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期刊业的转型、升级、贴近和跨界自在情理之中。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5F思维”,即碎片化思维、粉丝思维、焦点思维、快一步思维和第一思维。作为传统期刊市场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文摘期刊本身就具备诸如免费、分享、互动和平台化等互联网“基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牢牢抓住“服务”这一关键,大众文摘期刊就可以通过内容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组织再造,实现从“+互联网”向“互联网+”的跨越式转变。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5F思维;大众文摘期刊;互联网+
【作者单位】付江,《青年文摘》杂志社。
一 、大众文摘期刊自身具有四大互联网“基因”
数字化时代,传播技术和手段日新月异。谁能想到只是短短几年时间,电子杂志刚刚兴起不久便已显颓势,微博也是喧嚣一时,App方兴未艾就被判了“死缓”——《连线》创始人之一的约翰·巴特利最近就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基于云服务的浏览器会“杀死”App。半路杀出的微信似乎也在印证这一说法——一个超级App+基于Web的其他服务已经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所有想象。新媒体领域的“产品”概念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时候,当然这本身也是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属性之一。
当我们还在感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又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绝对是一场新的革命。或许可以这么认为,传统互联网让网络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从移动互联网开始,人类开始逐渐成为网络的一部分。站在如此的“风口”,期刊业的转型、升级、贴近、跨界自在情理之中。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可概括为“5F思维”,即碎片化思维、粉丝思维、焦点思维、快一步思维和第一思维。作为传统期刊市场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大众文摘期刊本身就具备诸如碎片化、分享和互动等互联网“基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文摘期刊只要牢牢抓住“服务”这条主线,通过组织再造和内容生产模式创新,精简产品入口,丰富内容平台,全方位提升服务,便可以实现从“+互联网”向“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
下面,我们首先梳理一下大众文摘期刊自身所具有的互联网“基因”:
1.内容碎片化
就大众文摘期刊本身的产品特性来说,大众文摘期刊已经是偏于“碎片化”的读物,以短小精悍的文章集萃为主。传统上被人诟病的“剪刀加糨糊”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反而成为一种可以对接“碎片化需求”的优势。碎片化的需求总是和多样化、轻质化联系在一起。文摘期刊的“短”和“杂”以及偏趣味性、知识性和鸡汤体的文章,也恰恰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读者的阅读诉求。
2.二次传播和分享
近年来,“文摘”模式早已非传统报刊业所独享。众多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和移动客户端,都采用了“内容整合、成本低廉”的“文摘”模式。说到底,文摘和互联网最大的共通点即在于都是用“分享”来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内容网站的编辑工作方式,从一开始便和文摘报刊的编辑工作方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都是面对海量内容资源的选择和加工,并按照频道或栏目对内容进行分类、排列和凸显。“文摘”作为一种内容制作模式,非常契合互联网“分享”以及“平台化”的精神。
3.“用户产生内容”的UGC模式
“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在“用户”参与方面,文摘期刊其实很有优势。读者荐稿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线下版“内容生成”,即由用户“产生”内容。这也颇具互联网气质。从现有读者荐稿的活跃度以及稿件内容质量来看,经由新媒体技术放大以后,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即时互动,UGC模式或可成为文摘期刊进军互联网的一条重要路径。
4.服务
数字化出版时代,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不同的出版社表面上是拼资源,实质上是比服务。编辑是一种服务,文摘编辑更是一种服务——帮助读者挑选优质阅读内容,以及帮助作者更有效传播作品,实现价值最大化。读者表面上是为“内容”付费,其实是为这种“服务”付费。文摘期刊在服务读者和作者方面是有潜力可挖的。互联网的发展既为“服务”提供了条件,又使“服务”成为传统期刊转型过程中一座关键的桥梁。
二、移动互联网的5F思维与大众文摘期刊的转型
1.碎片化思维(Fragment),催生碎片化服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抵达读者的地点越来越不固定,接触读者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暂。阅读需求的碎片化,最终催生的是碎片化的应用。要提供碎片化的应用,无论是立足于App的用户客户端,还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公众号,媒体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内容平台。后台拥有一个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稿件资源数据库是运行的基础。有了结构化、标签化的海量稿件资源库,媒体就可以做出“长尾”的产品,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服务,最大化地满足读者,从而实现“长尾”效应。“碎片化”的阅读最终将导致内容的轻质化,幽默诙谐或心灵鸡汤式的文章更容易得到传播和读者青睐。
2.粉丝思维(Fans),立足于服务的心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就是生产力。大众文摘期刊的发行量都很大,其中不乏月发行量达到百万的期刊,《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都是其中的翘楚。这些文摘期刊所面对的读者主要是15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群体,易于培养“粉丝”文化。同时,这些杂志有自己鲜明的品牌理念和价值主张,只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和加深其口号和标识在读者中的传播力度和频度,便足以让人印象深刻。这些杂志近年来也注意到了“粉丝经济”的强大力量,在选文上已经开始侧重于娱乐、明星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满足了青少年渴望了解影视明星成功经历的阅读需求,聚集了大量粉丝。当然,这和移动互联网的“粉丝思维”还不一样。在移动互联网思维中,“粉丝”文化强调的是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连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要用心倾听粉丝的心声,了解粉丝的心理诉求和消费需求,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在读者参与方面,大众文摘期刊除利用好自身的读者荐稿模式之外,还应该为读者提供商品之外的人文价值、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诸如,征文投稿、读者俱乐部,甚至夏令营、读书会。这些传统的方式对于营造粉丝文化仍然非常有效。
3.焦点思维(Focus),指的是服务形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面对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媒体要想快速抓住用户眼球,占领他们的心,就要用好“焦点”思维。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传统媒体很容易陷入大而全的泥潭,什么都想做,网站、电子杂志、手机报、App、微博和微信一个都不能少,最终进退维谷,举步维艰。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做减法,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焦点”战略,然后把它做到极致。大众文摘期刊面对新媒体时什么都做,面面俱到,倒不如精简掉那些效率不高的业务,集中资源做一个项目,反而让用户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这就要求文摘期刊要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能够果断放弃冗余项目,集中资源打造核心产品。最后,大众文摘期刊在设计自己的移动互联产品时,为读者设计的界面,不仅要讲究内在的逻辑,而且操作流程更要高效和简化。读者的阅读时间是碎片化的,媒体在每个读者与他想要抵达的阅读产品或服务之间要建立最短的路径。
4.快一步思维(Fast),着眼于服务的效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快”,主要表现在决策要快,产品推出要快,产品迭代要快,创新速度要快,变革要快以及市场反应要快。首先,公司内部组织结构要尽可能扁平。传统出版企业需要革新其一贯的线性出版流程。传统出版模式中,一本书从选题论证到发稿、编辑,再到出版、营销,严格按照时间线性发展,环环相扣。但是,数字出版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持续进行过程中的出版行为,一本“书”或“期刊”,从策划开始到生成内容,再到进入市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开放的,都处于和用户(读者)的互动之中。这对习惯于线性出版模式的传统出版者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革命,本质上是对出版组织方式的再造和重构。
其次,要有敏捷的开发意识。只有快速地对读者的需求做出反应,产品才更容易贴近读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反应”比谨慎小心更有价值。要知道读者的每一条抱怨或评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而每一个需求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大数据时代,重视数据分析已经无须赘言。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读者个性化的消费主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可以彰显出来,更可以得到尊重。媒体只有及时准确地收集到每个读者阅读活动中所涉及的数据,才能为每一个读者提供精准的、非常个性化的阅读推荐。与之相关的是客户维护也同等重要。就像我们在描述“粉丝”思维时所说的,媒体对读者要有服务意识,而且最好是能够建立实时的、及时的反馈机制。
5.第一思维(First),归根结底是把“服务”做到第一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还可以百花齐放,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能有一个第一。碎片化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用户喜新厌旧的态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用户几乎只会接受他们心中的第一,所以“第一思维”非常重要。
“第一”并不是简单指市场占有量第一。如果想要成为第一,就必须有能力打破读者的思维定式,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一。第一思维总是和“焦点”思维紧密相关,只有专注,我们才有可能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从而成为用户的第一选择。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读者(用户)留给媒体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超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用户)的眼球,抓住读者(用户)的心,媒体唯有把各个方面做到极致,从产品到服务,从流程到用户体验,从关键需求到核心功能,从而超越读者(用户)的期望,才能够真正赢得他们的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当你的“粉丝”。
当下的媒体或者阅读市场,谁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垄断。大多数内容企业对技术垄断既非擅长,又不可能,所以,唯有在内容的创意性以及无微不至的服务上面争“第一”。基于大数据的内容定制和在线互动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方向。
总之,移动互联网思维其实是对“人”的回归,是更加尊重“人”的需求。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我们要做的始终是把“服务”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技术。
三、大众文摘期刊的“互联网+”更要专注于服务
“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虽然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官方定义说这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其实简单用一句话来说,“互联网+”就是要实现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个概念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绝对是一剂强心针,足以拯救长期处于“纸质出版已死”悲观论调下的业界信心,让很多在绝望中徘徊的传统媒体人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但利好归利好,互联网和传统出版的融合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传统出版社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只不过大部分出版社最终只是达到了“+互联网”而已。他们仍固守传统媒体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的理念。由于工具的附属地位,传统媒体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变化。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式的媒体融合还远未达成。在“互联网+”的格局内,互联网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在全流程上对包括大众文摘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进行改造,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
这种改造,首先在组织结构层面。具备互联网属性的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应该是等级烦琐、事事讲控制的集权模式,而应该是以多个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小的自组织为主体的平行竞争结构。我们只有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梳理企业的战略、文化和组织,才能改变僵化的企业文化和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从而达到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的目的,最终彻底全面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形态。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真正解放生产力,实现内容生产方式的进化,满足新的媒体平台对内容的海量信息需要和用户多层次、个性化的细分需求。同时,企业又能将分散的内容资源、采编队伍、阅读产品和传播渠道等集中到统一平台,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其次,面对数字化浪潮,大众文摘期刊如果只看到技术层面的颠覆,就永远不可能实现转型。在传媒业成为互联网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大众文摘期刊必须“跳出传媒看传媒,跳出行业看产业”。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颠覆,本质上是“人”对“物”的颠覆,从过去的产品或内容为王,转变为“服务”为王。大众文摘期刊的“互联网+”要“+”的就是“服务”,通过互联网最终实现的是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数字化时代,出版业必将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大众文摘期刊要和互联网融合,很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以此来留住读者(用户),发展读者(用户),成就读者(用户)。随着未来出版产业格局的调整和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成熟,传统出版机构,尤其是大众文摘期刊社的服务属性将会更加凸显。
如前所述,“文摘”这种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服务——帮助读者挑选优质阅读内容,以及帮助作者更有效传播作品,实现内容价值最大化的服务。在一个资讯泛滥的时代,要人们为资讯付费,这样的“资讯”必须具有怎样与众不同的价值?无论是相对稀缺或优质的内容资源,还是舒适便捷的用户体验,大众文摘期刊总要为读者提供一些值得购买的东西。当互联网逐渐将一切“资源”的鸿沟拉平,所有的出版者最终与其说是卖“内容”,不如说本质上都是在比“服务”。况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服务不仅仅意味着增加投入,还蕴含着媒体增值的机会。
大众文摘期刊未来的可能性何在?在笔者看来其实很简单,大众文摘期刊就是要认识到内容只是服务的最基础部分,除此之外,还要做更多的事情,包括尽可能开发基于“内容入口”的增值服务,比如社交、电商,线上线下相结合。只有这样,大众文摘期刊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