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对江南舞蹈发展的影响

2015-05-30 14:35周云
艺术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江南舞蹈文化

周云

摘 要:吴文化是指吴地人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吴地物质、精神、行为诸层面文化表现的总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吴文化当然与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其他各支文化有着共同点,但是,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吴文化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特点。当然这种特点只是相对的,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的个性并不意味着某种绝无仅有的属性和特征,而是指某一民族或某一区域的人们能够根据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使文化生长的共性中那些具有活力或积极意义的要素得到最佳的组合、最充分的发挥”。这是我们理解吴文化特征的前提。

关键词:吴文化;江南舞蹈

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的《禹贡》篇,将全国区分为九州,并云:“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云:“东南日扬州。”《尔雅·释地》云:“江南日扬州。”在这些典籍中,都还没有“吴地”的概念。吴,也叫句吴,本为古国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仲雍“奔荆蛮,文身断鬟”,“自号句吴”。《正义》云:“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梦寿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索隐》引《吴地记》日;“泰伯居梅里,在闽阊城北五十里许。”从以上各种不同说法,可知吴地之中心当在今苏州。春秋时吴国不断扩张,吴地范围逐渐扩大。《左传》成公七年载:“吴始伐楚,伐巢,伐徐。马陵之会,吴人州来。”杜预日:“州来,楚邑,淮南下蔡县是。”《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吴伐州来。”二十三年又载:“吴灭州来。”据《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下蔡属沛郡,秦时为泗水郡,刘邦曾任泗水亭长,可见春秋时吴地的北部边缘,当在今徐州一带。吴国有名的勇士专诸是丰邑人,也可以作为有力的证据。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水系,北上黄池会盟。邗沟北端在今淮安县北,是故淮河以南,当属吴地。

考古发现,吴地所在的长江下游是我国原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一万多年前太湖三山岛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开始,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吴地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先进的史前文明,从中可见吴地原始舞蹈的印迹。吴地原始舞蹈活动应该起步较早。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据今七千多年的骨笛,又根据中国古代诗乐舞并存的特性,进而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有骨笛乐器伴奏的吴地原始舞蹈活动,吴地先民在骨笛声的伴奏下用身体传情达意。

吴地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太湖平原良好的水域环境、温暖的气候条件适合农作物生长。至少在五六千年前,吴地先民已经掌握了桑蚕养殖技术并制作出相关的丝织用品。中国古代舞蹈有“长袖善舞”、“翘袖折腰”的传统,“舞袖”必定要选用合适的原料制作能甩动的带袖舞服。吴地悠久的养蚕业、丝织业为“长袖善舞”的舞形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原始物质基础的不断积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吴地社会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分化,在当时祭祀之风盛行,歌舞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歌舞娱神是先前祭祀的主要特点。可见,祭祀舞蹈在新石器时代的江南应该是十分活跃的。

从质朴单纯的热烈情愫,到形神兼备、传情达意的生活刻画,再到积蓄文化、挖掘底蕴的深层探索,江南舞蹈的创作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地方特色是舞蹈创作的一块磁石,舞蹈的美感和韵律来自地方特色,江南的舞蹈深受吴地文化的影响。江南的水多恬静,比起北方的雄伟壮阔,大都曲折婉转,温柔内敛,江南的水造就了江南人如水般温婉、灵巧的性格,以柔克刚的处事技巧。“江南舞蹈”这一称谓,包含了对舞蹈的地域性和风格性的限定。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舞蹈艺术在正史中少有记载,但我们可以从对春秋战国时期美女西施习舞的例证中略见端倪。当西施被送进越王宫行使她的历史使命时,第一件事就是接受歌舞训练。而西施最擅长的舞蹈却是中国宫廷舞蹈史上少见的“响屐舞”。这种西施苦练三年而成的江南舞蹈技巧与中原雅乐的方正典雅和楚舞的细腰长袖相比有独特的韵味。此时江南地区的舞蹈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宫廷乐舞教化职能,且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技艺和舞蹈审美。

吴文化是以今苏南为核心区域的物质、精神、行为诸层面文化表现的总和。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吴文化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物质方面,从相对落后发展为国之仓庾、财富之区;精神方面,从素为中原士人鄙视的蛮夷之邦转变为世所公认的人文渊薮;行为方面,从崇尚武力转而为重文尊道。其中,既有对先秦吴国文化的继承,更有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史前文明中断后到春秋吴国建立前,吴地是古越族的栖息地。倚水而居的吴越先民有一个鲜明的族群标志——“断发文身”。2004年江苏无锡鸿山吴越贵族墓群中出土的微雕“玉飞凤”和大量的蛇形图案同样证明“鸟”和“龙”(蛇)是吴地先民的图腾崇拜物。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通常是表现原始图腾信仰的载体。《越绝书》《吴地记》《吴郡记》等古籍所记载的关于吴地舞蹈的内容基本类同,其间,虽人物稍有出入,但也说明吴地确实有以“舞白鹤”为丧葬形式的祭礼。因此,以图腾信物为表现对象是古代吴地舞蹈的特点。

长袖舞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楚国,这或许有利于我们证明长袖舞这一形式起源于大概念的吴地,并且先秦至汉代的这一舞蹈范式的确立为中国舞蹈史树立了一座高峰。汉代以后江南地区的舞蹈比之其他地区更好地保存了这一舞蹈形式。这说明吴地的文化土壤是较能适合江南长袖舞轻盈飘逸的艺术形式,这是形式与内容、舞蹈与时代、身体语言与情感表达需求的融合。江苏、浙江出土的汉代盘鼓舞、建鼓舞、剑舞等,我们从这些舞姿上又可见昂扬粗犷、朴拙劲健的舞风。因此,江南地区汉代舞蹈的整体风格是朴拙厚重与机迅体轻的融合统一。汉代舞蹈对于“江南舞蹈”是相对很重要的一个时期,既进行了舞蹈塑形,又体现了舞蹈发展史的承上启下,而汉代舞蹈的雏形是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是吴地舞蹈艺术发展最充分的时期,也是古代吴地舞蹈艺术的高峰期。依托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权偏安的优势,吴地舞蹈在六朝艺术自觉的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并成熟,形成独立的、具有地域特征的艺术风范。在隋唐一代的多元舞蹈文化格局中显出尤为鲜明的汉文化舞蹈的深厚传统和审美特征。在浙江省海宁县长安镇海宁中学(原觉王寺)发现了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汉画像石,表现的是一个较大的百戏场面。该墓画像石墓中的乐舞形象十分丰富:南壁有“革卑”舞、“执翟摇扇之舞”;东壁有“跳丸”、“踏足而舞”、“长绸舞”、“七盘舞”、“剑舞”;北壁有“盾牌舞”与反映“汉高祖斩蛇”的舞蹈形象;西壁有反映《东海黄公》的舞蹈形象。舞蹈样式丰富,刻画细部虽不清晰但动态逼真形象,腾空起跃,俯仰侧弓,或对舞或群舞,展现出高超的舞技和优美的舞姿。汉代百戏乐舞在三国时期的吴地得到继承发展。

在吴地先進的史前文明中出现了较早的吴地原始舞蹈活动印迹,先进的原始农业生产使吴地先民具有了一种细腻、秀美的审美倾向。春秋至汉代,中原、越、楚三种文化在吴地的交融,形成了吴地江南舞蹈独具地域特征的“长袖、鸟意”文化源头。吴地文化对江南舞蹈发展的具有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江南舞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谁远谁近?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