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巍
最近几年,中外合拍无疑是中国电影业内外的重要话题。得益于中国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加上本地电影业对于“引进”&“输出”需求的提升,合拍行情看涨可谓水到渠成。近两年,中外电影合拍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合作的新方式和新趋势次第出现。不过,在最初的热情之后,很多具体的问题依然有待在现实市场中得到解决。尤其是随着最近这波合拍热的首批项目开始面世,其中蕴藏的风险渐渐引起了业内关注。为长远计,合拍当前的“理智”与“情感”亟需走向平衡。
规模升级V.S 风险上升
说到中外合拍,最受瞩目的自然是与好莱坞的合拍。最近几年,中美电影合拍呈显著上升趋势。在曾任中影海推公司总经理、现任新影联影业总经理的周铁东看来,这是必然之事,毕竟中国正在全球电影市场扮演着“引擎”角色,“2014年全球电影市场的增长仅有1%,美国电影市场下降了约5%,中国电影市场增长了37%。”
除了合拍明显增多,中美电影行业的合作也在向纵深发展。前几年的合作主要是单个项目联手,如今两国电影企业之间的“大手笔”战略合作也多起来。例如今年在中美电影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两个合作案例:湖南电广传媒与美国狮门公司的战略合作,以及4月份华谊兄弟跟美国STX公司正式启动的合作。这两桩交易都是为期长达数年、投资高达数十亿元、囊括数十个电影项目的一揽子合作计划。
近年来“中美合拍”项目的规模上升明显。一方面,从2012年的《云图》(Cloud Atlas)、《环形使者》(Looper),到最近的《超体》(Lucy)、《狂怒》(Fury)、《速度与激情7》(Furious 7),中方以投资参与为主的国际性项目级别、影响都有所提升,即便这些项目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仍难以获得“合拍片”的官方身份。
另一方面,更多面向中国市场的合拍项目制作规模也有所扩大,除了必不可少的好莱坞明星,近两年很多合拍项目中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好莱坞幕后大牌的身影。例如去年发布的《飞虎月亮花》,美方制片人是好莱坞资深经纪人、制片人葆拉·瓦格纳(Paula Wagner)。之前发布的另一部中美合拍大片《藏地密码》则得到了梦工厂动画总裁卡赞伯格(Jeffrey Katzenberg)的支持,后者与华人文化产业基金联合发起的东方梦工厂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美合拍动画新片《功夫熊猫3》(Kung Fu Panda 3)。由传奇东方制作、张艺谋执导、云集了中美一线明星的《长城》则可说是中美合拍领域一个新的代表性案例。
中美合拍行情上升,背后有多方面原因。除了两国电影业对进入彼此市场的热切期望,中国电影界似乎也希望能够通过合拍,弥补国产电影在大片方面的欠缺——最近两年,国产片在本地市场的攻城略地更多是依赖各类中小制作,古装、动作等传统大片类型相对低迷。不过,中美合拍能否满足这样的期望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毕竟,相比本地制作,合拍流程要远为繁琐,变数也更多。事实上,近两年公布的不少项目已从发布时的万众瞩目,逐渐转为默默无闻。
对于此类项目来说,中途停滞甚至夭折或许还不是最糟糕的结局。不久前在国内上映的《绝命逃亡》可谓颇具代表性的案例,虽有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Cage)、海登·克里斯滕森(Hayden Christensen)等好萊坞明星领衔,但该片在中、美市场都是惨淡收场,投资方最终损失过亿元。从开发、制作到最后的宣传、上映,《绝命逃亡》可说是把合拍片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上映前的几易片名、临阵换档也没能挽回票房一败涂地的命运。
这无疑给当前正在兴头上的中美合拍敲响了警钟。应该说前两年,合拍项目如雨后春笋,合作各方看重的大多还是市场、融资方面的账面优势,但随着第一波电影的完成、上映,此类项目的实际风险开始浮出水面。一个越来越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合拍项目容易融资和启动,并不代表最后在市场上也容易获得成功。恰恰相反,相比武侠、功夫等传统的华语大片类型,其他题材合拍大制作在市场上的变数和风险或许还要更高。
现在看来,合拍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切忌为了合拍而合拍。这首先得对中国电影及海外市场大环境有清醒认识。在周铁东看来,中国电影即便是通过合拍“借船出海”,“也只能是小河沟,毕竟海外的华人电影市场只是规模很小的小众市场。”此外,本地市场当前的火热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法国制片人、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代表伊莎(Isabelle Glachant)表示,“现在很多中国电影的成本其实都非常高了,但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际电影节,对中国电影并没有那么多兴趣和市场需求,因此现在很难把中国电影卖到海外。”
明确目的&多元方向
不可否认,当前对于合拍,中外双方的期待值似乎依然存在差距——外方更多是想借此吸引中国资金并打入内地市场,中方更为看重的还是国际化提升与文化“走出去”。
于是,兼顾中外市场就成了当下合拍片自然而然的选择。不过,正是这一点让其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Film Finances Inc.)中国分公司总裁叶禾卿在合拍领域经验丰富,在她看来,“兼顾”本身近乎魔咒,“我自己并不相信一部电影真能兼顾中国和美国的市场——无论是《变形金刚4》还是《速度与激情7》,这些电影从根上还是好莱坞电影,只不过在中国也很卖座罢了。”
叶禾卿认为,合拍片想“两头通吃”几无可能,“大多数合拍项目终究还是只能偏重一边,想两边讨巧真的太难了”。她以去年参与的中韩协拍片《暗杀》为例,“这是《盗贼同盟》导演崔东勋的新片,讲的是历史上朝鲜爱国者来上海刺杀日本高官的故事,演员包括全智贤、何正宇、李政宰等在中国极有知名度的大牌。”题材、演员都如此合适,为什么不做成中韩合拍?“一见面我就问导演这个问题,毕竟现在两国之间的合拍很热。但崔导说他考虑了很多,觉得这部电影主要针对的还是韩国市场,因此片子的运作还是应该以韩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审美为主,所以最后情愿只做成协拍。”在叶禾卿看来,这样的“保守”恰恰是当前国内合拍项目所需要的,“一个项目必须先明确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胃口太大,什么都想要,结果反而什么都没做好。”
的确,面对当前机会、风险均明显增加的局面,合拍需要更现实的态度与更明确的目的。在2001年即开始参与各类合拍项目的叶禾卿眼中,中外合拍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海外的项目和资金,来中国拍摄、取景”;当前的第二波是随着中国电影在制作规模、格局方面的提升,“有资金、题材的中国项目,能够用到海外的技术,比如后期、特效等”;第三波是形成一流文化产业。
一旦真正明确了目的,对合作对象与方式的选择也就会理性化。实际上,对于很多合拍项目来说,好莱坞并非唯一选择,甚至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就中国电影整体来说,合拍的真正方向应是多元化。
例如,如果是对于后期、特效等电影先进技术的需求,那么技术能力雄厚,配套政策完善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韩国或许是当下更适宜的选择。合拍片《日月人鱼》选择了与澳大利亚合拍,该项目的中方制片人庞洪对最后的结果相当满意。当地电影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准自不用说,澳洲对合拍电影成熟、完备的鼓励、扶持政策也让项目获益匪浅,“来自澳洲政府的退税差不多占到了我们在当地花费预算的40%,现在有一半已经返还到了我们账上”。
此外,通过中外合拍,一些拥有雄心壮志的中国电影企业也能得到试水海外市场和国际化运作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方深度参与的一些合拍项目,并未把获得官方合拍片身份进入内地市场作为首要目的。例如华谊兄弟与STX的合作,华谊总裁王中磊表示双方计划合作的项目中既有面向全球的大制作,也有主攻美国市场的小规模电影,“比如适合北美观众的喜剧片或是惊悚片”。当然,“这些项目至少应有一半以上会引进中国”。虽然这些影片在进入中国时更大的可能还是以进口片方式,但不可否认,对于时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参与此类项目的实践依然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中小合拍片另辟蹊径?
就国际电影界的经验而言,合拍绝非大片的专利。对于一些在当前中国市场上难以找到足够资源的中小项目,合拍或许能带来新的出路。
就此而言,中法合拍的情况比较典型。自2010年两国之间的合拍协议正式签署后,中法合拍的进展相对缓慢——截至目前,在两地均以合拍片身份上映的项目仍然只有《我十一》《夜莺》和《狼图腾》3部。直到最近,随着《狼图腾》在中国卖座超过1亿欧元,在法国吸引数百万观众入场,中法合拍随之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合拍项目数量也明显增多。当前,已确定的中法合拍项目包括基美影业与吕克.贝松(Luc Besson)的欧罗巴影业合作的《勇士之路》,旅法华人导演戴思杰运作多年的《夜孔雀》,改编自《水浒传》的3D动画片《王子与108煞》,以及內地导演王超的新片等。
在伊莎看来,中法合拍的“慢热”,主要还是跟两地电影业的差异,以及官方对合拍的不同认定有关——国内合拍的标准强调中方人员参与,法国更看重电影对白中法语所占的比例。此外,更重要的原因“或许还是在很多雄心壮志的中国影人面前,法国的市场太小了。”
然而,“小”不代表没有价值。实际上,此类合拍可说是中国电影进入欧洲市场一个很好的入口。在《狼图腾》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看来,合拍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绕开法国和欧洲市场的进口配额,“中国电影现在最需要的是被更多人看到”。《狼图腾》在法国就得到了本地电影的待遇,这能有效延长影片的商业、艺术生命,“比如中国电影很难进入的电视台渠道——法国电视台有义务放映法国和欧洲的本地电影,《狼图腾》就得到了这个机会,即便这是一部华语片。”相比影院市场,这样的长线渠道对于中国电影更为重要,“电视台会年复一年地一遍遍重播,这样一部电影就能持续地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记。”长久而言,中国电影国际市场的扩大,从根本上也有赖于类似文化沟通对海外观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
此外,对于当下中国青年影人,以及很多低成本的非纯商业项目而言,合拍也可能成为一个出路。同样以法国为例,作为欧洲的文化、电影大国,法国政府设有不少相关的扶持计划,”我们甚至有专门的基金用来支持外语片拍摄。”当地电影人对合拍经验丰富,“对新题材和新机会很敏感。”这对内地的很多年轻电影人来说肯定有所助益。例如去年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争的中法合拍片《夜莺》,中方制片人宁宁表示该片在法国的放映效果相当不错,虽然这部小制作目前没有收回全部成本,但总比把宝全押在国内要强很多,“欧洲市场是能够长线运作的,我们对商业前景有信心。”最近,宁宁及其公司又签约了一部中法合拍电影,“和《夜莺》一样,依然会由法国导演来华执导拍摄。”
归根结底,中外合拍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中国电影制作水准与竞争力。这也是叶禾卿眼中未来合拍的第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中国电影学到别人的经验,最终建成第一流的文化产业。”之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梦想才能真正展开。毕竟,海外市场的开拓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中国电影的成熟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