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清��
[摘要]保护及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大幅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当地经济打好基础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所在,水土保持工作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水土保持农村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096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无法替代的基础。保护及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大幅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当地经济打好基础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所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也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水土流失是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南是一个以中低山为主的山区县,平均海拔36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隆起,把县境分成南北两片。全南山地面积大,最高峰海拔高达1145米,地势起伏大,“V”型谷多。且全南地处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赣南于都构造带及“山”字形构造的复合部位,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变。南岭山地多为古老的花岗岩,而花岗岩具有原生裂隙,易风化,土壤含砂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差;南岭谷地多由红色矿岩或青色灰岩等软性基岩构成,易被流水侵蚀冲刷。据卫星遥感资料显示,全南县有大小河溪142条,水域面积165平方千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尤其以大吉山镇乌桕坝小流域,金龙镇老祖坑小流域,城厢镇塘坑小流域三个乡镇为甚,农业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也势必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二、搞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1.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地区粮食等作物生产达到稳产高产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各种措施,将一些土地沙化、地力低下、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丰产高产田。仅2010年全南县上述三镇流域综合治理,种植水保林292hm2,经果林30hm2,种草17.55hm2,封禁措施770hm2,塘坝6座,;蓄水池5口,沉沙池9口,谷坊5座,拦沙坝3 座,开挖沟渠50.332km,田间道路1.6km。引蓄水量大幅增加,灌溉面积扩大,坡改梯、旱改水、冷浸田改造,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流域内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2.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农民收入增加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水土流失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水保综合治理使生态环境改善,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也使一些种植、养殖业得以发展起来,使农民获得了不菲的收益,特别是经果林的发展,已成为拉动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特色鲜明,物产非常丰富。
“葡萄村”依托葡萄品牌优势,打造了巨峰葡萄等800多亩“精品葡萄”示范基地,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要求规范作业,标准化、产业化经营,逐渐建成了颇具规模的葡萄生产基地。
“油茶村”为进一步打造优质油茶生产基地,实现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该镇狠抓油茶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壮大茶园基地,2009年至2010年发展油茶种植面积2000多亩。重点培植壮大了一些知名油茶品牌,力求在“扩面积,建基地,创品牌”上大做“绿色”文章,打造优质油茶生产基地品牌。
“高山蔬菜村”每年向周边县市区提供大量蔬菜,其中以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等为主。多年来,政府着力提高蔬菜产品安全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优质蔬菜品牌,探索出了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蔬菜发展道路。
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乡镇走出了一条“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质量”,保护丘陵山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的特色道路。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展了农村经济空间,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
3.生态环境安全得以保障
水土大量流失淤塞河道,阻碍行洪,河堤易溃口,塘库库容萎缩,发挥不了应有的工程效益,造成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人民生命财产及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水土保持工作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水土保持通过工程、林草和农业耕作等措施的有效结合,拦蓄水土,涵养水源,起到抗洪减灾的作用。
4.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治水、改土、造林、建园,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建设了高效的基本农田,全面配套了水系,荒山荒坡得到了绿化,目前全南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1.78%。实现村村通公路,路路相通相连,不仅改善了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基础,也美化了农民的家居环境。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