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兵
[摘 要]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类人才需求旺盛,人才培养缺口不断增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普遍扩大了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从专业定位到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改革、考核制度与方法进行深入改革,才能凸显汽车专业汽车检测课程内涵,有效避免高校近汽车专业类课程同质化教育,进而提升汽车专业检测特色,提高汽车检测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 汽车检测 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50-02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汽车类人才需求旺盛,人才培养缺口不断增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普遍扩大了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开设或增设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制造等诸多汽车类专业与方向。在这些专业及方向下的课程模块中一般都设置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其目的是为汽车企业、交通运管部门、汽车服务行业等培养汽车检测类高级人才。
一、汽车检测课程同质化问题表现
(一)授课内容相近
虽然汽车类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与方向下的汽车检测课程的教学大纲不同,但是在授课内容上,各高校教学受限于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内容严重同质化。目前,教材市场上专门为某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而编写的教材比较罕见。因而,常见汽车检测授课内容基本是从汽车检测基础讲述,然后到汽车动力性、经济性检测,发动机性能检测,再讲述汽车底盘性能检测,最后是汽车各总成的检测诊断。其中较好的教材,如陈焕江编著的《汽车检测与诊断》一书,我院选用该书作为车辆工程专业与汽车技术方向的二本与三本的教材。但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同一教材对于汽车类不同专业方向及不同层次的本科教学是不合适的。因其授课内容大体相同,出现了二本学不够,三本学不透的现象,造成了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足的困局。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着类似情况。
(二)教学组织雷同
由于教材选用、授课内容、实验室条件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在教学组织上,各高校普遍采用了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较多的汽车检测知识,教学效率较高,但这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直接体验教师教授的知识。同时,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学生常常忘记所讲的具体内容,这对于较长时间的讲课来说尤其明显。因此,讲课总时间中能够有效利用来学习的时间不多。
(三)考核形式一致
汽车检测课程在课程考核上,无论是从考核形式,还是考核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及其相似的情况。在考核形式上看,各高校普遍采用了笔试的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核了汽车检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检测设备结构与检测原理、检测方法等知识内容,而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普遍比较缺乏,比如:综合运用检测设备去检测诊断汽车故障等方面。
二、课程同质化问题的原因
(一)专业特色定位不显著
各高校在车辆工程、汽车设计、汽车运用工程等专业领域下开设了汽车检测相关课程,主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汽车检测能力的培养。而汽车检测能力的培养差异较大,有零部件检测、总成检测、整车检测等多项检测能力的培养。如:江苏大学侧重于汽车设计过程的零部件检测,淮阴工学院侧重于汽车后市场再制造零部件检测等,而我院侧重于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总成与整车检测。但不少高校的汽车类专业定位不够清晰明朗,培养方案不够细致,造成了教学大纲比较笼统,从而人才培养出现了近汽车专业与方向的教学同质化现象。
(二)教学过程重形式轻质量
高校教学过程标准化,带来了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性,极大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某些高校在具体实施上,存在了部分的误区。即过分强调教学过程格式的标准化,而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注度相对不足,存在着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导致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远达不到预期水平。
教学过程标准化执行上的误区,直接影响到了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如:高校教材选用问题上,一般教材都需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本身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考虑,但专业课程的规划教材并不一定与各高校的专业定位相一致。汽车检测相关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有几本,但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与方向,若都采用同一本规划教材明显是不合理的,必然造成课程内容同质化问题。
(三)实践环节受限
某些高校受限于实验设备的缺失,着重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忽视了本科生的实践教育环节投入;与此同时,某些应用型高校在检测设备维护更新上迟滞,造成了汽车检测课程授课上,基本以检测基础、检测原理与方法为主,势必会造成不同层次的高校近汽车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同质化。
三、专业课程同质化解决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彰显专业特色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培养大纲,细化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检测课程培养的目标。其次,教学大纲的制订要紧跟培养方案,服务于培养方案。大纲中要明确讲授内容是汽车整车检测,还是零部件检测,或是其他检测等内容。只有从源头理清了培养方向,明确汽车检测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才能避免课程内容的同质化,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师教授好该课程,明确专业特色与定位。
(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把握教改内涵
1.教学内容上
我院根据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定位于理论教学服务于现代汽车检测诊断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现代化汽车检测思维,综合运用现代汽车检测设备与方法,提升汽车检测与诊断能力。
理论教学内容以校企共建汽车检测实验室为蓝本,按照用车检测流程,以项目导向法为引导,遵循汽车检测标准、汽车检测项目、汽车检测设备、汽车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分析的步骤,配以案例分析,将汽车检测与汽车故障诊断分析有机结合,强化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目前,汽车检测课程实验项目共划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为必做的验证性实验,一般为1个,主要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第二类为综合性实验,通常有2-3个,可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选择完成;第三类为设计性实验,一般为1-2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实验任务后选做,旨在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整个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多独立操作的机会,使其有自由成长的空间,从而避免了同质教育。
2.教学方式上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需根据学生和汽车自身的特点,不断改进变换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
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上,主要以项目引导法为主,辅以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开展,采用的教学形式都是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如:讲述汽车制动性能检测内容时,由教师展示相关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研究,获得可能是汽车制动性能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思考。然后围绕制动性能如何判定与检测,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收集,进行检测方案设计与规划,讨论后获得评价。最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并把握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整个过程及要求。
通过项目引导,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地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在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掌握汽车检测的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3.教学考核上
课程考核上,打破以往的单一“试卷式”考核方案,采取二级考核制,强化考核引导作用,使学生看重对汽车检测分析能力的培养。所谓二级考核指课程总评成绩不再由单一的期末一次考试卷面成绩所评定,而由二级考核成绩叠加构成。一级考核是在课程讲解结束后,采取以往的考核形式,由平时成绩与课程实验成绩、卷面考核成绩构成。一级考核重点是对学生课堂表现、课程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考核,能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日常教学活动,促进其学习自觉性。二级考核是在一级考核通过后,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实习后进行,采用现场随机抽题的形式,考核学生的检测分析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如如何设计实验来检测汽车的制动性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这种考核,能使学生将诸多专业课程相融合,强调了学以致用,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避免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从专业定位到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改革、考核制度与方法进行深入改革,才能凸显汽车专业汽车检测课程内涵,有效避免高校近汽车专业类课程同质化教育,进而提升汽车专业检测特色,提高汽车检测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齐苗,石小利.《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2(33):11.
[2] 李春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0).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