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实验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目前,在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青睐。尽管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是综观课堂实践过程,合作学习方式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来自教师指导方面的,有的甚至很严重。
要真正发挥好合作学习功效,必须注意下几点:
一、讲求实质功效,克服形式化倾向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以学生为单位的学习形式。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实践操作中,一些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只把它当作一种课堂上的点缀。在课堂上随意运用,不管有没有需要。特别是在有人听课的时候,过一会儿就用一次,以此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二、认真组织培养,克服无序状态
合作学习是在小组内完成的,因此必须注重合作学习的组织安排。学生由于家庭、性别、环境等的不同,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在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伙伴的基础上,进行好、中、差生,男、女生合理的搭配。以求让组内成员间得到互补,积极配合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小组内每人都应尝试不同的角色——组长、记录、操作者、发言者等,并进行轮换,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代表小组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当然,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用他们最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引入,结合教材的实际,运用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它的好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是在一种平等、友好、互补的关系基础上的。因此,往往出现了以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主体的依从关系,这就导致了少数人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成了附庸。所谓的“合作学习”其实仍然是个体学习。有的教师甚至连必需的合作活动时间都没能提供,更谈不上落实到个人头上的劳动量了。这样的合作学习完全是一种点缀,没有严格的组织。
三、精心构建研讨问题,克服提问难易无度
要使合作学习的形式走向实质,收到较佳效果,除开教师的组织和学生方面的原因外,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度也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提问。出现要么问题过于肤浅,没有讨论价值,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要么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即使通过努力,也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这样反而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生的讨论兴趣。而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情况下,教师提问讨论的时间是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是成正比的,这样既保证了讨论的实效性又不浪费时间。但在课堂中看到的是相当部分教师做得不是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学生显得很匆忙,往往来不及形成完整的答案,就被教师打住进行其他的内容,这样做,往往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怕学生讨论话题超出教材范围而难以把握评判,也有的是怕耽误教学时间。
四、合理使用,纠正滥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在我们现实的课堂中,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合作学习长时间都不改变形式,再加上有的班额较大,教师难以顾及全面,因此有的合作学习失去了意义,有的学生甚至在讨论时间进行玩耍、打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主导。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了解学生出现的情况,及时交流,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组织全班讨论,哪些問题需要教师讲解,作出恰当的选择。总之,教师应该不断地理解新理念,跳出以前的教学圈子,不要怕学生合作学习会耽误教学时间而完不成任务,要努力看到学生在这种互动、合作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真正使“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