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淑华 李宗华 乔世东
【摘要】项目管理已如火如荼地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领域,项目化运作模式也正逐渐成为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的共同选择。然而与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部门在专业机构项目化管理背景下实施学生专业实习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首先表现为学校培养方案与机构市场性发展需求之间的堕距;其次,学生专业实习时段与时长同机构项目运作时长的不和谐对接;再次,项目化管理在现有的条件和现实基础上仍然无法摆脱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之间的碰撞,也即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行政需求与案主需求的偏移与不一致;另外也存在学生的实习期望与项目达致目标之间的差距等。学校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面对这些困境可以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学校与机构的合作方式、增加专项培训环节等方面进行尝试;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作为专业人才职业化的重要阵地可以将项目化管理与运作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兼顾专业与管理、行政需求与服务需求,共同培养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关键词】社会工作 专业实习 项目化管理
众所周知,社会工作专业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其最突出的专业特征以实践性、实务性为首。自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以来,都始终将实务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该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部分。按照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界的共识,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在本科学习周期内,实习实践时间至少要达到800小时。因此,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其实务实践环节在培养计划内的时长安排基本遵循该要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各高校分别进行了目的不同、实践方式不同的实习安排,但是不管如何安排,专业实习是该专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和不可或缺的培养内容。在本世纪初期,国内能够提供给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的专业机构还为数不多,并且呈现极大的地域差异,随着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工作需求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为在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了专业性和指导性较强的实习岗位,目前在国内很多城市或者高校驻地,随着不断增加的民非组织和社工机构的建立,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校学生的专业实习从岗位数量上给予了一定的缓解,高校和机构之间的磨合也在不停地进行着,专业实习机构在与社会、与市场、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调适运转管理方式和细节,由此而来的连锁效应是高校专业实习设置的不断调整。本文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中出现的项目化管理模式相遇时所产生的困境进行探讨,并期待能够寻找到解决路径。
一、项目化管理的特点
项目化管理是从管理学的项目管理这一模式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广泛应用是随着我国内地政府购买项目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逐步成为近几年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专业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管理方式。项目制管理中项目是核心,所谓项目是在一定时间内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利用一定的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项目化管理是通过一些技术和方法对项目过程的管理,包括计划、实施、控制、评估等工作,确保按时、按预算、依据规范达成理想的目标。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化管理可以理解为以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对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内容的实施、方式的运用、结果的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统筹和控制,能较好达致服务效果的一种服务提供过程的管理。项目化管理是管理学领域常用的实践性词汇,当其和社会工作服务结合在一起时,便将社会工作服务以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推进到专业机构和服务群体中。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集中体现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意识大约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始,被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便开始以项目的形式逐步完成利益相关方的共同目的。项目化管理具有以下属性:不可重复性、目标确定性、活动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以及成果的不可挽回性。1正是由于项目化管理的这些特点,社会工作者要在项目的整体框架下有效地提供和完成社会服务就需要合理契合项目化管理的特点,同时项目化管理也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的过程和结果搭建了时间、空间、质量、数量的动力和检验平台。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在项目管理背景下遇到的困境
项目化管理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社会工作职业市场带来了新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方向,而近几十年所形成的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模式在经历了舶来、借鉴等不断本土化的历程后,不得不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职业环境。在进行专业实习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和学生在项目化管理背景下遇到了新的挑战和困境。
(一)培养方案与市场发展对接的延时性
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讲,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和文本模式来自于人才培养方案,而为了人才培养特点的延续性,通常来讲高校培养方案既需要与时俱进也要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极大程度地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非即时性。尤其在项目化管理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初始阶段,这一点就非常明显了。培养方案中没有关于项目化管理的基本信息,学生无法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关于项目化管理的知识点,在进入专业实习阶段后,为了熟悉、掌握和适应项目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往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二)专业实习时间与项目运作时长的非起始对接
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中,一个服务项目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周期长短将很大程度取决于其项目承接的时间点和项目要求。而处在机构之外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则很难与社工专业项目直接对话。因此经常出现学校安排学生开始进行专业实习时,机构所承担的某项项目即将结束,项目结束后学生面临机构督导撤回或者机构督导轮换的可能性;或者学生进入机构,服务项目开始运作,而剛刚熟悉和掌握了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学生的实习期结束,机构将处于人员变动的被动局面。
(三)行政需求与案主需求易脱节
在社工机构的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很多项目来自政府购买,因此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的矛盾在实践中也普遍存在。这种专管碰撞的过程及结果给在机构实习的学生来讲至少可能造成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服务对象第一的原则可能会被偏移甚至被忽略,这对未入职的社会工作者来讲其所建立的职业伦理和价值观会有所动摇;第二,社会工作者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应对政府购买的社工项目的前期、中期、结项检查等工作,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为服务对象所做的工作将打折扣。对于不同服务群体的项目、不同层次的项目,行政需求与案主需求之间的脱节所造成的专管矛盾给专业实习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不容忽视。
(四)学生实习期望与项目目标之间的差距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有着别的文科类专业学生所没有的大量实践机会,而且这个实践机会是具有学校教师和机构督导双向督导的专业性的实习,因此学生对实习有着比较高的预期,学生进入实习机构之前是带有一定自己的想法和预期的,希望机构能够给予一定空间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是项目化管理背景下,社工机构通常以项目为主线开展工作,因此督导学生实习也是在项目运作框架下进行,能够给予学生的自主发挥空间就相对较小,甚至有时候会发生冲突。
三、应对策略与可借鉴经验
作为社会工作高效学生实习的重要基地,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实习项目化管理和运作依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同时项目化运作为实习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能动的机会。因此,直面挑战,积极寻求困境中的应对策略是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当思考和行动的。
(一)适时调整培养方案 学校机构密切联络
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指导文件,社会工作以实务见长的特点决定了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参与者的多元化,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应多方听取实习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讨论,将可行的、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修改建议纳入到新的培养方案中,以期能够更有效地运用校内课堂和校外机构的宝贵资源。在安排有实习的学期,学校一方应主动与社工实习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恰当地安排学生进入机构实习。
(二)增加专业项目培训环节
在进行专业实习之前开展与项目有关的培训工作,邀请机构项目管理人员为在校学生开展项目推介和短期培训,为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实习机构提前做准备,也为实习机构选拔合适的实习生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尽快熟悉各机构所运作的项目内容、达致的目标、服务的群体等,避免校内学习与实习机构的实践工作的过度脱节。
(三)鼓励方案内实习时长与假期连接更好地实现专业实习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时长在培养计划有明确的规定,各高校会按照自己的培养模式安排专业实习的时段、及时段的长度。比如有的学校会安排一次为期3个多月的集中专业实习;有的则会分开按学期平均安排;有的也会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交叉进行等,无论如何安排,对于新进机构实习的学生来讲有一段认知机构、熟悉业务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机构的角度来讲,除去实习生熟悉机构的时间,在机构正式进行社会服务的时间是不够充分的,如果可以调整培养计划内实习与假期相贯通,让学生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在机构工作,通常来讲熟悉了解甚至完成一项小型社会服务项目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对社工机构、对实习生都是双向得益的。
(四)同城专业联动与差时安排
社工机构接收实习生容量有限,按照目前社工机构通常的做法,一名机构督导可以同时督导2名实习生,最多可以放宽至3名。而每一年或者每一学期都会有来自不同学校的数量不少的社工专业学生进入机构进行周期或长或短的实习,因此如果安排不合理就会出现一名机构督导同时需要督导多于3名甚至10多名实习生的状况。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这种既浪费实习机会有收效较低的状况发生,处于同一地域的学校可以尝试进行专业联动平台建设,搭建机构接收实习生安排和学校实习安排的双向沟通平台,双方都可以通过非面对面的形式合理安排学生实习。
项目化管理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两大重要育人基地——学校和社工机构提供了跨學科的尝试和运作模式,为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提供增加了动力;在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工机构竞相运用的项目化管理背景下,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和在校学生要尽可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实习期所产生的不适,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33-35页。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研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G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