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上幼儿园的点点
入园第一天,点点就施展了满地打滚的“撒泼神功”。妈妈把点点送到老师身边的一瞬间,小家伙的“小宇宙”就爆发了。“妈妈抱!妈妈抱!”声嘶力竭的哭声让妈妈也禁不住抹起了眼泪。抱住点点,小家伙立马就停止了哭声,委屈地蜷缩在妈妈怀里。当妈妈以为他已经平复了情绪,再度交给老师准备离开时,点点一下子从老师手里挣脱出来,又是声嘶力竭的哭喊,老师忙去抱他,他挣脱着,顺势往地上一倒,哭得更凶了,老师拉也拉不起来,哄也哄不住。妈妈一步三回头,最终还是没能“狠下心来”,小跑着奔过去,抱起了点点。哄好了交给老师,哭恼了自己再哄,如此这般几个回合下来,母子二人在几个老师的合力疏解下才勉强分开。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一个月。现在点点一提起上幼儿园就哭闹,回到家里更黏妈妈,脾气也变得越发孤僻古怪。
比豆豆还焦虑的奶奶
“豆豆上幼儿园啦!豆豆长大啦!上学啦!真棒!”这几天,小区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见了豆豆都不免要夸奖、鼓励一番。豆豆已经三岁零两个月了,虎头虎脑的他乖巧懂事,老师也反映,豆豆在幼儿园里比其他小朋友适应得更快。但是豆豆奶奶仍放不下心。
豆豆入园,奶奶比他还紧张。豆豆三个月时妈妈就上班了,豆豆一直是奶奶照顾着。细心的奶奶把他呵护得无微不至。累了,赶紧抱在膝头歇歇;渴了,赶紧递过来不凉不热的温开水;饿了,赶紧拿出来酥软香甜的小点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陪在身边,生怕豆豆受欺负。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照顾十来个小朋友,豆豆能吃好喝好吗?霸道的小朋友欺负豆豆怎么办?豆豆拉便便,老师会给他脱裤子、擦屁屁吗?奶奶每每想起这些,就担心得吃不下,坐不安。把豆豆送幼儿园后,每天只要得闲,奶奶就悄悄到幼儿园门口“探班”,一个人时还常常偷抹眼泪。
心路:宝宝的分离焦虑
宝宝因为不愿意离开爸爸妈妈或主要看护人而不愿意去幼儿园,并表现出恐惧、伤心、痛苦、焦虑不安、哭闹不止等焦虑的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分离焦虑”,是儿童焦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宝宝的认知能力有关,较多见于开始认人的小婴儿和新入幼儿园的宝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宝宝失去安全感而拒绝分离。
英国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表现:情绪、身体在抗议
一般来说,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辨认熟人与陌生人,五六个月大的宝宝逐渐与主要看护人(多为妈妈)建立亲密的依附关系。他的眼睛会时时刻刻搜索妈妈,妈妈只有在自己的视线之内才会安心,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旦妈妈离开,宝宝就会出现害怕和哭闹的行为。因为在宝宝的认知里,“离开”就等于“消失”,他并不理解“物体恒存”,不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依恋主要的看护人,这是婴幼儿安全感的来源。爸爸妈妈在这个时期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满足他对安全感的需要,以逐渐减轻宝宝的分离焦虑,直至消失。
但是当宝宝进入幼儿园时,多会迎来新一波的分离焦虑。除了前述的情绪表现外,有的宝宝还会有身体上的不适,比如会向家长诉说头痛、腹痛、恶心等,反应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甚至在入园的头几个月里频发感冒等多种疾病。有人曾对部分此类宝宝的免疫功能进行了测查,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免疫功能正常,也就是说,宝宝生病与机体免疫力没有明显的关系,生活环境及看护人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分离焦虑,是最重要的原因。
原因:环境的巨大变化
宝宝在家庭的小环境里,感受的是一种亲近、安全、稳定的一对一的亲密关系,当迈入幼儿园的大家庭,便意味着离开了主要看护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安全基地”,面对的是一对多的陌生环境。宝宝接触的是陌生的幼儿园老师、陌生的小朋友,居处是陌生的教室和活动空间,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可能也被彻底颠覆。以往在家,孩子都是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候吃,玩累了想睡了才睡;但是到了幼儿园,生活是有规律的,锻炼身体、做游戏、玩玩具、讲故事、吃饭、喝水、尿尿、睡觉、加餐等,都有特定的时间,再也不是以宝宝的个人意愿为中心,这些会使宝宝失去安全感,由此产生分离焦虑。
在刚入园的宝宝中,这是正常现象。健康的孩子都会有分离焦虑,这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成长机会,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调节情绪并逐渐适应外部环境,随着与老师、小朋友慢慢建立起信任,宝宝的分离焦虑也会慢慢消除。
反思:成人也会分离焦虑
面对分离,不只宝宝会感到焦虑,妈妈等主要看护人也会有同样的情绪,分分秒秒为宝宝担心,担心宝宝生病,吃不饱,裤子尿湿没有及时更换,被欺负,等,无法说服自己放手让宝宝独立。由此造成对宝宝的过度保护,反而加重了宝宝的依赖心理,更不利于早日度过分离焦虑这个阶段。
其实,家长朋友们先调试好心态,了解幼儿园的幼教理念,并在此达成共识,给予幼儿园和老师充分的信任与配合,才是与宝宝共同度过分离焦虑这种心理危机的“正道”。
鼓励:让宝宝乐观独立
实践证明,在平时注重孩子独立能力培养的家庭,对新环境的适应期较短,适应力强,很少出现情绪问题;而那些被娇宠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起居一切被“包办”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性格外向的宝宝可以很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性格内向的宝宝社交能力较差,胆小,容易出现不合群、不适应集体生活的情况,表现出分离焦虑。
据幼儿园园长介绍,一个人带大的宝宝,比如平时由妈妈一人或者保姆一人看护的宝宝,相比于几个人轮流带的宝宝,入园后出现分离焦虑的症状和程度都要重一些,摆脱分离焦虑所需要的时间和所要做的努力也更多。
摆脱:家长的错误做法
心怀内疚 送宝宝入园时,家长们最看不得宝宝因为分离而害怕、哭泣,不由得心生爱怜,甚至质问自己是不是太狠心,产生罪恶感而转身回到宝宝身边。这对宝宝成长无益,只会拉长宝宝摆脱分离焦虑的战线,在无形之中给宝宝这样的暗示:“我不想离开妈妈(或其他主要看护人),只要我哭,她就会来抱我,就会舍不得我。”不要让宝宝形成“哭闹哀怜可以使妈妈屈服”的认知。妈妈可以坚定地告诉宝宝:“妈妈现在要去上班了,下班就来接宝宝。宝宝睡过午觉,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会,再吃点东西就可以见到妈妈了。”毅然离开,并言出必行,按时来接宝宝。让宝宝明白“妈妈并没有消失,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跨过了这道认知鸿沟,宝宝也就不再会有分离焦虑的恐惧了。
偷偷溜走 许多家长趁着宝宝睡着时悄悄溜走,这会使他对家长缺乏信任,没有安全感,反而增加了分离焦虑,等他一醒来发现妈妈(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不见了,又开始哭。同时这也给他传递了一个讯息:“千万不能闭上眼睛,妈妈会消失不见!”宝宝随时担心妈妈(或其他主要看护人)离开,变得更黏人。
贿赂宝宝 有些家长企图以给糖果、买玩具等贿赂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但是这些诱惑并无法取代安全感的来源,也会造成孩子日后的依赖性更大。
责骂宝宝 在宝宝出现分离焦虑行为的时候,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会厉声训斥宝宝,甚至打骂。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的不冷静只能让宝宝更紧张、焦虑、暴躁。当宝宝有情绪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身体的抚摸来安抚宝宝紧张、焦躁的神经,让孩子知道他是被理解的,要接受并让他将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味责备。等孩子平静后再告诉他,什么行为才是可以做的。
恐吓宝宝 宝宝哭闹时,一些家长会恐吓宝宝说再哭就关小黑屋,或者威胁他会被妖怪抓走。这类话语会让宝宝在潜意识里产生幻想,加深内心的恐惧,更加焦虑。还有一些宝宝是受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对上幼儿园心存恐惧,比如有些宝宝在做错事时,家长会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这使得宝宝对幼儿园没有好感,认为家长不喜欢自己了才送幼儿园的,无形中增加了心理负担。
建议在送宝宝入幼儿园的前几天,提前带宝宝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让宝宝参观一下教室的玩具、书籍,看小哥哥、小姐姐在操场上做操、滑滑梯。告诉宝宝,在幼儿园里阿姨会讲好多好听的故事,有好多小朋友陪宝宝一起玩耍、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还有好多玩具,让宝宝对幼儿园建立起好感。家长以还可以跟宝宝一起选购入园要用到的文具、衣物等,让他们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产生期待。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
(本文承蒙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忠涛指导,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