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群(1920-1971),福建闽侯人,1938年奔赴延安,之后在和林彪结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太出名。1955年,叶群被授予中校军衔,“文革”期间,叶群开始出名,大权在握。
进步青年奔赴延安
叶群原籍福建闽侯,父亲叶君琦是国民党少将,早年到北京谋事,便定居在北京。叶群是1920年12月1日在北京出生的。叶群一出生就衣食无忧,过着富足的生活,加上聪明伶俐,深受父母的喜爱,很少管束她。这对叶群后来的性格,影响是很大的。叶群1935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附中,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是刘志兰、浦安修的师姐。
1938年,北平已经被日本占领,叶群决心放弃学业,奔赴延安。党组织根据叶群的情况,安排她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工作。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妇女干部而专门开办的一所学校。王明任这所学校的校长,柯庆施任副校长。叶群被安排到组织教育科去,做教学的组织安排工作。叶群到组教科后,很快就熟悉了工作规律,把教学计划安排得井井有条。她被提拔为组教科的科长时,还不到20岁。
嫁给林彪
叶群在延安是很引入注目的。她长得美丽,而且工作表现也好,当年追求她的人是很多的。
1942年2月,在苏联治病的林彪取道新疆,经西安到延安。林彪回延安时,个人心情并不好。此时,他已经与他的妻子——张梅(刘新民)分手。回延安不久,他的堂兄张浩(林育英)也病逝了。与妻子的分手,加上堂兄去世,使林彪的心情一直很苦闷,原本就沉默寡言的他,更加不苟言笑了。
一天,林彪散步来到中国女子大学,没有见到王明等人,却只见到叶群一个人在那里看书,便问了一下王明、柯庆施去哪里了。叶群回答后,问了一下对方的姓名。林彪淡然答道“我叫林彪。”一听这个名字,叶群的心里为之一震,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平型关大捷的战将林彪!她当即向林彪表达了敬佩之意。林彪只微笑了一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叶群答道:“我叫叶群。”林彪对叶群也有耳闻,但他更看中的是在别人都去娱乐时,叶群却在看书,而且叶群开朗中有文静的一面。后来,林彪曾写过六个字形容叶群:“温文,豪放,理智。”这是林彪对叶群的基本印象和评价。
叶群敬佩林彪,林彪也喜欢叶群的性格。自从这次见面后,二人逐渐熟悉起来,互相有了好感。不久,二人在延安结婚。在婚后的生活中,感情一直很好,林彪苦闷的心情有了缓解。1944年,林彪和叶群的女儿出生,林彪为之取名“豆豆”(林立衡)。
在日本投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都争夺东北。林彪到东北不久,叶群带着“豆豆”随后也到达东北。1945年,叶群生下了儿子林立果,林彪为之取名“老虎”。
叶群到东北后,被安排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工作,主要是帮助林彪整理和保管一些重要文件。但是,军事机要大事,林彪从来不让叶群插手。在那一段时间里,叶群为人谦和,生活也俭朴,自觉地躲在林彪身后,从不张扬,她担任的秘书、编译等职,也级别不高,以至那时林彪在东北赫赫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林彪的夫人叶群。
从林办主任到政治局委员
1959年庐山会议不久,毛泽东让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的林彪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出任国防部长。由于此时叶群已經长期在林彪身边帮助他工作,林彪便亲自提名,让叶群当林彪办公室主任。
叶群这个“林办主任”,分量很重,权力很大。林彪的任何指令,都通过叶群发出,军队任何干部要见林彪,也必须经过她同意。
“文革”中,林彪成了党内二号人物,在党的九大上,又被确定为接班人而写入党章。这样,叶群的实际权力更大了。在“文革”中,遇到有红卫兵、造反派来提出要求,或者有军队干部请示重大问题,需要找林彪,要求林彪出面接待,林彪从不出面,而是让叶群代表他出面接待。
随着这种特殊地位的形成,叶群的野心也膨胀起来。1969年中共九大上,叶群当上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她又当上了中央军委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她在军委委员会议上,在军委办事组会议上,是代表林彪参加的,等于由她来主持这两个部门的工作。凡是开会,都是先由她传达林彪的指示,然后由她提出落实林彪指示的具体意见。她是这两个部门的实际领导人。
1970年,毛泽东主张政府搞“文官”班子,军队干部不宜过多地参政,因此,他提出了关于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8月初,林彪通过叶群对吴法宪说:“林彪的意见还是要坚持设国家主席,你们应该在先发小组提议上写上这一章。”到九届二中全会前夕,形成了双方都不退让的态势。
1971年8月15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先后到武汉、长沙、南昌、杭州、上海等地视察,一路上会见各地党政军负责人,公开点名批评林彪。
林彪为此十分惊恐,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武装政变。政治经验丰富的毛泽东十分警觉,1971年9月11日中午,毛泽东打破了预定行动计划,突然命令专列离沪北上,谁也不通知,一路不停留,于12日午后抵达北京丰台车站。他在丰台约见李德生、纪登奎等人并与他们谈话后,要李德生调一个师到南口,预备对付突发事件。安排好这一切之后,于下午4时回到中南海休息。
林彪和叶群折戟沉沙
毛泽东突然返京,打乱了林立果等人的部署。林彪和叶群做出了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南下广州,另立中央,一个选择是逃往苏联。
一向敏感、细致的林彪从这些情况中断定:中央已经对他南下广州采取了防范措施,南飞广州的计划已经难以实施了。不一会儿,李作鹏打来电话,向他报告了周恩来关于只有四个人下令才能动山海关的“三叉戟”飞机的情况,更证实了林彪和叶群的这一判断。他们不得不放弃第一选择,转而实施第二选择——外逃。
林彪决定外逃的方向是苏联。当他听叶群说周恩来已经知道他们要南下广州的阴谋时,林彪急忙令身边工作人员:“你们赶快准备东西,我们马上走。”叶群说“越快越好。”(林立衡回忆)
12日深夜11点40分,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乘上红旗轿车,急驰山海关机场。13日零点22分,林彪一家的轿车开到机场后,不等客梯打开,便顺着驾驶舱放下的吊梯一个一个往上爬。林彪身体虚弱,爬不动,叶群就在前边拉,林立果在后面推,爬进了驾驶舱。林立果一到飞机舱中,没等副驾驶员、领航员、报务员上机,舱门也没有关好,就下令强行起飞,飞机于零点32分升空,向西北方向飞去。
9月13日1时50分,林彪乘坐的飞机飞出国境,进入蒙古境内。林彪出逃,是慌忙之中做出的决定,已经飞上天的他确曾犹豫过,这种犹豫使他折戟沉沙。
林彪从乘上“三叉戟”升空,到飞出中国国境,在中国的西北方向飞行了约93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林彪如果直飞蒙古任何机场,或者从山海关直飞苏联西伯利亚任何一个机场,都完全可以做得到,用93分钟是绰绰有余的。
那么,为什么林彪没有直飞苏联或者蒙古?经过分析可以肯定,林彪乘飞机出逃,是慌忙之中做出的决定。当他飞上天空时,在向南(飞回北京)还是向北(飞越边境)的问题上却犹豫了。本来已经做出外逃决定的林彪为什么会犹豫?一则是毛泽东巡视南方的谈话中,除了讲了不少批林彪的话外,还提到对林彪还是要保,要拉。另一方面,林彪也考虑到,他预谋发动武装政变的事情都是滔天大罪。于是他开始在飞回北京和飞出边境二者之间进行权衡了。權衡中,一向刚愎自用的叶群的意见,对林彪会有重大影响。
使他犹豫的,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个是周恩来通过调度员向他进行呼叫,让他回来,周恩来还要到机场去迎接他。另一个是毛泽东没有下令派飞机拦截他乘坐的“三叉戟”。他明白,如果毛泽东下令派飞机拦截,是很容易拦截住的,他是飞不出去的。正是在这种犹豫中,时间静静地流失了。
林彪乘坐的飞机在中国西北飞行了93分钟,耗掉了这架“三叉载”所带的大部分汽油,当“三叉戟”飞出境外,到达蒙占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时,汽油已经耗尽,不得不在温都尔汗的一片草滩上紧急迫降,结果,迫降不成功,飞机起火爆炸,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在爆炸中身亡。叶群死亡时,实足年龄还不到51岁。
叶群随林彪出逃摔死后,中央决定审查林彪集团的问题。1973年8月,中央做出决定:开除叶群的党籍。
1980年1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确认叶群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因已经死亡,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据《党史博采》《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