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5-05-30 05:49陈玉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田园习作作文

陈玉光

内容摘要:作文,说到底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关键,它决定着学生对待作文的兴趣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果。因此,实施和落实田园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学,也就不能不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常听学生抱怨“没什么好写的”,其实,置身田园背景的农村师生,只要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农村生活资源,一定会成为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作文教学 资源利用

一.从自然景观中积累习作资源

1.描山水田野之美

描写山水田野之美,农村孩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和大自然“零距离”,山水田园随时就在他们的身边和眼前,伸手就可以触摸和感觉到。春季,雪融冰化、桃红柳绿;夏季,蝉鸣蛙叫、树木葱茏;秋季,天高云淡、秋叶翻飞;冬季,风刀霜剑、雪花飘飞。四季更替的景象,可以直接成为学生非常直观可感的习作资源。此外,观原野盛衰、听鸟语犬吠、享明月清风、品日升云涌,对很多现代城市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非常奢侈甚至不可能的事了,而置身田园背景,农村孩子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尽情领略。

田园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如果教师能精心安排具体欣赏自然的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悟,通过照片、图画等多种形式展示交流,山水田野之美一定能从孩子的身边走进孩子的眼里和心里,然后流淌在孩子的笔下。

2.绘家乡物产之丰

身处农村,无论何时都能体会到物产之丰。桃李成熟时,满树的鲜嫩果实让人垂涎欲滴;夏暑难挡时,满地的香瓜、西瓜让人大饱口福;待到秋收时节,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金黄稻穗让人浮想联翩,灯笼似的橘、柿早就多得不足为奇了。此外,抓住饱满袋底让谷穗一泻而下的酣畅,挎着整篮土豆红薯的满足,传递大白菜上车的喜悦,看拉网里挨挨挤挤都是鱼的惊喜,不都是极好的写作资源吗?

地方特产也是很理想的话题。就以我们江苏南通为例,在全国响当当的名产就有不少。香甜酥脆的西亭脆饼、绵柔悠长的白蒲黄酒早就名扬大江南北。我就和学生一起走进铁匠铺探访过家乡的名产——刘桥菜刀,了解了刘桥菜刀的历史传承、独特工艺、销售业绩,感受了刘桥菜刀的光泽和锋利。从同学的习作中不难发现,对家乡的特产有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对家乡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3.写村野变化之大

在过去,农村就等于是落后。对这一点,现在的孩子们也许都没有体会。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农村之变,了解过去非常必要。查看过去的报刊杂志、图片资料、听家人讲述过去的情况(住房、收入、衣着、饭菜、交通等)都是很好的方式。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惊叹于泥土还能筑墙,桥就一块楼板,自行车全村就几辆。在他们惊叹之余,领他们走进乡野,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肯定会一下子深深映入他们的眼里和心里:放眼望去,集中居住区的别墅一座连着一座,宽阔的水泥路几乎能连到每家每户,家家的场地上都停着小轿车,新修的防渗渠道一直伸向远方,树林、花园、菜园随处可见,“度假农庄”里游客不断……

二.从田园实践中丰富习作资源

1.寻一寻家乡历史

一个地方就有一段历史、一串故事,合理地挖掘和开发,将是写作资源的一处珍贵的宝藏。孩子们恐怕不会想到,现在的学校,过去可能就是一座念经诵佛的庙宇;现在的大桥,过去可能就是一个终日繁忙的渡口,现在的低洼田地,过去很可能就是宽深交错的沟河。当这些或近或远、或深沉悲壮或轻松幽默的历史、故事经过自己的寻访、挖掘、整理,逐渐清晰明了,最后成为一篇篇精彩习作的时候,孩子的心灵一定是充满成就感并对家乡充满敬意的。就以探访地名为例,笔者所住的集镇有一个特殊的名字——“英雄乡”。为什么叫“英雄乡”,何时起叫“英雄乡”?这些问题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查找资料、寻访老人、实地考察,历经数日终于找到了得名的原因和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正月十三,在此地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争,一百余名新四军战士英勇抗击日寇不幸牺牲、血流成河。为纪念他们,遂在建国后将此地改名为“英雄”。从孩子们一篇篇饱含血泪的习作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的深深震撼,作为英雄的后代,他们牢记祖辈的英豪壮举,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流泻在笔下,已是坚定和深沉。

2.谈一谈民俗文化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古代风行的许多民间习俗逐渐淡化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农村,得以流传下来的传统风俗相对还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这也为农村学生的习作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素材。例如,我们当地过年过节时的风俗就有很多,除夕要守夜,大年初一要吃荠菜豆腐汤,正月初五要放鞭炮,立夏节吃蛋称体重,冬至日要吃汤圆,过年之前彻底大扫除,定期赶庙会;逢红白喜事的风俗最讲究:新婚夫妇要穿红色或黑色的衣服,衣服的花纹可以是条子不能是格子,新婚夫妇的床头要放枣、花生、桂圆、莲子,去世的人在一定时候会“还家”,办重要事情要看风水、看日子;平时生活中的习俗也不少,例如正月里不理发、买东西一般凑成双数、屋里不打伞、小孩不能吃鱼籽……这些风俗中有的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蕴含着美好的感情,孩子们详细了解之后会觉得很有味道,写在作文里可以反映生活的美好和淳朴的情愫;有的风俗则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牵强臆断,让孩子以自己的眼光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可以写成非常有价值和有深度的习作。

3.访一访身边名人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只要略加搜寻,农村的能人、名人还真不在少数,更重要的是他们就生活在孩子们的身边,真实可感。这些名人主要有三种:一是某些即将消失的特殊行业的继承人,如能用木板拼接成盆桶而且滴水不漏的箍桶匠,会将竹子加工成篮子、箩筐的竹篾匠,能用特殊材料修补铁锅的补锅匠等;第二种是新时期的各行业的行家能手,如种粮大户、养猪大王、万砖能手、砌灶专家、捕鱼专业户等;第三种是是精神道德层面被广为传诵的,如一心为村民服务的村干部、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孝老爱幼的善良村民、兢兢业业的垃圾清运工等。

寻找和探访这些有故事的农村名人,走进他们的工作、生活,感受他们的成功或失落,聆听他们曾经的挫折或风光。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人生观,学习到坚忍不拔的品质,更能发现新时代大背景下农村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物写作材料。

4.学一学农活农艺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足,动手欲望强烈,农村的生产、生活正是他们尽情施展天性的天地,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有关农活农艺的经历就可以转化为农村孩子独具魅力而又异彩纷呈的优秀习作。

首先,农村给孩子提供了更多了解农业生产的机会,比如粮食作物的种类和名称、农具的名称和用法、庄稼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的阶段等。这些知识的本身就充满趣味,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可能就更是十分有趣的故事。有学生就根据自己曾经分不清麦子和水稻闹出笑话,后来向家人请教,从播种时间、田间是否要水、不同穗形、收获后不同用途等多方面阐述了二者的区别,写成了《麦子和水稻》一文,掀起了班级一股农业知识类作文的热潮。

其次,农村孩子可以直接参与到具体、长期、完整的农业生产过程,这和城市孩子偶尔下乡参加一两次综合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播种时的欢喜和新奇,护理过程的细致和希冀,意外情况时的担忧和懊恼,收获后的兴奋和欣慰,还有严寒酷暑下的坚持劳作,汗水灌溉后的瓜熟蒂落,自作聪明的弄巧成拙,动植物生长的神奇莫测……就习作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来说,没有什么别的途径比如此具体、细致的亲身参与和感受更合适、更有价值了,这些真实的体验无疑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都可以成为供孩子反复挖掘且储存丰富的写作沃土。

三.从纯真情感中凝练习作资源

1.体会至爱的亲情

亲情永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每个孩子都处在亲情的包裹之中。每天准时端上桌冒着热气但又不烫嘴的早餐、天气突变及时送到学校的衣物、舍不得品尝留给孩子的糖果糕点、离别之时的叮咛嘱咐……这些无不是至美亲情的诠释。

要体会至爱的亲情,教师要帮学生擦亮“爱”的眼睛,用“感恩”的心去触摸生活中至爱的细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声叹息、一句责备、几声叮咛,更要透过这些细节看到亲人的内心世界——或赞美、或激励、或遗憾、或担忧、或怜爱、或关切。到那时,感情的闸门慢慢开启,心灵激荡,文字自然飞扬。

2.体验至纯的友情

翻开曹文轩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至纯的友情总是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之一。农村孩子的生活相对自由,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多。从小的一起玩乐、一起分担,自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玩乐中,有合作、有分歧,有决裂、有复合、有快乐、有悲伤、有担忧、有惊喜,这些都构成了至纯友情的多彩调色盘。一颗糖果、一声问候、一次扶助,一份鼓励不都是友情开出的绚丽小花吗?农村孩子的友情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财大气粗,甚至连略带华丽的语言都可以没有,但就这样真正地存在着、流动着,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尽情玩乐的场地上,在平淡无奇的课间……

总之,田园生活为农村孩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习作资源。面对这些珍贵而又独特的资源,作为教师,一定要练就一双“慧眼”,适时适当地引导孩子走进这份属于他们的田园生活,让他们的手触摸到田园,让他们的脚踏进田园,让他们的身体融入到田园,让他们的心灵在田园里自由地飞翔。这样,农村孩子的眼界会大大开阔,体验会大大丰富,习作表达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基金项目:本文系陈钰枢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田园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为C-c/2011/02/061)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

猜你喜欢
田园习作作文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习作展示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