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绘画对传统图形符号的借鉴与应用

2015-05-30 12:20贾国利
艺术科技 2015年10期

摘 要: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千年传承。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再借鉴与再应用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旨在探讨在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传统图形存在和应用的价值,通过探析传统图形符号的文化内涵,来研究传统图形符号在现代绘画中的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形;符号特征;现代绘画;借鉴与应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的结晶,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现代绘画中寻求资源空间和文化传承关系,传统图形元素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在传统图形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以更好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现代绘画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 中国传统图形发展的历史及当今概况

“图形”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用线条、描绘的事物形象”。图形,在过去一般称之为图案、纹饰、纹样。《21世纪世界色彩百科全书》中对图形的概念是:“图案画”叫“考案画”、“意匠画”或“工夫画”,讲究装饰性的美感,也注意重复制作的便利。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远古先人们的图腾崇拜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在陶器中符号刻画。其中有著名的人面、鱼、鹿等绘画性图案形象,亦有花草和几何形组合的图形;再到后来青铜时代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画装饰艺术、唐代的宝相花纹等等。中国各种传统图形符号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千年来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其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这些传统图形在社会的变动、朝代的兴替、经济的盛衰、商贸的开发,宗教信仰与哲学理念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沉淀、延伸、衍变。促使多民族图形符号元素的多样性逐渐丰富繁衍起来,这些大量传统中国图形是文化的积淀与体现。从而形成以汉族儒道传统文化为中心特征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其价值是无可限量的。

2 中国传统图形的符号特征

2.1 图形的基本符号特征

从字面上意思来分析,图形可以以“图”与“形”两个方面来理解其本质。“图”可以说是对自然客观对象之特征的一种描绘,是人们的一种视觉经验的客观反映;而“形”理解为人们在长时间的视觉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形象化的抽象思维的表现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图”作为基本内容构成其所指,“形”成为其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构成其能指。图形作为一种语言的存在,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综合,反映在聚生首先是一种图像记号,它对客观事物特征的概括成为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传达过程的公式,有了这样的共识,在信息传单的过程中实现了图形的符号化。

2.2 中国传统图形的符号特征

中国传统图案是本土艺术长期发展积淀下来,富有民族传统精神及文化概念的一类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

在中国艺术史中,产生过很多经典的图形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融汇了宗教、艺术、政治、民族等多方面因素,图形演变创新,意义不断叠加和丰富,继而成为一个语义丰富的文化象征体。

例如,太极图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符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图形及观念的发展象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家进行设计创作时,除了取得形式上符号化的美感外,还利用这一符号形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体现图形的美感和文化底蕴,使符号形式所积淀的深厚内容在合适的形式表达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

我国传统艺术图形所蕴含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传统艺术精神的延续与传承需要艺术家深入历史、细心调研观察、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和要素,使现代绘画和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現代绘画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精髓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绘画形式。

3 现代绘画对中国传统图案的借鉴与应用

任何一种本土现代语言都是西方现代艺术语言与本土语言融合后的再生,已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融合后的再生。虽然现代绘画不能像现代标志设计、广告设计那样直接而方便地应用传统的图形符号,但现代艺术家还是渴望通过借鉴和使用传统图形符号以增强现代绘画的关注度。由此而归纳,以传统图像、图形融入绘画为手段的创作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3.1 对图形符号的反复使用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图像影视的泛滥使得人们眼花缭乱,要想让图像长期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过去那些经典图像的显现也变得越发困难重重。架上绘画不同于影像作品那样有可复制性,无论临摹的绘画还是当代摄影的复制,都无法代替架上绘画原作的唯一性。

在当今,想要在人们的眼中留下印象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一些艺术家利用对画中图像的反复使用进行创作,以加强视觉的冲击和记忆。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当代绘画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也的确被大众所认可。例如,方力均的作品中出现的光头形象,岳敏君作品中咧嘴傻笑的形象,他们都是对某一个固定图像的复制。这种图像的复制,从某个方面看也是对时代的回音和烙印。我们的生活秩序被规划,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一种机械复制,我们犹如生活在一种模式里。

3.2 借用图形符号进行再创作

由于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同、经历不同,以及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所派生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文化艺生方式也不同。故而,艺术家重建传统符号的实践既不能滑向装饰艺术也不能沦为对传统的简单认同。在中国传统图形的再运用中,通过变革传统图形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形成传统图形的当代再生。是在激活传统符号的文化记忆上,所建立的一种文化意识是传统文化记忆和历史意识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重建,即为一种转型式的再生。

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形成传统图形内涵与当代精神的整合,通过对传统符号的重建,重新寻找艺术语言和价值的逻辑起点。更多地在符号的所指上动脑筋,突破一般化的所指,赋予符号更新颖的含义。图形符号有待于接受方的解读,意义才能被传递,这时就要求艺术家考虑到传达的对象所处环境的差异,要根据其不同的视觉经验、不同的接受程度来进行构思,否则图形中释放的信息就不能实现有效的传达。

3.3 另类图像化的创作方式

艺术作品毕竟是一种精神结晶体,对以往图像的样式化解读与改写,难以细读的粗糙做作,实际上很难留住挑剔的观众之眼,最终成为了被抛弃的一次性图像消费的饭盒。

但是有的艺术家打破常规,通过电脑和影视技术进行图像影视的拼贴或者是自身的处理,对经典图形符号进行另类组合再创作。又如,艺术家王广义的作品中,挪用了“文革”时期的大字报的形式和结合了当下物质的符号进行创作,钟飙的作品中运用电脑拼贴的方式进行时间空间的错位进行创作,在何森的作品中,他不但利用了摆拍的姿势,在画面中也具有模糊的摄影效果。这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作品来体现对生活环境和对社会的解释,更是对图像时代的充分展现。

4 解析特例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活动

纵观绘画史,无论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符号。

艺术家在重建传统符号与现实关怀对立起来时,事实上已在孕育一种更深层次的现实关怀。他们建立在成形的文化模式上的一种解构意识,以这种文化意识为前提的创造方式否定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对人本能认识的关注,否定了对自然空间和生活空间的直接描述。而是依据已存的文化符号进行批判性的创造,以此来体验整体性和纯文化的人文感受。艺术家从多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行动,能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更好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

4.1 解析西方特例艺术家马蒂斯的艺术实践活动

东方的原始主义艺术和南太平洋及美洲的土著艺术,在马蒂斯看来,那些简单的形式中包含了更多的审美表现力。例如,马蒂斯在1910年创作的《舞蹈》,画面上五个手拉手舞蹈的少女,伸展的四肢与躯干形成连绵的节奏运动,色彩极有特色,蓝色和绿色分别代表天空和草地,土红色的人体既醒目又和谐,这种梦幻式的单纯与朴实不能不说是原始主义对马蒂斯的启发。这幅作品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令人烦恼和沮丧的内容,而是描绘了一种轻松、欢快,又充满力量的场面,朴实而具有幻想深度。

有趣的是马蒂斯的这幅作品和我国青海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有惊人的相似,两者在构图的处理、线条的运用、色彩的单纯,及作品体现的动势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足以表达马蒂斯对东方艺术的偏好和率真天性及直觉感悟的稚朴心。画面上的形象是意象原型在抽象语言中的重建,是传统意象的神韵、旨意、趣味在当代语言中的再现与复活,这正是艺术家真正接近艺术本质的生命符号语言。作品是纯然形而上式的痛快淋漓的当代视觉图式,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具有历史含义和传统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4.2 解析东方特例艺术家顾黎明的艺术实践活动

近些年来,艺术家顾黎明的语言实验一直围绕着现代绘画应如何借鉴与应用传统图形符号而进行思考。《杨家埠门神》系列在消隐模糊而又十分执拗地从背景中重生的形象上,在骚动多变、富有激情而又古朴稚拙的线条上,在把历史感传奇般地重写出的灰调子和鲜活的民间艺术的色块上,我们看到了一系列令人惊奇的变化——死而复生的变化,从虚无到意义的回归,从解构到重建,从西化的抽象语言到本土话语从自我、本能意识到历史意识的变化。当然对一个艺术家來说最深刻、首要的变化莫过于个人话语的形成。

而在色彩运用上顾黎明也大胆革新,把民间大红大绿的对比色调减弱为中性的灰调子,既保持了和表现性色彩逻辑的一致性,又以此使画面获得古朴的历史感线的处理,也显示了顾黎明特有的机敏。他以木炭条勾勒出的线条在色彩的覆盖下或隐或现轻松随意,既断落零碎,又连绵整体,兼具传统文人艺术用笔的空灵蕴、藉民间艺术勾线的古朴稚拙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线条的放达不羁。在造型方面,顾黎明把传统意象造型和西方抽象造型作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综合抽象与具象的综合表现及写意的综合。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图形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取向,映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对传统图形符号的了解,可以窥探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化艺术也在随之不断更新发展,由于历史语境发生了变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应用中国传统图案必然要分析和取舍,但不能“拟古不化”,而要“借古以开今”,只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把传统的图形符号作为自己的营养,在艺术实践中把它消化掉,用自己的智慧和意识,创造出新的独特的方法与符号。在传承和超越、借鉴与创新的基础上吸取传统图形符号中的精粹,与新时代、新观念相结合才能被消费者接受,借鉴与创新才是顺势而合之道。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图形符号兼具传统魅力和时代新气息,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焕发的新光彩。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3] 冯珠珠.当代绘画创作方式的图像化浅析[J].艺术研究,2006.

作者简介:贾国利(1987—),男,山东潍坊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当代综合绘画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