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虎
走路不稳定摇摇晃晃
患者说话时像是喝醉了似的,含糊不清,旁人难以听懂他到底在讲些什么;走路时不稳定或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眼睛常常失控似的转来转去,无法像以往般轻易聚焦。当患者有了上述症状前来求医,通常脑科医生可以立即断定是小脑萎缩,但为周全起见,医生还是会让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扫描,以获得百分百确定。这也是唯一的检验方式。
有不少人误会这是帕金森综合征,因为两者都有肢端末梢颤抖,但帕金森患者在休息处于静态时,身体都在摇晃,而小脑萎缩只有在行动时才会摇晃。
虽说这不是个会致命的情况,也不会造成患者半身不遂,只是行动不便,但它让患者无法进行日常事务,即便简单的事也做得很辛苦,如走路、拿取东西,已大大影响生活质量。病情严重的患者完全无法行动,必须坐在轮椅上度过下半生。
这种令人抓狂的疾病,病因数不胜数。较为常见的原因是脑中风、服用某种化学物质如酒精、病毒感染、遗传基因,但也有不少情况是小脑毫无缘由地萎缩。因此,任何人均面临小脑萎缩的危险。不过,此病的发生率是每100万人有30~80人患病,所以也不需太过担心。
小脑中风和酗酒
提到中风,也需看发生在脑部的哪一部位,只有小脑中风才会导致小脑萎缩,庆幸的是大部分人中风的部位都在大脑,小脑中风只占10%~15%。
酗酒是小脑萎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小脑没有像大脑那样有脑-血管障壁的保护,所以很容易受到酒精的影响。人们醉酒后走起路来有些摇晃,东倒西歪,就是酒精影响的一种表现。不过这只是暂时性的,酒精消退后人的行动就恢复正常。所以如果酒喝得太多,酗酒的历史太长,就可能会“烧坏”小脑。病毒感染也是同样道理。
有些患者毫无缘由地遭遇小脑萎缩,这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国外现在有基因测试来检测自己是否有此风险。不过,即使有相关遗传基因,也不一定会小脑萎缩,只是风险比一般人来得高。
小脑不该萎缩
我们今天的脑部是经过百万多年的演变进化而成的。大脑就像是建设齐全的旧区,“安全保护”措施也比较齐全,很少会受损;小脑是人直立后解放了双手才发展起来的新区,还不是很稳定。大脑肩负重任,操作复杂,年龄大了,萎缩也是自然现象。但是小脑的功能单一、不复杂,即便是年老,也不该萎缩。这也是为何七老八十的老人就算脑袋不灵光了,走路却很稳健。
但是,小脑没有大脑那样的“安保”机制,易受外界的伤害,因而它的萎缩是不限年龄的。所以,小脑萎缩的高危人群和一般民众应奉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减少喝酒、滥用药物等措施,降低中风的几率,以预防此病的发生。但若是原发性的或遗传性的,就无从下手了。然而,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有助于延缓萎缩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