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江 刘亚婷
内容摘要:当前,赣南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适应市场发展规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成为赣南各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翻译教育教学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一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市场导向 应用型翻译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赣南,即江西南部,享有“南国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生态家园、稀土王国、世界钨都、脐橙之乡”等美誉。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南正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推动地方高校向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对赣南教育改革发展和苏区经济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翻译教育教学体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探索一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江西省部分高校翻译教育教学体制
目前江西省部分高校翻译教育教学体制还很不完善,翻译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江西省部分的翻译教学只重视文学翻译,课堂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巧多围绕文学翻译展开,忽视了技术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如表1所示(附文末)。
2.翻译课程设置不合理,翻译课程课时太少,以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为例,在本科阶段,仅仅开设了两门入门级翻译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和口译,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常识为主,对于应用文体的翻译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解一带而过,到头来学生掌握的仅仅是书本上有限的几条翻译技巧而已。课时安排严重不足,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开设两个学期,大三上学期开设16周的课程,共计32个课时;大三下学期开设10周课程,共计20个课时。口译只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一个学期17周的课程,共计34个课时。在课堂上好多内容都无法展开。这样翻译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沦为语言知识传授的扩展课程,忽视了各种翻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虽然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翻译课程属于教学翻译的范畴,从属于语言教学,但是也应该摆脱“教学翻译”的老路,向职业化发展。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然而,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建设方向不够明确、与社会结合不够紧密、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简陋、实习、实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法落后等问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应逐步形成适应开放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形成能够系统化满足学生上岗需要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三.苏区振兴发展背景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结合国家经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需要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培养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努力创新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以应用型翻译人才为骨干的翻译人才库,以人才交流和语言服务为基础实现政府、企业与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时代变革,当今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须坚持市场导向。也就是说,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培养社会实需、实用的人才上来,从而促进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与时俱进。不难想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或滞后于市场,培养出的人才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时代发展。以市场导向,顺应大潮来发展教育,才能把教育潜力转为生产力,促进教育发展。
翻译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改革教学模式,调整课程体系
首先,应用翻译课程设置应以提高翻译能力为中心,积极开设旨在提高翻译者能力的课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首先要注重翻译理论的学习,Mona Baker指出,理论的学习不一定能保证每个人都成功, 其价值在于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可以减少主观的臆断, 增强人的自信心,可以为今后在翻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只有在提高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翻译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各高校广大翻译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为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创造条件,积极创建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其次,翻译职业的特殊技能要求,是普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所无法完成的,有必要引入翻译专业培养模式。在国外,很多国家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国外高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翻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世界上大约有270多所高校设有翻译教学与研究项目,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培养专门的口、笔译实践人员和翻译理论研究人员,授予翻译硕士和翻译博士学位。
3.构建“校企合作”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
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翻译作为一种职业,无论是兼职还是全职,其专业化程度都很高,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应该借鉴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中国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姜永刚也认为,“一个高水平的翻译需要经过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两个阶段。翻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翻译人才的职业化更多地取决于他在工作中的上进心以及在“职业化”过程中积累的实战经验。”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取决于翻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还直接受制于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但能提高翻译教学质量,还形成了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纵观全局、开阔视野、抓住重点、与时俱进,鼓励教师以各种形式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借鉴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
四.结语
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同时,高校应结合国家经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需要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培养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努力创新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以应用型翻译人才为骨干的翻译人才库,以人才交流和语言服务为基础实现政府、企业与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伟,魏清光.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21
[2]喻锋平,刘弘玮.江西高校翻译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1):85-89.
[3]胡壮麟,姜望琦.Linguistics: An Advanced Course Book[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80
[4]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4-8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度项目(YY1414);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度项目(15003)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