莱坞叙事手法和本土故事进行嫁接,在上月的一个电影编剧论坛中,正在和韩国团队共同开发剧本的中国编剧陈舒(《绣春刀》编剧)也表示,“韩国影人擅长搭建戏剧框架,一般是他们搭建好结构之后,中国编剧填充细节。”

2013年CJ E&M出品的《分手合约》代表了中韩合作的另一常见模式——人才合作。影片在北京拍摄,主演均来自中国,但导演、摄影师、灯光、服装主创团队都是韩国人。CJ E&M电影事业部部长李洪大表示,采取此种方式拍摄的电影,中韩团队之间的磨合非常重要,双方因为语言障碍、工作习惯的不同有时会产生小误会。CJ E&M的经验是“提高对翻译人员的要求”。称职的翻译不仅要懂两国语言,还要懂电影,这是目前急需的人才。

2015年初上映的《重返20岁》,可以视为CJ E&M对中韩合作模式的创新。最初该项目计划中韩两国同步拍摄、上映,中国的陈正道和韩国的黄东赫两位导演几乎是同时从出品方CJ E&M接到剧本,但因为一些审批流程和档期的原因,《重返20岁》在中国开机时间晚,才导致中国版晚于韩国版上映的情况。所以说这并非一部翻拍电影,而是一个剧本在中韩两国同期推出的两个版本。相比于中韩合作拍摄出一部电影,这样的“一本两拍”规避了韩式创作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有望成为新的流行合作模式。但是,这也会冒一定的风险:假如其中一部遭遇差评,另一部可能受到牵连。

今年3月底,一部名为《坏蛋必须死》的中韩合拍片在韩国济州岛开机,影片讲述了四个中国人在韩国发生的故事。它的导演是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孙皓,监制是两国导演界的重量级人物——冯小刚和姜帝圭。两国的大导演开始联手扶持新人,这样的大胆尝试会造就怎样的宝贵经验,值得期待。

注重取长补短,避免依赖单一人才

韩国4800万人口,2014年《鸣梁海战》的观影人次为1700万,是韩国历史上观影人次最多的电影,同时,这也代表了韩国市场的规模,经过放开进口片配额后的这十几年迅速发展,韩国电影工业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韩国市场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多。与之相反,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连续多年票房增长30%以上,市场现有规模与潜在市场都是韩国不可比拟的。

李治允说,如此庞大的市场既吸引了有更成熟工业经验的韩国影人来到中国,又拓展了双方合作的空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快,其中需要成长的因素也很多,比如说观众的鉴赏水准、主创的创作水平。这些因素并不是与市场同步成长的,有些速度快、有些速度慢。在此情况下,取长补短成为双方合作的方式与目的,中国缺技术、缺剧本,韩国的优秀后期团队与好的IP创意便纷纷来到中国,韩国缺市场、缺资金,中国就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与票房可能。比如《斗破苍穹》这样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在韩国就难以消化,市场容量决定了影片难以取得与投资相匹配的票房,但在中国可以做到,因此这类影片更多选择中韩合拍,资金与市场都更易寻得。

李治允进一步表示,在工业流程上,韩国与中国不尽相同。韩国拥有更加成熟的体系,但也更加谨慎,一个项目可能要通过层层把关,经过反复讨论与推敲,等到真正立项并开始拍摄,最佳的时机可能就已经错过了。在中国相关流程还不完善,项目反而推进会快一些。制片人方面,韩国的制片人往往从头到尾跟踪一个项目,但在中国很多优秀的制片人主要负责前期,后期项目易手他人。现行的中韩合拍片流程基本是,先由主控方的团队设计人物、故事结构,撰写第一稿剧本,由另一方编剧进行润色,使之更接本国地气,之后组建中韩两国主创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完片后的宣传发行活动一般由中国或韩国本土的公司来完成。

在观众观影需求上,中韩两国也有明显区别,比如2009年中韩合拍的《非常完美》,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好莱坞小妞电影”,对当时的中国观众来说有足够吸引力,但是对韩国观众来说已经不新鲜了。当时韩国比较流行复合型电影,比如浪漫喜剧加悬疑或者浪漫喜剧加动作元素。因此虽然是中韩合拍片,《非常完美》在中国取得了理想票房,却并没有赢得韩国观众的心。令韩国电影人头疼的是,中国市场口味变化迅速,难以把握。韩国市场很小,观众的喜欢比较好判断,今年流行古装片、明年流行悬疑片,基本上投拍当年流行的电影就不會赔,中国电影市场却要复杂得多。因此回归电影本身,注重影片质量,寻找好的剧本,成为韩国电影公司投资中韩合拍片的战略。

在目前的中韩合拍中,人才交流非常频繁,但仅依赖一两个人做中韩合拍项目,在李治允看来是非常危险的。“一个韩国导演再有名再优秀,他对中国制片系统不够了解,也是茫然的;同时,当中国并不具备一个健康开放的电影工业系统时,一个优秀的外来人才也难以取得成功。”他举例说,“比如男女之间的关系,公司上下级的关系,韩国导演来拍,很难表现出中国观众想要的那些细节。”

所以在中国需要强大的制作團队、策划团队提供给导演信息,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光请来一两个优秀的人,很难达成理想目标。李治允认为,这也是为什么韩国导演来到中国更多是在拍摄类型片的原因,中国观众也是从类型片角度来看这个电影,因此导演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就被缩短了,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区别被一定程度上掩盖。而对于现实题材的、更贴近生活的电影,韩国导演把握起来就会有难度。

对此李治允认为,如果一个韩国导演以后主要面对中国观众,他就必须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是技术层面的交流,不来中国生活也没关系;但如果是创意层面的交流,要面对观众、感动观众,那就必须要了解中国观众喜欢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动。现在已经有很多韩国电影人来到中国,导演、编剧、摄影、美术、演员,没有项目也没关系,他们来到这里跟中国人学习中文,一起生活,这是很好地了解中国与中国观众的方式。国外的电影人才若想在中国成功,李治允的建议很简单,那就是“来,和中国人一起生活。”

开拓发展空间,中韩合拍或可进军美国市场

对于像CJ E&M这样在中国投资制作电影多年的韩国公司来说,《中韩电影合拍协议》这样的指导性文件可能实际操作意义并不大,但对于那些不太熟悉中国市场的公司来说,新政策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洪大认为,中韩合拍片的未来发展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李洪大是在中韩合拍愈加火热时保持清醒与警惕的电影人,在他看来,中韩合拍如果只瞄准中韩两国或亚洲地区,是远远不够的。一部片子同时满足中国市场和韩国市场,是中韩合拍片的努力目标,但难度其实也很大。

这么多年来唯一在亚洲的三大市场(中、日、韩)都成功的电影是《赤壁》。李洪大认为,《赤壁》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故事对三个国家观众来说都非常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赤壁》的导演吴宇森是三个国家都认可的导演。这样的题材与制作水平的电影可遇而不可求,中韩合作还是有一定的瓶颈。同时,中韩合作是建立在优势资源互补的基础上,而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迅速,很有可能再过几年,韩国的优势就不复存在,韩国电影人在中国能够做的将越来越少。

李洪大表示,未来中韩合拍可以走进军好莱坞市场的路线,亚洲电影人可以联合起来制作亚洲地区的好片子,一起打开好莱坞市场。“就好比梦工厂的《功夫熊猫》,里面东方元素非常多,但依然受到美国观众欢迎。去年的《星际穿越》虽然是好莱坞擅长的科幻类型片,但里面最动人的还是情感因素。”

在感情描写方面,东方人比西方人更擅长,“亚洲人的情感非常细腻,可以通过东方文化给美国观众看他们之前没看过的东西。”这样大制作的科幻加情感的影片成本非常高,韩国市场无法单独消化,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如果中韩合作拍摄此类电影,加入东方元素,融入细腻情感,对西方观众来说可能是新鲜且有共鸣的东西。

猜你喜欢
合拍片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在韩国走马观花
浅谈中韩合拍电影《重返20岁》的本土化移植之路
后CEPA下警匪合拍片类型策略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一本两拍”中韩影视合作新模式浅析
2013香港合拍片创作综论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