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5-05-30 07:53杨芳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习作生活活动

杨芳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涵和思想、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现在的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习作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习作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忽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不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之失去了新鲜的活力。

一、占有典型材料

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题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亲自去感受,使学生占有典型的写作材料。

在学校里,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提供大量口语交际与习作素材,如,田径运动会、环保活动、庆“六一”、二手市场、捐献好书、经典诵读、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演课本剧等等,还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打灯谜、清明放风筝、参观污水处理厂、重阳登高等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现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家庭是个温暖的港湾,家人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处事态度等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充满真情实感的表达素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当家、做家务,周末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场买买菜,一块儿干干家务活;或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用心去体会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在体验生活中手、脑、眼、口并用,收集材料,获取知识,积累生活。

大自然神奇美妙,处处都有美。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的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田野、郊外游一游,引导他们观察万物的兴替,感受四季的气息,去欣赏蓝天白云的舞蹈,泥土野草的成长,小河流水的歌声,青山绿水的对话,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既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社会是个大课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丰富见识,才会有独特见解和感受。教师可以通过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鼓励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如,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看展览,下象棋,养小猫,学武术;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关心了解邻里的新鲜事,调查环境的现状,体验劳动的艰辛、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大大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二、提倡自由表达

很多教师教学作文都注重从写法上教,如“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这当然都是需要的。但片面强调怎么写,片面追求语言和技巧的运用,对于刚学习习作的孩子或苦于习作表达的孩子来说,不亚于让他没学会走就要学会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只有让孩子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训练、把文章写得文通字顺了,才有可能谈及技巧。越是初学作文的孩子,太多的规矩法则越容易把他们给吓住。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习作就是写话,不仅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还可以想自己想到的事情,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孩子的习作只有随感而发,随情而抒,才会更加充满个性和灵性。

习作的资源,蕴藏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存在于学生的眼睛、耳朵、心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丰富习作材料,用心、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实践,摒弃“清规戒律”,使学生乐于表达,让学生在习作中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习作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