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015-05-30 10:48:04陈丽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教学

陈丽

【摘 要】 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光彩夺目。诗歌是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鉴赏诗,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继承发扬诗歌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关 键 词】 古诗歌;初中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课堂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加强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而古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练优美的语言,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多读古诗,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文字的优美,从而培养其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增长学生知识又陶冶学生情操,进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既然如此,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让学生真正融身心于诗情诗境之中呢?

一、丰富多彩的读,培养良好语感

(一)感性的朗读

古诗歌的语言,往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都不相同,语言或优美婉丽,或粗犷豪迈,或清新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能在“读”中给学生们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也是学生语言的渊薮。

(二)理性的译读

为了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诗的意境,我们必须对诗意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学生思维的发散才会有触发点。因此,要进一步地让学生品味到其中的深层次的美,那么,译读就势在必行。

(三)品味的吟读

古诗歌不仅有语音上的平仄美,还有内容上的含蓄美。而这一切,仅凭朗读、译读是不够的,是很难让人玩味于中。但吟读却能让诗歌这极致的美感融入心中,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寿敬吾老师读书状态有这样的描绘:“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先生读书入神的样子想必只要读过文章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吟读的魅力,先生的那份自足和入情均缘于读诗读到了极高境界。在诗歌教学中,吟读是体验这种境界必不可少的方式。长此训练,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老师用千百倍的语言诠释难以达到的境地。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纵情“吟读”。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们懂得“诗歌”的魅力——在吟读中想象,在吟读中发散,在吟读中品味,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内涵。

二、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

(一)化“无形”为“有形”

文学作品都具有有形的画面隐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之中。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化“无形”的文字为“有形”的画面。如在《天净沙秋思》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诗篇中展开无限的遐思,学生根据诗情对诗文中的景、物、人进行再加工,展现出一副生动而形象的画面——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上,一匹瘦弱无力的马驮着一位满脸憔悴的人慢慢地走着。马背上的人用那无神的双眼扫视沿途的一切,枯老的藤蔓缠绕在萧条的老树上,黄昏归巢的乌鸦在头顶盘旋嘶叫,踏上那颤颤巍巍的小桥,脚下是潺潺的溪流。在这不远处,一处人家幽居在这野外。举头望日,那夕阳快要下山,人家的屋顶上已冒出缕缕炊烟。而游子的旅途不知何日到头……这是一幅游子断肠般的思乡图,通过画面的再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还提高了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抓住意象特征,感悟诗情诗意

古诗歌中的意象,大凡都直接或间接和作者的思想及情感相联,我们在学习中只要把握意象特征,诗人所要表达的东西就不难理解。这当中极其高度个性化的意象表达当首推诗仙李白。在他的诗中,“明月”“酒”“黄河”“长江”等具有特征的事物往往是他表达的重点。在诗《关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月下独酌》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明月”以其高洁、纯真、明净的特点留在人心。所以,读这类诗,我引导学生将明月的特征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相连,不难想到“明月”正是诗人高洁品格的象征,是诗人真挚情感、高尚情趣的艺术外化,是诗人的千古知己。又如在他笔下的“酒”,这“酒”的特征是用来麻醉神经,让人返朴于本色的东西。诗人在诗《将进酒》中写道“钟鼓馔玉不是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写道“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体验了“酒色”,我们就不难体会到诗歌中隐含的诗人的那份飘逸、洒脱、我行我素、直率明朗的性格。

三、再现意境,提高审美能力

(一)由声入画,珠联璧合

声音能刺激人的听觉,从而进入人的心扉,而古诗的内容大都能激发学生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音乐和情感性的描述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情境再现。如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我先让学生们先熟悉一遍词的内容,而后,选择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再伴以深情的描述。在二胡如泣如诉的声音中,缓慢讲述着一位满面愁容的贵族样的人儿,步履蹒跚的一步一步地踏上向西的高楼,凭栏远望,直至太阳西斜,当天空最后一抹残霞从空中褪尽,那一弯弦月挂在了空中。清冷的月辉照着那孤独的人儿和深深的庭院,院中的梧桐也孑孑而立,似乎也悲乎于自己的命运,愁啊愁……何日是尽头……这样,声画合璧,学生很容易再现文中意境,教学效果自然也事半功倍。

(二)由近索远,远近合一

古诗词曲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如教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时,如果我们在没有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时,只是要求学生先熟读几遍,然后就逐字逐句解释,特别重点讲解了最后一句,讲明这一句诗中的“落花时节”既指当时的自然景象,又表明诗人当时的潦倒处境,诗句饱含悲伤之感。学生听着记着,但问一问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他们却无法说清。由于他们对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并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们应该向学生补充介绍了诗人与李龟年相逢的社会背景。杜甫与李龟年初逢于唐朝开元全盛时期,李龟年作为一名杰出的乐师,当时正在岐王的豪华宅邸中演唱,杜甫则因才华显著而被岐王邀去听唱。几十年后,二人在江南重逢,此时,遭受八年动乱的唐朝正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而杜甫本人的处境也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正因为二者重逢与初逢的情形有着极大的反差,诗人才会写下了这首绝句,流露出心中的万千感慨:虽说江南风景正好,但想想过去,再好的风景亦无法消解此时心中的悲怆了。潦倒的处境,不正如眼前片片飘零的落花吗?听了背景的补充介绍,学生们不再显得迷茫,而是有所领悟,对诗中饱含的沧桑之感也就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

(三)由词入境,依境索意

读任何作品,都不能把作品肢解了分析。读诗词曲,亦然。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甚而用白话解释诗句的方法,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无任何意义。读诗词曲,应抓住关键性词语,由词语入手,分析作品中写了哪些事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理清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由此在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而揣摩这些画面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光彩夺目。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鉴赏诗,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继承发扬诗歌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任健. 浅谈古诗歌的现代教学[J]. 课外语文,2015(14).

[2] 王玉宝. 如何提高古诗歌阅读欣赏能力[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4).

[3] 张秀玲. 如何进行古诗歌教学[J].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4).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教学
诗歌不除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