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鸣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更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在课堂里,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而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是以感知为基础,在情感的推动下,感知主体把感知到的表象重新组织、整合后,在大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审美实践中想象力比知识力更重要,想象越丰富,由语言文字所唤起的形象也就越深刻。
一、用优美的文本内容,激发想象力、提升审美情趣
当前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留传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高中语文教材,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地,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掘美,尽情地欣赏美。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它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的美、结构的美、意境的美、情韵的美等。那么,我们在教学时,也就应该把它作为美文来赏析,带着学生走进朱自清笔下那清幽、静美的月下荷塘,去欣赏月下荷花别样的美,去体会荷塘之上月色与荷花相互交融的优美的意境。进而体察朱自清先生含蓄蕴藉的内心情感。用这样一种带着审美意识、审美眼光的教学方式来讲授《荷塘月色》,那么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受到一次美的熏陶,甚至心灵的净化。
又如柳宗元的诗《江雪》,老师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诗中所描绘的苍茫寥廓、纯洁寂静、远离尘俗的独特意境。这一意境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教师引领学生去揣摩这一意境,也就是一次绝佳的审美活动,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也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审美体验,进而形成一定的审美认识,即通过意境的揣摩感悟到柳宗元那清高而孤傲的内心情感,而作为审美者的学生无疑也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用优美的教学语言,创新的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功,每个教师都有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有的委婉动听,有的铿锵有力,有的诙谐幽默。只要能使学生听得真切自然,能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就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能力。
清新平实,体现语言内在的质朴,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浓浓的秋意是那么的迷人,那里的秋雨、秋蝉,都那么的富有韵味。这篇散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静、幽远,令人感觉北平的秋有花、有树、有秋雨、有秋蝉,还有秋天的果实,是那么的平常,可又那么充满生活气息,更可贵的是作者用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遐思无限。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阅读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文章的标题或文眼,每一篇文章都有“文眼”,或重点句,或关键词。抓住文章的这些关键处,从整体着眼,顺藤摸瓜,梳理经纬,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可以设计问题:(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谁?(2)文中的“套子”是什么?(有形的、无形的)(3)别里科夫身上的“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分别是什么?几个问题是理解鉴赏这篇课文的有效抓手,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能非常深入而具体了。
三、用适度的教学节奏,奏出美的旋律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一支优美的乐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学生难以忘怀。学生在美好的氛围里感受美,欣赏美,把握美。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征,合理安排教学节奏。既可以紧锣密鼓,也可以清泉汩汩;既可以如《十里埋伏》般起伏冲荡,也可以如《春江花月夜》般舒缓悠远。
快节奏的语文课,适合于语言基础较好,有一定感受美的能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快节奏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得到激昂的美的情感体验。一些议论文可采用这种节奏进行教学,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在树立“靶子”后,以犀利的文笔,满腔的仇恨,连击敌方要害,把敌人驳得体无完肤。文章气势磅礴,配以语文教师激越的情感,使学生感到痛快淋漓。
慢节奏的语文课,犹如一支舒缓悠远的小夜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味。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让学生慢慢品味清幽、静美的月下荷塘,欣赏那月下荷花的别样的美,去体会荷塘之上月色与荷花相互交融的优美的意境。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里,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