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帅
前言
张继科是目前中国男子乒乓球的领军人物,闫安作为中国乒乓球队的后起之秀,有可能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新一代的接班人,两人的打法类似。本研究分别对闫安、张继科近年来来几场重要的国内外比赛进行录像分析。对闫安、张继科的技战术特点进行纵向及横向的研究,从整体上了解闫安、张继科的技战术特点的不同,找出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张继科在发球的变化多,反手拧技术突出,相持阶段稳定;闫安左右手均衡,防守能力强,击球暴力,但比赛经验还缺乏,稳定性不强,在以后训练比赛中需磨练自身独特技术,力求取得更高成绩。
1 对张继科的技战术分析
张继科是中国男子乒乓球队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五岁开始学球,15岁进入到国家队。张继科的绰号“藏獒”,显示其敢打敢拼的特点,张继科比赛打的往往很有“血性”。张继科在伦敦奥运会上战胜了队友王皓,获得了金牌,从而实现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乒乓球界三项最重要的冠军的大满贯,成为中国男乒历史上继刘国梁、孔令辉之后的第三位大满贯选手,而张继科所用的时间也是最短的,只有445天。2013年张继科在巴黎世乒赛上成功卫冕,进一步奠定了自己的“一哥”地位。
2 张继科发抢阶段技战术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张继科在发抢阶段的得分率高达70.5%,评估为优秀,发抢段的使用率为23.8%,使用率适中。整体来看张继科能把握发抢段的优势争取主动,张继科的大部分发球以正手低抛逆侧下旋球为主,适当配合发左侧下旋球。发球的落点大部分是直线短球,有时配合发到斜线的小三角区域,以控制对手的抢攻。张继科自己发球后的抢攻多以反手位拉斜线、正手拉斜线为主。如果有机会在第三板往往积极上手,上手击球质量高,力量大、速度快,伴随落点多样的变化,给对方的回球造成极大的压力,继而形成发球抢攻段的明显优势。
3 张继科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在乒乓球单打比赛中接发球的一方往往处于劣势,但是张继科依靠出色的技术在这一阶段表现非常优秀,得分率高达 51.2%,使用率为 31.5%。通过录像观察发现,在接发球时张继科主要采用了反手侧拧技术,配合快速的脚步移动,整个动作过程非常简洁,成功率高,配合正手的摆短、搓等技术,很好的控制对方的发球。较高的使用率说明张继科对自己的这一环节技术较为自信,张继科形成依靠反手技术为中心的接发球抢攻核心技战术,配合正手接发球技术来加以变化,特点鲜明,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这一级阶段的出色发挥,张继科在接发球阶段变被动为主动,在整局的比赛中往往能占据上风。
4 张继科相持阶段技战术分析
相比于接发球和发球抢攻段,张继科在相持段的表现一般,得分率为 53.4%,评估为良好,使用率为45.5%。张继科在相持阶段的正手位以拉斜线进攻为主,对方抢拉之后一部分球也是被动的防守,反拉的失误相对较多,反手拉斜线和侧身拉直线为主。张继科在相持对拉过程中线路较单一,一般会打重复落点,动作幅度大,但是还原的速度偏慢,正反手的衔接也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
5 对闫安的技战术分析
闫安,出生于1993,在13岁就进入到国家队,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名非常有潜力的年轻队员,打球有激情,富有灵气,进步速度非常快。闫安的打法非常合理性,技术很紧凑,具有很强的爆发力,他的突出特点是把横板的风格和直板的风格结合。闫安击球迅速,因此攻防转换的速度比较快,正反手均衡,防守能力强,在击球爆发力强。
5.1张继科、闫安发球阶段技战术对比
张继科的发球技术以逆向发球为主,变化多,不同阶段发球的转与不转打配合使用,打乱对方接发的节奏;发球后很快还原,为下一板抢攻做准备,发球线路会结合长球控制对方的上步,利用旋转的变化,在发球分上会主动进攻,利用优势占据主动,形成了个人强势的发球战术组合。
闫安发球一般发到对方的正手以及中路位置,发球也带有强烈的旋转,,对方回球很难回到正手的大角度,因此闫安在第三板就可伺机上手。但是闫安的发球缺少变化,容易被对方提前准备造成被动,因此闫安在发球阶段应加强对对手的研究,增加战术的变化,争取更大的优势。
建议
(1)横板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是当今男子乒坛的主流,优秀的选手正反手都较为均衡,侧身能力强。在以后的训练中闫安在保持强有力冲击力的同时要提升稳定性。
(2)由于比赛经验的丰富,张继科无论是在发球还是接发环节的变化都很多,闫安需要在比赛中在发球及接发的落点、发球线路加强自己的变化,形成自己的战术套路。
(3)反手拧技术是张继科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接发和相持阶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闫安的这一技术还需要继续磨练,在过硬的防守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进攻套路。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长盛考》研究课题组. 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50-252,208-210.
[3]吴焕群,李振彪.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诊断方法的研究[J].乒乓世界,1990,(2):38-42.
[4]吴焕群,张晓蓬等.乒坛竞技科学诊断[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乒乓组.1996.11-16.
[5]蘇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李晓武.对乒乓球发球技术特征与训练方法的初步探讨.体育科技,2002(2):16-18.
[7]高校体育通用教材乒乓球[M].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
[8]陶冶等.11分制比赛的技战术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