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哲学教育意义

2015-05-30 10:48梁同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

梁同波

【摘要】人的发展在任何时代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人类生活的历史是人类进行反思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整体的讨论。人类对理想目标的实现以及历史发展下的现实维度,坚持两种方式相统一,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全面发展理论  哲学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49-01

要实现人在社会地位中的全面发展,就应将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而使人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马克思主义的唯心理论在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只是片面性的,如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将每个人都作为实现社会理想的主要奋斗目标。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价值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的本质,随着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才是最科学的。人具有动物性特质,在根本上能够区别动物的基本属性,也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实现过程中就是要实现社会中的自由理念。人在发展方向上的实现,主要是实现自由与提升全面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要实现平等性、充分性、和谐性以及自由性的相互统一、相互协调[1]。马克思主义发展在实现人类自由发展上,是对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在不同的进步轨道上进行发展,也是马克思人在指导与深化程度上的思想发展。所以我们就应深化对马克思全方位的发展,实现自由的全面發展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以自我本质为基础的发展方向,就应按照自己的意愿,衡量发展方向,从而在社会地位上使自己实现价值。社会的进步、物质文化基础以及在发展空间上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掌握科学的发展理论才能为我国当今社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哲学教育意义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够体现个人在哲学教育中的价值,要实现个人价值,就要在哲学中实现自己的哲学素养,所谓的哲学素养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哲学教育使个人能够发挥哲学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它从现象、感性、实践到本质、理性、认识的层次进行哲学的思维训练,使个人能够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整体的哲学素养。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价值是人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自我实践过程承担社会责任,最终实现社会的需要。在哲学教育中体现社会价值,首先就要进行反思,对社会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然后探究出研究对象在社会中的矛盾,使人的思维能力实现创造性[2]。还要学会批判,对世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观念以超越、否定性的态度去批判,从而使事物和观念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最后学会前导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可以以超前的意识去规范实践活动,使社会能够以正确的方向发展。终极价值是人在哲学教育中实现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使人在真、善、美目标上达到三者的统一,将人的美德、人格理想进行培养,实现人性的最高境界。

(二)促进人本的全面发展

人本的主要目的就是从主体地位出发,最大限度的满足人在生活中的需要和发展,做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哲学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人,培养人的思想、人的人格,教会人怎样去思考、怎样处理社会上遇到的问题,使人在人生发展中能够选择正确的道路。对哲学教育的人本进行定位,以人为中心,使每个人从现实、具体、社会本身出发,解决人的个性与共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使人在精神时代实现全面发展。

(三)促进生活化教育

哲学来源于生活,要将哲学教育实现与现实生活中,就应引导人们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现实生活在实践中的发展比较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哲学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友好的帮助他们处理物质与精神上的矛盾,根据科学的发展内涵使教育文本走向生活化[3]。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哲学以科学化方向引导人们正确思考生活,将能够代表精神文化的现实问题运用到教育中来,使教育在哲学方向更具有生活化。而且这种教育生活化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习中、人际交往中等各个场合体现出来,使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去运用哲学教育进行思考。

人类实现全面发展是社会现实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作为一种主要的目标和方向,人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它确立了人在物质世界的主要价值,使人与社会、自然相统一,发展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洪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哲学教育意义[D].新疆师范大学,2012.

[2]李海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10.

[3]范履冰.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哲学意蕴和当代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13-17.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