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
【摘要】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正确认识培养语感的重要意义,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把握教学契机,采取有效措施,注重语感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犹如美术教学中的美感一样,是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語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要特别注重语感的培养。
一、充分认识加强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首先,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丰富的了解力。语感强调的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主动地学习探究。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就可以用这些已有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去感知理解。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更趋于完善。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次,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语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再次,语感培养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能力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
二、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1、赏析词语,培养语感。教材中所选文本都是经典之作,每个文字的运用都是恰到好处,需要学生认真分析,仔细斟酌,在感悟词句中培养语感。赏析词语,可以让学生运用增、删、换等方法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如在教学《一粒种子》时,把“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改为“春风在吹,泉水在流,小鸟在叫,小朋友在唱歌。”通过对比朗读,就可感受到作者把春风,泉水,小鸟都当作了人来写,就显得很生动,很有趣,他们发出的“呼呼”“叮叮咚咚”“叽叽喳喳”的声音组成了春天的合奏曲,是多么的美妙动听,可以想象春天是多么得美好。再如《荷花》一文中写到:“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其中,“挨挨挤挤”可以看出池里碧绿碧绿的一张张荷叶,你靠着我,我挤着你,连成一片,几乎没有任何空隙,显得生机勃勃;“冒”字写出了荷花顶开荷叶向外钻,向上升,突出地显露在眼前,这些词语十分逼真的描绘了荷花的美。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进行反复地朗读,对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作细细品味。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智慧受到激发。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到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学中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创设情境,再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感情朗读,将当时人们悼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肝肠寸断、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加强想象训练,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语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要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的《月光曲》所体现的情境,就可配上轻柔的音乐,结合画面,再加以有感情地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由此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