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父亲

2015-05-30 10:48梁颖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母亲

梁颖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父亲诞辰109周年。作为抗战老兵的儿子,我怎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父亲1906年出生在沈丘县城一个殷实家庭里。听老街坊们讲,父亲少年时天资聪明,高鼻大眼,16岁长得一米八的个头,形象极佳,是城内少有的美男子。爷爷对父亲要求很严,虽是独生子也从不娇惯。父亲从小读书很用功,尤其毛笔字写得好,常邀同学、朋友来家读书、写字,切磋学问。

父亲17岁的时候,萌发了参军报国的宏大理想,就投笔从戎来到西北军冯玉祥部下当兵,由于训练刻苦,英勇善战,处事灵活,从士兵逐渐累升军职。

1938年3月,父亲(30军27师副师长兼一团团长)奉命率部布防于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北侧。日军矶谷师团向台儿庄大举侵犯,父亲率敢死队百余人袭击敌军侧面。他们采取游击战术,夜间组织小股部队,渗透到敌阵地放火、打冷枪,不断骚扰袭击敌人,使其疲怠,锐气大减。

一天夜里,父亲挑选一批精壮官兵,身穿缴获的日军军服,进入日寇占领的后彭村,乘敌不备,突然发起进攻。用集束手榴弹,炸得日寇嗷嗷惨叫。炸死炸伤日军五百多人,活俘军官一名。台儿庄大战历经了无数次大小巷战和拉锯战,历时月余,人称红血洗过的战场,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

抗日战争胜利后,30军驻扎在湖北宜昌作战后休整,蒋介石命令十一战区(辖30军、40军、新8军)司令长官孙连仲、副司令长官高树勋(兼新8军军长)率部负责接收京、津、保地区日军投降事宜。新8军高树勋与父亲同是西北军旧部,又是军校校友,且观点一致,他对父亲的智勇、韬略、人品、文化素养很是看好,二人私下交往很深。他们都主张和平,反对内战。在国共两党《双十协定》墨迹未干的情况下,蒋介石就决定派十一战区向华北进发,名义上是接收日军投降事宜,实则是进攻八路军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挑起内战,进而消灭共产党。

高树勋对蒋介石的阴谋非常不满,他早派王定南(高的亲信)和我父亲一起秘密到上党战役前线指挥部面见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商谈过和平事宜。

因孙连仲已飞回北平养病,十一战区暂由高树勋指挥。这次行动新8军在前,40军在中,30军在后。当新8军行至邯郸、磁县一带时,被我军围阻,进而发起平汉战役(又称邯郸战役)。这时候,高树勋给30军芦崇义打电话说,前方有八路军狙击我们,前进不得,指示部队就地宿营待命。到第三天又紧急电告芦崇义,前方遭八路军猛烈攻击,损失惨重,要30军火速增援兵力和弹药。30军对高副司令长官的请求当然不敢怠慢,而且早有人想让父亲当炮灰,因此差无二派,特任命父亲为代师长,当日晚速率精兵27师(三分之二的官兵军内紧急抽调)携带弹药前往援战。

原来,这是高树勋的预谋。

10月30日,高树勋带领新8军、精兵27师(亦称“纵队”)及河北民军一万三千多人,在冀南前线马头镇正式宣布起义。以通电形式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内战团结建国的起义宣言》,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此时精兵27师内有两个团的长官(新调来的两个团)不愿倒戈起义,急求父亲,言说上当受骗了,想拉走部队。父亲看此情况,当即要带二人面见高副司令。两人推辞不愿前往,父亲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训诫。在劝导未果情况下,父亲说,人各有志,不必勉强!请你问问弟兄们,愿不愿意跟你们走回头路!父亲命令官兵紧急集合,讲话道: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卫国家,我们站在人民一边,不打内战好不好?大家异口同声回答:好!正义的呼声惊天动地。二人看情况不妙,趁机溜出了军营,他们回到了30军的营地,哪知30军也听到了高、梁阵前起义的消息,而且八路军的枪声越来越近,此时军部乱作一团,军长已不知去向。

平汉战役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掩护解放区部队向东北进攻及争取国内和平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11月,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给高树勋发来贺电,赞扬高树勋的革命行动。

至此,父亲摆脱了顽固派的统治,追随高树勋走向了光明之路。

之后,父亲又参加了解放战争,赴西南参加剿匪反霸运动,协助贺龙创办军政大学的工作。

1949年全国解放后,家乡实行了土地改革,我家被划为地主成分。那时曾有人传信说父亲在人民解放军职务是师长,家人半信半疑,并不希望父亲升官,只求平安回家团圆。恰逢县民政部门送了个军属牌,印证了此事,我们才知道父亲命大还活着,但始终没有打听到父亲的详细情况。我记得军属牌放在家里,奶奶也不敢挂。地主家庭怎能挂军属牌呢,即使挂了也不光彩。1953年爷爷去世,1957年奶奶又去世,都是母亲和姑姑操办送的终。按说这事父亲应该孝劳在前,然而父亲与家庭中断了多年的联系,如何去告诉他。

1958年初冬的一天,父亲突然回到了家。他穿了一身旧军衣,带回两床旧军被和一件军大衣。还有一张国家干部下放证明书和介绍信。我正读小学,班干部董月兰用赞许的口气说:“你爸是下放干部哩!”我听了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总觉得他像个要饭的回到了家。

那时,母亲(国家教师,因家庭成分问题,1957年被清洗出教师队伍,“文革”后复职)经常有病,父亲的几千元积蓄大部分都给母亲看病了,生活非常艰难。因我从小没见过父亲的面,十分陌生,我也很少喊他爸爸,他也没有怪我。可父亲总想与我培养点父子感情,时而也给我讲些战场上的故事。我听了很不耐烦。当讲到他与刘伯承、邓小平、贺龙、李达等领导人物共过事时,我对父亲才有肃然起敬的感觉。

我和父亲在大伙(二连公共食堂)吃饭,母亲有病不能干活不给打饭,我和父亲只能省下一点饭,带回家给母亲吃。我也利用课余时间到地里刨些红薯、胡萝卜维持母亲的生活。连长(街道干部)对父亲另眼看待,总是把脏活累活分给他,父亲从无怨言。父亲身材高大,饭量也大,平时干的又是重活,盛饭的人总打稀的。有人看不惯,想打报不平,父亲就劝人说:“都想吃稠饭,稀的叫谁喝?”一次,有个炊事员看父亲给伙房担水很累,就偷偷地塞给他一个馍,父亲认为这是违反纪律的行为,没有接受。事后,母亲和我对父亲这种作法非常气愤。母亲说,人都快饿死了,还讲什么礼义廉耻?你把馍拿回家给孩子吃也是好的。为此我和父亲顶了嘴,说了讽刺他的话。父亲受到了侮辱,用皮带抽了我。

那年快过春节了,节日的生活用品家里一无所有。父亲写了十来副春联想拿到街上换钱,买点副食品过节用。我第一次见父亲写毛笔字。楷书、隶书写得像刻的一样端庄大方。春联拿到街上,巧遇熟人、朋友,结果分文未取。

196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有人通知父亲去三里外的大炼钢铁工地上拉东西。他本来就感冒发烧,加之平时吃不上饱饭,身体极度虚弱,再去加班干活,实无精力。但父亲的军人作风依然未改,又不愿耽误公事,索性拖着病体出了门。

等干了活回到家,已是夜里11点多钟。睡到床上,母亲问他,他也不作声,给他倒水,他也不去喝,用勺子喂他,他也不张嘴,母亲感到父亲的病严重了。我也看到了父亲痛苦的表情。母亲招呼邻居和我用架子车把父亲拉到了老城医院。值班医生王瑞吾拿出听诊器检查后,发现父亲已停止了呼吸。就对我们说,回去办后事吧!我和母亲欲哭无泪,问天无应。父亲怎能这样匆匆地离开我们?第二天,邻居帮我们匆匆送父亲入了土,让他睡在了爷爷奶奶身边,从此再也与世无争。

父亲去世时年仅54岁。他17岁离家当兵,转战南北,浴血奋战,戎马一生。其间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打过的仗,流过的血,是一本书写不完的,后辈们只能从他生前的讲述中、遗存的自传中、首长和战友们回忆中、现有的史志档案中略知一二。

但我读懂了父亲,读懂了父亲几十年抛家舍亲、为国上战场的心。

责任编辑:刘高亮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的“禅”
母亲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给母亲的信
母亲
摔倒的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