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行业伦理建设刍议

2015-05-30 00:17:57王金龙
出版广角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

【摘要】文章结合学术期刊编校工作,分析了“责任心”和“岗位职责”的概念,以及当前西方责任伦理对编辑行业伦理建设的启发。笔者认为西方责任伦理既可兼顾以往的责任概念,也可弥补当前编辑行业伦理研究中对“自我责任”“自我权利”“自我需要”相对忽略的不足。所以,编辑行业伦理建设,应适当注重编辑个人的权利和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实现编辑行业伦理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编辑行业;伦理建设;学术期刊;责任伦理

【作者单位】王金龙,华中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学院。

在当前关于编辑责任和伦理建设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普遍倾向,即过于强调编辑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而相对忽略了责任伦理建设应有的自我责任、自我权利和自我需要等。在工作实践中,由于编辑岗位职责的过分细化和功利化,编辑也相对忽略了伦理建设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协作精神。2004年重新修订后发布的《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我国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做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我国对出版工作者伦理建设的研究更是以此为准则,或进一步细化编辑应有的责任,或把编辑职责和编辑行业的道德操守结合起来研究,或研究编辑职责怎样在业务中体现,或研究出版伦理在当前的失范等。但是,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之所以是伦理建设,就在于它不同于编辑行业或编辑部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它一定是倡导的,而不是强制的。它必须要落实到编辑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中才能见成效。所以,笔者认为就目前来说,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应该多关注编辑的自我责任、自我需求和自我权利等较为内在的方面,从中找出与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契合点,最终统一起来,才能深化当前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研究,提高编辑行业的整体伦理道德责任。为了不流于空泛,笔者结合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来探讨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问题。

一、对“责任心”和“岗位责任”概念的检讨

我们在工作中常听到“该谁负责”“追究谁的责任”之类的话,但这是岗位职责意义上的“责任”。这一概念还不同于“责任心”的概念,责任心是一个人内在动机的要求,有没有责任心只有靠行动才能体现出来。责任心是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在出版行业,有许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编辑,他们留下了很多佳话,永远是后辈学习的榜样。任何出版单位都需要制定针对一般人的规章制度。

岗位职责就是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关联在一起的,它是根据工作需要、不同职能把工作内容分配给每个工作人员。这就明确了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未完成这些任务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之所以在“编辑”二字前面加上“责任”二字,就是要强调“编辑过程中每一工作步骤完成时,所有有关负责人都须签字,要明确责任”。具体来说,编辑岗位职责包括对分工的稿件加工整理、校对、付印前的通读和从政治意识形态、思想观点、论据论证几方面对稿件整体质量做出初审。在稿件处理过程中,责任编辑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其分工的稿件从技术层面和学术质量层面进行把关。一旦期刊出版发行之后,如果责任编辑的某稿件在评刊、评奖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因差错率高或编审质量差而使整个期刊受到消极影响,那么,编辑部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有权追究相关责任编辑的责任。反之,编辑部则有义务给予相关责任编辑以奖励。

从理想的角度看,岗位职责包含了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业务责任等各个方面。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责任编辑一定能够实现工作目标。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岗位职责意义上的责任并不完美。(1)目前,很多学术期刊,特别是隶属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高校学报,没有独立的用人权和财政权。试想,当集体不负责任的时候,责任编辑个人还能不能为这些稿子负责呢?(2)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是约束不了他的。他可以安于现状不作为,甚至可以消极怠工。(3)现在出版管理部门或期刊学会还没有办法对每一篇稿件的学术质量、学术反响等都做出及时而客观的评价,也没有办法对编辑部每一位责任编辑具体的工作给予客观准确的评价。(4)每个编辑都有具体而详细的工作任务,都有量化的考核指标,而这些指标是和奖惩挂钩的。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同样如此。学术期刊能不能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或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对其发展关系重大。那么,是不是学术期刊和编辑个人只要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就可以了呢,是不是《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提出的“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增强政治责任感”等准则就可以相对忽略呢?学术期刊的工作复杂多样,责任编辑、主编、编务等人员往往需要协同合作。在当下,岗位职责虽然对工作任务规定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详细,但是,对于职责之外的协作精神、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淡化了。

完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编辑部内部的奖惩机制是否顺畅,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工作任务的分配是否有遗漏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但是,制度建设永远代替不了伦理建设。

二、对西方责任伦理的检讨

德国的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于1919年在题为《作为职业的政治》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责任伦理,并做出了责任伦理和良知伦理的区分。有的人动机是善的,可行为是恶的。所以,从动机出发的良知伦理存在着行为和结果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韦伯希望用责任伦理超越传统的良知伦理。1990年前后,德国的伦克(Hans Lenk)和忧那思(Hans Jonas)的著作对构建责任伦理的理论贡献巨大。他们都强调责任概念是一个多关系的、整体性的概念。责任伦理的基本含义,笔者结合学术期刊编校工作归纳如下:

(1)编辑必须要有自由意志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认知能力。虽然,现在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部隶属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但主管部门至少要保证编辑部工作业务的独立运行,编辑部的规章制度不受利益和人情的“干扰”。编辑部人员要能清楚意识到违背制度带来的后果。

(2)编辑责任伦理的履行必须依靠主客观两方面的监督“机制”。主观方面的监督“机制”指的是编辑的个人良知;客观方面的监督“机制”指的是由个人信仰、组织、制度、法律、媒体和舆论等形成的具有强烈约束力的普遍氛围。

(3)编辑必须考虑到与他人的协作和社会的发展。因为,责任伦理强调自身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整体性伦理,它的目的是要沟通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主观良知和客观制约机制,目前和未来,个人和集体,权利和义务等各个方面。

笔者以为,我国应该根据实际具体分析,批判吸收西方责任伦理的理论。不可否认,责任伦理强调关系、整体和社会之未来,确实给我国责任编辑的责任概念注入了新内涵。事实上,责任伦理的实现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和奖惩机制。那么,它对我们的启发又在哪儿呢?

它对我们的启发,一在于引起我们对编辑和编辑部业务独立的可能性的重新思考;二在于引起我们思考“氛围”给编辑行业伦理建设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三在于它对团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的强调让我们重新去领会《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精神。第一个方面,涉及高校学报改革、学术期刊评价体制改革等许多复杂问题,在此不作论述。第二个方面,后文再论述。第三个方面,虽然,我们的《准则》在1997年1月28日公布的时候,就明确了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业务责任、社会责任和协作精神等要求,但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业务责任自然是编辑岗位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而难以和考评挂钩的社会责任和协作精神却被“空泛化”了。

所谓“责任到人”,其实只是一种狭隘的一己之责任。且不说每个编辑同时还承担着家庭角色和其他社会角色,就其在工作单位而言,有一些工作是需要责任编辑、主编和编务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而且密切关联到社会责任。比如,高校学报的赠阅邮寄工作,虽然主要是编务的工作,但主编、责任编辑也需要参与确定、审阅分管专业领域的专家名单,以便更有效地赠阅,从而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如果主编不去考虑赠阅工作的意义,不去考虑因大量的无效赠阅带来的纸张浪费、精力浪费和财力浪费,似乎也不算失职,但无形中却浪费了国家财产,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这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即使是审稿校对这些日常工作,其实也关联到社会责任。比如,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可以引导学术研究方向,促进行业发展,促进生产力转化和科技发展,净化学术园地,揭露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等。

三、编辑行业伦理建设之我见

西方的责任伦理强调主客观的监督“机制”,而客观的监督“机制”所形成的制约“氛围”让人深受启发。对于编辑行业伦理建设路径,笔者以为,不能过分强调岗位职责,而忽略工作伦理的建设;也不能过分强调奖惩和量化目标,而忽略编辑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和权利,而应该具体体现在文化活动中,在文化活动中营造良好“氛围”,落实工作伦理的理念和目标,从而把“责任”落实在“人心”上。

营造什么样的工作氛围呢?一言以概之,良好的工作氛围让编辑愿意在此工作。愿望或需要正是连接岗位职责、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自我伦理提升的契合点。编辑部领导应充分考虑到编辑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和愿望。能完成工作职责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就目前工作待遇而言,也基本能满足编辑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制度设计也基本能给编辑提供实现自我才能的空间。除此之外,编辑也有得到尊重、学习提高、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正如劳动是人的义务,也是人的权利一样,对编辑而言,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低层次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也意味着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编辑只有负责任地开展工作,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找到归属感,乃至实现自己的才华、抱负等。在明智的人看来,负责任的工作伦理正是幸福的重要源泉。

那么,怎样营造这样的工作氛围呢?笔者以为,除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纪律等形成的客观“监督机制”之外,工作氛围的营造还在于一些柔性的方面,如主编的个人魅力,榜样的示范作用,群体的正面舆论导向等。在过去对工作伦理的建设方面,我们对柔性的一面重视不够。而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恰恰体现在这些方面,不是处处从集体利益出发,而是从营造集体良好氛围,关心个人成长入手,把个人自我需要、自我权利和责任、集体利益、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具体活动来实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为了提高编辑的语文素养,编辑部可以举办小型的校对比赛、综合知识竞赛等活动;为了让编辑爱集体,有归属感,编辑部可以定期开生活交流会,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分享工作经验等,让编辑感到家一样的温暖;为了提高编辑的团结协作精神,编辑部可以用老带新、合作研究课题和切磋问难等形式来促进工作上的团结协作;为了培养编辑的爱岗敬业精神,编辑部可以在学术期刊发展的前提下,让编辑的个人发展和学术期刊的发展充分结合起来,通过一些制度、活动让编辑在工作中学习提高,从而热爱编辑职业本身;为了培养编辑的社会责任感,编辑部可以从培养编辑的自我责任和整体素质入手,可以让编辑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术研讨会和先进人物报告会,或向老一辈编辑学习等形式来自我提高。相对于硬性的规章制度,工作伦理的建设是柔性的、迂回的和“润物细无声”的,一旦在心里“生根”, 就能产生巨大能量。当一个集体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又具有以爱岗敬业为荣,以敷衍草率、假公济私为耻的氛围时,对新进工作人员产生的同化力量是不言而喻的。

《文史知识》的老主编杨牧之先生曾说:“有一点自己的时间,这恐怕是一个编辑的最大愿望了。”因为,编辑如想在工作中有更大成绩,自身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所以,杨主编当机立断在编辑部实行轮流坐班制,即把编辑人员分作两组,各编三期。不当班的组除看校样、设计选题、组稿之外,还可以安排时间读书、写作。另外,杨主编力主让年轻编辑进编委会,充分肯定、尊重他们的工作,允许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讨论,主编则帮助其分析利弊,进一步完善。在做人和工作上,杨主编则要求编辑们追求完美,追求长远利益。这一下就把编辑的工作热情都调动起来了,编辑的自我需要得到了满足,把集体责任、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融为一体。《文史知识》在以后的发展中,节节升高,在业内是有目共睹的。据笔者所知,《文史知识》编辑部有二十年工龄的大有人在。一个好的工作氛围会让一个编辑形成对一本学术期刊难以割舍的情怀。这远不是工资、福利待遇等物质利益可比的,也不是单纯靠强调岗位职责所能奏效的。

编校工作是所有编辑行业的核心工作,其伦理建设具有典型意义。编辑行业的伦理建设从关心编辑包括其他工作人员的需要入手,把他们的高层次需要和权利、职责结合起来并内化为自我责任和伦理。这才是现代编辑行业伦理建设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传媒评论(2017年9期)2017-12-20 08:07:58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28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5年1期)2015-12-20 06: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