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扬 李贝
[摘 要]近年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越来越重视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应该利用文献研究法,在对国际化素质的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对几种国际化人才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比较,规避其评价指标难以量化考核、主观因素影响大的问题,初步构建在高校中适用的,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应用指标体系,为高校国际化建设及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效果提供量化的评估标准,并能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改进的参考。
[关键词]国际化素质 评价体系 指标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52-03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充满竞争,却又离不开合作,如环境、和平、多元文化、人口与资源问题等都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意识到,国际化人才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国参与全球和地区事务,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文件中,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正不遗余力地实施人才战略,打造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决心。
一、国际化素质的内涵
在研究指标之前,有必要对国际化素质的定义进行一下梳理。国际化素质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学界中对其有很多不同的阐释。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化素质应包括国际态度、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和国际知识四个方面[1];有学者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全球视野及全球性思维模式,掌握国际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技术与信息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管理水平,熟悉中外多元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一般具有在海外学习、培训进修及在跨国公司多年工作的经历。[2]我国第一个国际化人才的专项研究“上海构筑国际化人才资源高地”的报告将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定义为:“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3]2003年的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4]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化素质的理解具有很大共性,国际化人才至少应具备四大鲜明的特征,即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学者结合不同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丰富了国际化素质的内涵,例如知识创新能力、团队写作能力、领导力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学者们对国际化素质的定义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高校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化素质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从目前学界中关于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者比较关注实施国际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而对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评估研究较少。实际上,对后者的研究难度要比前者大。“素质”一词可用于表达一个人的内在,例如文化、才智、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能力等无形的特点。“素质”也是外在的,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得到表现。素质的外化表现形式,是我们能够用以评价学生的国际化素质的途径。
学界中已有少数针对人才国际化素质能力测评的一些研究。有学者运用素质冰山模型,从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六方面构建了国际化人才素质指标框架。有学者用专业素质、国际资源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等三大方面12个指标来对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能力进行测评。[5]但这些指标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难以量化评价的缺陷,实际运用中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
本文的研究就在于研究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学生所具备的国际化素质,从而为评价国际化教育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二)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高校层面而言,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人才,也是高校自身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教育国际化的形势,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
当前,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主要是通过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利用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高校对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实践形式很多,主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交换学生、引进外国师资和课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合作科研、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开设国际专题课程等。本文所研究的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在高校中现有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样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1.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择具体指标来建立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体系主要遵循四个原则:其一,所选取的指标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二,指标数据必须是可获取的;其三,指标数据具有对比度;其四,评价指标适用于高校。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研究前期在对国内外关于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化素质有关论著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对比的基础上,遵循适用性和可量化的原则,建立一个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量化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共分三级,其中包括知識素养、交流技能和意识态度3个一级指标,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语言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
学生国际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表
■
2.指标解释
学生国际化素质的高低可以从知识素养、交流技能和意识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
(1)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来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是通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所取得的学历高低来判断的。一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课业成绩方面有良好的表现。随着受教育水平和学习难度的逐步提高,学生所获得的学历越来越高,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其中一个目标是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提升国家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个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通过利用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评价是通过考查其学科背景、拥有的技术认证证书数量和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数量来判断的。事实证明,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人才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等方面都得到过较为全面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社会的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2)交流技能
交流技能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在跨文化环境下与国际人士开展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和协作能力。
跨文化交流需要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这也是所有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项能力。我们要求一个国际化人才,能够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在非母语的国际交流环境中获得信息并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考查其掌握的外语语种数量和相应的等级水平得知。学生所掌握的外语种类越多,水平越高,就越能为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奠定厚实的基础。
我们把领导力作为衡量学生国际化素养水平的一个指标,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未来在专业领域、工作岗位上的影响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社会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当能够适应全球化和服务社会,是有理想和远见、有责任感、有知识、有能力和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6]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多国参与、合作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工作和管理协调的能力。本文认为,学生在校担任各类学生组织干部或经常参与团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指挥、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为将来在国际事务中与他人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3)意识态度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教授指出:“拥有众多良好全球意识大众的国家将在国际上占有优势”。[7]本文认为,具有良好全球意识的大众就是那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他们的国际化意识和态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了解世界和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具备敏锐的世界眼光、深邃的洞察能力以及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工作中都采取了“引进来”和“送出去”的策略,为增进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供了很多机会。其一,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观念。例如外国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开设讲座,增设世界政治、经济、历史等专题选修课程,引进国外大学的课程等,学生可以在亲身经历中加深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逐步增长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其二,选派学生赴外访学交流。学生在国外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独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水平,通过感受不同的文化能有效地拓展个人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经验。因此,本文在评价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态度方面,主要选择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次数、赴海(境)外交流的经历、选修国际专题课程的数量以及参与科技、学术竞赛的表现等指标来衡量。
三、小结
与以往其他研究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不同,本文探讨构建的是一个针对高校学生,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可操作性较强的量化指标体系,其优势及最大特点是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客观性。然而,目前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只是初步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修订指标及确定权重,应用于工作实际,并在应用中逐步完善。
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仍在继续,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也在快速地发展。我们认为,学生国际化培养发展至今已形成机制和规模,但发展水平与国际领先差距不小。对学生国际化素质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过往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改进。
[ 参 考 文 献 ]
[1] 夏惠贤.论国际教育和国际人的素质[J].外国教育资料,1998(4):65-71.
[2] 徐国祥,马俊玲,于颖.人才国际化指标体系及其比较研究,2006(3):85-90.
[3] 王璐.高校国际化人才素质指标体系构建[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 李成明,张磊,王晓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6):18-20,36.
[5] 郭小婷.国际化人才素质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11(11):43-44.
[6] 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23-28.
[7] Clark Kerr.Education for Global Perspectives[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March 1979;vol.442,1:109-116.
[8] 龍梦晴.素质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大学教育,2012(12):2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