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雯静
“传统的魅力震撼了我,我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进去了。”中国当代国画名家刘皓先生曾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道。诚然,十四岁开始师从金梦鱼先生,在恩师家中接触到明清真迹,乃至得见张大千作品,从此潜心探索中国画的传统和独特“中国性”,“传统”在刘皓先生本人和作品上都能见到深刻印记。“传统”二字亦是刘皓先生接受《东方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他不无自豪地表示“我的画纯粹中国”。在最近一次个人画展展出中,原本为期七天的展览因为游人如织,美术馆方面一再延期,从七天一直延长到一个月,连馆长都笑称此次画展是“开馆以来最劲爆的一次”,这也给到了刘皓信心,因为他发现“人们还是喜欢传统的”,传统的魅力一直都在。
对话刘皓
《东方企业家》:您师从金梦鱼先生,先生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与金先生相处学艺时的趣闻吗?
刘皓:金先生让我在十四岁时就见到了张大千的作品,是出身书画世家书香门第的他家中的珍藏,我比大众知道和欣赏张大千作品足足早了三十年。由于一些原因,之前张大千的作品并不像现在一般能轻易得见,而我在金老师家中见了不少,也是出于金老师和张大千是半师半友关系。我在金先生的教导下开拓了眼界,从接触张大千,再上溯到石涛、石溪,学习时老师授业诲道,我们悉心学习,孜孜不倦。
《东方企业家》:您说自己学习山水是从学张大干开始的,张大干作品对您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刘皓:张大千的作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画坛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令人耳目一新,有别于民国其他画家描绘的内容。张大干本身的特点是“奇”、“古”,奇指画中景物“比险境”,不同凡响,“南张北溥”说的就是溥心畲的超脱和张大千的奇古;“古”指的是张大千作品的来源,主要是二石=石涛和石溪。所以我从张大千,又追溯到这二位,从小就揣摩这些人的作品风格,直到现在这种修行对我的影响依然很大。我的画纯粹中国,到后来,我去到太行山,以太行山为生活基地,实践我“黑墨团里天地宽”的理念。太行的气势磅礴,符合我的性格,可以说太行山作为一个载体实现了我多年的理念。
《东方企业家》:您曾经历上山下乡,然后考入天津美院,期间接触了不少天津民间艺术如“泥人张”等,您是如何把这些民间艺术的养分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中去的?
刘皓:少年时,除了张大千的作品,我其他—概不喜。但从美院毕业后,渐渐发现该多学习,不薄今人爱古人嘛。(笑)现代画家的风格我也吸收不少,民间画手可圈可点之处我也了记于心,“转益多师”:正如蜜蜂采花酿蜜取各家之长:“为谁辛苦为谁甜”,把这些都变成养分滋养自己。
《东方企业家》:您用“黑墨团中天地宽”来形容自己的绘画境界,是什么让您产生这样属于自己的风格?
刘皓:这是我学习石溪的心得体会。石溪的幽深一向为历来所称道,我又看到近现代黄宾虹的作品“黑”,但“黑”处有万般景象。“黑墨团中天地宽”其实化用了石涛的一句“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里天地宽”。我也经常开玩笑说,我们画家在黑墨团里“讨生活”。有一种声音说.中国画和西画放在一起相比“没有分量”。我却觉得中国画中用积墨法来画,分量应该比西画油彩更加吃重。所以我花了很多积墨法的作品,用墨—层层将画纸布满,留下“一线天”,但却“满而不塞”。黑墨团里应该有天地、有物,比如有道路房舍树木山泉等,远看不辨景物,近看历历在目,教人看起来不感觉“堵塞”,这才能最好地反映石涛的这句话。一般画“密不透风”、但“疏颗走马”,我的画却恰恰相反,“疏不透风、密可走马”。(笑)
《东方企业家》:您曾与“故纸堆”打交道十余载,传统给您最大的启示或者发现是什么?
刘皓:我从小传统基础打得很扎实,和现在时兴的以细化理念来主导中国画是不一样的。从小接触传统的我,时亥都在发现它的无穷魅力。画崇山峻岭或者将江山万里融合在一幅画作里,西画用定点透视是办不到的。中国画传统中的“散点透视”给了画家极大的自由和绘画契机。画家可以在画中“畅游长江”,经过内心的造化,反映出全部风貌。中国画是“心画”,通过内心“内化”而出,而不是居于一隅、照猫画虎。
《东方企业家》:有评论称赞您的作品“充满宋元绘画的雅逸和挚爱生活的情趣”,人如其画,在生活中,您也是这样的吧?
刘皓:我的画“黑墨团里天地宽”,是满景大构图,本身就承继了宋朝画家范宽“雄强”的风格,极力展现我们中国画固有的特点。说到我本身,虽说得到了不少荣誉,称赞之声也不绝于耳,但我并不自满,精益求精。
《东方企业家》:现在画坛似乎有很多传统中“求新求变的声音,您怎么看?
刘皓:“求新求变”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不是喊出来的。学画该学还得学,继承和发展是最好的创新,而不是另起炉灶。曾几何时,许多艺术评论家也说过中国画不可能有发展了,但实际上,中国画就是毛笔宣纸水墨,西画就是鸭嘴笔油画布,这是没法改的,画家就是通过这些工具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东方企业家》:您欣赏黄宾虹先生对于山水本体上的解读,并以他的“太极美学”为追求目标,现阶段,您认为自己取得了怎么样的成就?
刘皓:我的绘画能得到大众认可,里面黄宾虹的理念起到作用非常多。他的太极美学讲的就是调和阴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来调和水墨,在画面表现上阴柔的东西里有阳刚,阳刚中又带有阴柔,才能互相“搭上调”,浑然一体。之前我也说到“转益多师”,我在实践中也去试验了黄宾虹的这种理念。黄宾虹的画,他自己说“来源于石溪”,但我认为他发展了石溪(的传统),比石溪还要“幽深”。黄宾虹的治学态度也让我非常敬仰,他可以说是“背负青天,上下几千年”,研习了宋元明清历代山水画,是把山水画作为本体来研究了。他可以说并不重视画的内容和“诗情画意”,却是集大成者,把山水画推向高峰。黄宾虹是一个指导画家的画家,他的作品是排斥观众的,懂道的人往里边看才越看越好他自己也说过要看懂他的画“要等五十年”,果不其然,五十年后大陆和海外都掀起“宾虹热”。
《东方企业家》:对于后辈画家,您有些什么样的期许和寄语?
刘皓:临摹前人作品是掌握前人技巧的最佳途径,一个西方美学评论家曾说“不重复大师作品就不能理解大师作品”,中国画也一样。临摹前^、作品,其实不是“师古人之技”,而是“师古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