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峰
对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该多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思考、改进、完善,从多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总结,现简述如下: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学习一门课程,学生首先要从内心喜欢这门学科,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学好。如果教师一味辛苦得教,无论教学多么到位,而学生从心底抵触,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只有建立在学生情感上的教学才能教进去,才能有进一步的学习效果。
1. 教师要用爱心与学生交往
爱是教育的本质,没有爱的浇灌,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教学双方便成为纯粹的知识面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难以形成教学的共同体和有效的互动。因此,教师要抛开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要用严厉的说教和威严去教育学生;要用爱心去进行情感投资,把学生当作朋友,用慈祥的面容、微笑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塑造亲和力的一面,爱护、关心他们,在学习上悉心辅导,生活上嘘寒问暖,用真挚的爱赢得学生的信任。构建平等的、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呈现欢乐、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会敬爱老师,进而迁移到学习上就表现为积极的学习态度,逐步形成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善学的局面。
2.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时,会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对学习应付,对学习成绩无所谓,将会丧失学习的意愿。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让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切不可把数学当作单纯的一门学科让学生枯燥地学习、接受,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乐于学习。
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与数学有关的实例。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师教学时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不是抽象、枯燥的符号,是活生生的知识。比如,银行的利息计算,建筑的结构形状,黄金分割比例等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多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习。隨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别于常规教学,是很好的教学工具。一方面,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扩大了教学途径,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弥补书本的局限性,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可以自主上网学习,学习自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网上练习、阅读、查找资料等。另一方面,现代学习技术的教学演示集合了多种功效,创设了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抽象学习的难度,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教学演示轨迹一目了然,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很感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中考题逐步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知识面加宽,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传统的教学以学生接受学习为主,忽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不利于学生智力拓展和能力的培养。因而,部分教师从过去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转变为强调能力轻知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二者兼顾,不能只顾一端,注重能力培养。
1. 预习能力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关系到课堂听讲的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有了预习的铺垫,学生不再被动地去听讲,能够跟上教师的思维。为此,学生在课下一定要抽出部分时间对下节课要学的知识预习一遍,了解知识的大概,找出不懂的地方。在预习过程中,动手写一写、做一做,概念是否明白、方法是否掌握,可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
2. 审题能力
运算在数学中占了很大比例,运算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审题能力是能将题中每个条件解析成若干算式方程或函数;运算能力是正确、迅速、灵活地应用法则、公式去解答方程或函数。学生的审题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培养:①认真读题。②理解题意。③列出已知量、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从中分析要求的未知量,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知,未知的话又该如何求得。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对题目中的词句要理解透彻,认真推敲题目中的词句,扣住题中的关键。
三、运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形式
分组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信息的交流,取长补短,每个学生都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碰撞中激发思维的灵感,提高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安排教学模式,不能只片面地追求形式,否则表面上看来课堂上很热闹,学生很活跃,但是教学效果会特别差。如果确实需要讨论,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广泛的讨论范围。有的数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草草收场,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讨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不要让讨论演变成了极少数优秀生的讲解,其他学生只有听的权利,会抑制学生数学思维的良性发展,失去讨论的意义。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从旁指导,发现他们认知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
由此看来,数学中的很多因素都与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关系。数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从学生学习的情感、能力、学习形式等多方面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具备学习的能力,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