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法提升植物病理学的教学成效

2015-05-30 13:55张荣意谭志琼郑服丛
大学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成效

张荣意 谭志琼 郑服丛

[摘 要]在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中,采用对比教学法,在植物病害类型、植物病害病原学、植物传染性病害的特征、植物病害诊断和植物病害防控等方面与人体病理学进行对比教学,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 对比教学法 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18-03

执教植物病理学23年,笔者教授的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果蔬采后病理学等。植物病理学是生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人体医学、兽医学、鱼病学、禽病学等学科有相似的病因、病原学、发病规律、流行规律及防控措施。在多年的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其与人体医学、兽医学、鱼病学、禽病学等学科进行对比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植物病理学的学习热情,深受学生欢迎。下面总结一些对比教学法的实例。

一、植物病害的类型

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病因也各不相同,造成的病害也形式多样。每一种植物可以发生多种病害,一种病原生物又能侵染几十种植物,引起不同症状的病害。按照病因类型来划分,植物病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病原生物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如香蕉枯萎病、芒果细菌性黑斑病、香蕉花叶心腐病、橡胶白粉病、番石榴根结线虫病和椰子心腐病等;第二类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或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如多种作物的日灼病、缺素症、白化苗、药害和渍害等。人类的疾病也有这两大类,传染性疾病有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登革热、狂犬病、艾滋病、伤寒、细菌性痢疾、肺炎、疟疾等。非传染性疾病有白血病、大脖子病、脆骨病、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和肥胖症等。人类的疾病除了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以外,还有一类在植物中国际上暂无报道的疾病,即精神疾病。这样的对比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病害类型的理解。

二、植物病害病原学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较多,它们分别属于六个界,即细胞生物的五个界,非细胞生物一个界:

动物界:线形动物门的线虫。

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

植物界:菌藻植物门的寄生藻,双子叶植物门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菌物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以及它们的无性型。

原核生物界: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

病毒界:病毒和类病毒。

其中引起植物病害种类最多的是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以及它们的无性型。常见植物病害如霜霉病、疫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灰霉病和菌核病等,都是由这类病原物引起的。引起植物病害危害性较大的是病毒和类病毒。如1978年小麦黄矮病毒病大发生,使加拿大曼尼托巴地区小麦损失1700万美元。再如椰子死亡类病毒,在大约40年间毁坏了3000多万株椰树,而且每年继续损失大约50万株椰树。

引起人类传染性疾病的病原物主要也是四大类: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种类最多的是细菌。如化脓性细菌:葡萄球菌属(引起毛囊炎、气管炎、肺炎等),链球菌属(引起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和中耳炎等);消化道感染细菌:埃希菌属(引起尿道炎、膀胱炎、阑尾炎和腹膜炎等),志贺氏菌属(引起细菌性痢疾),沙门菌属(引起伤寒、副伤寒、胃肠炎和败血症等);呼吸道感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肺结核病和肺外结核病),棒状杆菌属(引起白喉病);动物源性细菌:布鲁斯菌(引起乳腺炎、子宫炎和睾丸炎等),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等);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梅毒螺旋体(引起人类梅毒);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引起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和男性尿道炎等),肺炎衣原体(引起肺炎、支气管炎、咽炎和鼻窦炎等)。引起人类疾病种类排第二的是病毒。如呼吸道感染病毒:冠状病毒(引起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流感和肺炎);消化道感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顿挫型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引起腹泻);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引起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引起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引起戊型肝炎);其他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狂犬病毒(引起“恐水症”),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喉乳头瘤、口腔乳头瘤、宫颈上皮肉瘤及宫颈癌)。

三、植物传染性病害的特征

(一)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为便于分析,将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划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接触期:病原物从越冬越夏场所向寄主生长的场所移动以准备侵染寄主。当环境条件适合寄主生长,有适合病原物生长时,只要病原物找到侵染位点就能侵入。

侵入期: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中并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病原物主要以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三种途径侵入寄主。病原物侵入植物后,只有与植物建立寄生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引起植物病害。

潜育期: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阶段。潜育期内充满了病原物的侵入与掠夺和破坏作用,以及寄主植物的种种抵制和反抗作用,充斥着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激烈斗争过程。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结果。寄主植物的抵制和反抗作用强,病原物致病力弱时,潜育期就长;寄主植物的抵制和反抗作用弱,病原物致病力强时,潜育期就短。

发病期:从出现症状到生长期结束或植株死亡为止的整个阶段。寄主植物呈现症状就表示潜育期的结束。症状出现以后,病害还会不断地发展,如病斑不断扩大,侵染点数不断增加,发病部位产生较多的子实体等。

人类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类似,也分为四个阶段。

潜伏期:类似于植物病害的潜育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时的这段时间。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对一些传染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前驱期:从起病到症状明显期之前的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四肢酸痛等轻微症状,一般持续1-3天。起病急促者可无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类似于植物病害的发病期。不同种类的传染病各自出现特征性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病情多由轻转重,到达顶峰,然后随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病情减轻进入恢复期。本期可分为上升期、极期和缓解期。

恢复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力和食欲恢复,直至完全康复。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并逐渐达到最高水平。

(二)植物病害流行的因子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多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植物病害流行的强度和广度。在众多流行因子中最重要的有下列五个。

感病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前提。

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一定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的繁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

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很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

病原物数量巨大:有些病原物种类能够大量繁殖和高效传播,短时间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些则抗逆性强,初侵染菌源数量巨大,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子。

有利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植物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应该能持续较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传播、侵染和繁殖的关键时期。

人类疾病的流行,也有类似于植物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因子。

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如各种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苍蝇;手、用具、玩具;吸血昆虫;体液、血液、血制品。

易感人群:易感者增多时易导致传染病流行。

四、植物病害的诊断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为:症状的识别与描述;询问病史与查阅有关档案;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进行专项检测;利用逐步排除法得出结论。

人类传染病的诊断,也有类似于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1)流行病学资料:年龄、职业、籍贯、发病季节、居住与旅行地点、既往病史、输血史、密切接触史和预防接种。类似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中的“询问病史与查阅有关档案”。(2)临床资料:全面准确地询问病史,进行系统、细致的体格检查,对确定临床诊断极为重要。类似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中的“症状的识别与描述”。(3)实验室检查:A.一般常规检查项目:血液、尿液、粪便常规检验和生化检查。B.病原学检查:直接检出病原体;病原体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测。C.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查;皮肤试验;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测定。D.其他: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磁共振显像等。类似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中的“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和“进行专项检测”。

五、植物病害的防控

植物病害的防控就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植物抗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植物病害防控的作用原理可分为六个方面。A.回避:选用无病植物繁殖材料;采用防病栽培技术。B.杜绝:植物繁殖材料的除害处理;植物检疫;培育无病种苗。C.铲除:生物防治;轮作;拔除病株;田间卫生;土壤消毒。D.保护:保护性药剂防治;防治传病介体;诱发抗病性。E.抵抗:利用抗性品种;利用化学免疫。F.治疗:化学治疗;热力治疗;外科手术。

人类疾病的治疗也分为四种。A.一般支持疗法:居室要卫生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食用热量充足、维生素丰富的易于消化的食物。B.病原疗法: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化学合成制剂和免疫制剂。C.对症疗法:高热时采取合理降温,抽搐时给予镇静剂治疗,心力衰竭时采取强心、利尿措施等。D.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常采用清热、解表、宣肺、生津、利湿、泻下、滋阴、开窍等法。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张荣意主编.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周正任主编.病原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刘应麟主编.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教学成效
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成效的思考
职校物理教学如何优化整体效果
注重兴趣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研究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研究
高校经管类课程网络交互教学实施的成效研究
苗木繁育技能训练通识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中提升数学教学成效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放性提问技巧研究
影响体育教学成效的因素与优化策略探析
专注人文精神,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