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昕
17—18世纪,在具有先进生产力,并且思想活跃的欧洲大国,音乐是当时人们表达思想情绪强有力的工具。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发意大利用声音概括感情;德国用哲理来刻画心理;法国也继意大利发展的华丽演出形式并必能完全满足观众的兴趣,于是一种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得意产生了。
一、希腊传统音乐
希腊传统的声乐形式有婚礼歌、舞歌、牧歌、酒歌、悼歌和史诗歌等。在乐段与句式结构上都较为自由,每乐句5至12小节不等。为歌唱伴奏的常用乐器有劳乌托、单簧管、小提琴和手鼓等。有时,伴奏者也在歌唱中即兴加入几句,以烘托气氛。
希腊西北部的伊庇鲁斯地区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接壤,音乐上有很深的联系,并保存着完好的音乐遗产。男女都唱多声部民歌,主要有三种歌唱形式:酒歌、舞歌和悼歌。男女独唱的民歌多以散板即兴式的歌唱来表现,节奏自由委婉,句尾长长的拖音均以一种典型的吟颤来装饰缠绕。
在以伯罗奔尼撒半岛为中心的地方民歌曲目中,有关克列弗特的歌曲占有重要位置。这是歌唱在土耳其统治下的独立战争中,行侠仗义的克列弗特的英雄事迹的曲目,以具有高度装饰性的抒情性花唱的歌唱方法为特征。
二、意大利传统音乐
意大利北部的音乐样式倾向于南欧,南部的音乐样式接近于北非。若从音乐结构、表现方式和特性等进一步细分的话,其民间音乐传统可以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包括西西里岛)以及撒丁岛四个地域风格。
歌唱是意大利重要的音乐现象。意大利歌唱样式主要可分为叙事歌谣和抒情歌谣两类。其中,叙事歌谣多分布在北部,主题多为儿歌;而南部则以抒情歌谣为主,题材多为摇篮曲、夜曲等。
北部的叙唱风格与凯尔特音乐有着许多共同的特性。歌曲结构大都为规整性的,常采用大调式,速度与节奏均中庸严谨。南部以那不勒斯一带为中心,带有鼻音的歌唱音色加之润饰性的曲调与中东的吟唱风格有着更多的联系,节奏与速度呈自由松散的形态,采用小调式居多。而且在歌唱形式上北部歌唱以合唱为主,南部则以独唱为主。中部地区在保留固有歌唱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了南北地区的音乐成分。撒丁岛则比任何地方都更为完好保存着本土的音乐文化。
那不勒斯民歌是民间歌唱与古典风格结合的最佳样式。如《桑塔·露琪亚》《重归苏莲托》《我的太阳》等近现代创作歌曲,实际上已被当作民歌而广为传唱。那不勒斯民歌在音乐上形成了其显著的特色:结构上常运用单二部曲体;调性上的平行或同名大小调对置;和声多采用简洁的序进。
热那亚民歌“特拉拉”是一种由五位男声组成的多声部歌唱。其特性是喜用假声演唱,其中有一位用鼻音模仿吉他的声响来歌唱,同时以手拍击臀部。
撒丁岛位于意大利本土西海岸以外的第勒尼安海与地中海中,由于其孤立的地理位置因而蕴藏着独特的音乐文化。例如:多声部歌唱、轮舞以及三管笛“劳呐达斯”音乐。
男声合唱是撒丁岛中部农村特有的歌唱形式,常由4人组成:领唱、中声部、副旋律对位声部和低声部。歌唱内容包括宗教圣咏、爱情、摇篮曲以及舞蹈歌讽刺逗趣等反映日常生活的题材。
三、音乐剧的发展
(一)轻歌剧
轻歌剧是古典歌剧中起到纽带作用的一种形式。也有些人认为音乐剧是由轻歌剧发展而来的,可以说音乐剧的演变、形成、发展中 ,轻歌剧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轻歌剧是一种流行于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的小型戏剧作品。由于是歌剧的缩小形式,又被人称之为小歌剧。
19世纪末,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和大众心理节奏的加快,轻歌剧柔曼舒缓的风格不符合观众的审美听觉,导致了音乐喜剧的诞生,英国的音乐喜剧直接影响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
斯坦雷.格林认为:“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去了小歌剧形式是音乐剧在百老汇发展的根源”。由此看来,轻歌剧在音乐剧发展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因为轻歌剧中大量的流行因素的运用,使得从歌剧中分离出来。
(二) 百老汇音乐剧
19世纪的美国,民众逐渐厌烦了刻板、保守、的娱乐演唱形式,于是一种新的符合大众 娱乐趣味的新歌舞剧诞生了,奢侈华丽的大制作场面,成群的香艳美女,在不失主要风格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搞笑和杂耍表演,这边是美国式的综艺杂耍歌舞剧,又称百老汇音乐剧。其代表人物杰罗姆,科恩被后人称为“百老汇音乐剧之父”。1927年,一部美国音乐剧里程碑式的作品《演艺船》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揭开了古典音乐剧的帷幕。
(三)英国和法国代表的音乐剧
在英国是以韦伯为代表的音乐剧《超级明星耶稣基督》中首次尝试上演,首先采用了轻音乐和摇滚乐,打破管弦乐的严格限制,用摇滚形式表现西方人人熟悉的圣经人物,着力表现耶稣人性的一面。
1831年前后,整个欧洲处于政治大动荡的局面之中,封建势力同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830年7月,法国爆发了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借用这一历史题材,以离奇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的下层人民的善良,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幕羽.西方音乐剧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2.
[2]鲁犹杰,柏林.音乐剧[M].哈尔滨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3.
[3]于文博.音乐剧浅议[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增刊.
[4] 韩锺恩.音乐美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