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雅洁 王 健
摘 要:在高校转型形势下,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文章从双证融合培养目标的定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课程体系的构建3方面说明双证融合的方法,介绍按照典型就业岗位,构建既具有学历特性又具有职业特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群的过程。
关键词:双证融合;网络工程专业;典型就业岗位课程群;专业能力主线
1 背景
近年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将地方高校转变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被视作高教结构调整的切入点。2014年,地方高校转型被写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探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在辽宁省仍是一个新专业。经统计,辽宁省内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21所院校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共性的问题。
专业定位要与学校的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沈阳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是2013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虽然制定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高校转型大形势下,其职业特色不突出、不明显,尤其是网络工程专业职业资格证已形成国家和企业两级认证体系,职业资格证体系成熟,在此背景下急需进行“双证融合”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2 确定具有职业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人才类型、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足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原则是“学科专业+应用创新+专业认证”,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产业以瞄准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面向社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面向国际以接轨国际与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技术认证。
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或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在客观规律或科学原理成为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3个应用型转化。
(1)将客观规律或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
(2)将第一个转化的结果转化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工艺、程序、方法,进行现场管理、智力操作。
(3)将第二个转化的结果进行技能操作,形成产品和服务。
在应用型人才中,把实现这3个转化的人才分别称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按照国际上公认“职业带”理论,应用型本科培养工程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型人才。
职业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网络工程专业典型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如表1所示。
专业规范设计涵盖研究型和应用型,且涵盖不同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不同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定位既要参考专业规范,但又不能一味地照抄,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师资水平、学生水平、实践基地等情况决定自己的典型就业岗位。
我们对沈阳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网站设计师(占23.5%)、网络软件工程师(占19.1%)、网络管理员(占17.4%)、网站维护工程师(占15.7%)方面,这4种岗位也是目前国内网络行业人员需求较多的岗位。
根据市场调研、网络工程方向毕业生就业岗位反馈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沈阳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不具备培养网络硬件设备开发与测试及网络协议的开发与设计方向学生的条件,所以,沈阳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典型就业岗位为网络软件工程师、网站设计师、网络规划师、网络架构工程师、网络组网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站维护工程师和网络安全工程师。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沈阳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较深厚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网络工程专业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系统集成、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等技术工作,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政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级网络工程及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我国各行各业对网络信息化建没人才的需求。
3 构建双证融合的知识体系
从知识体系上看,普通高等教育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凋理论知识的综合性和操作技能的应用性。因此,要实现双证有效融合,首先必须将双方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融合。
在高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中将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概括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1)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的知识;
(2)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设计、实现、维护、管理、安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已形成国家和企业两级比较成熟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国家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将考试知识点归纳为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企业资格证书的知识点主要包含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各自的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其重点在于具体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知识点包含在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中。
为了保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最大化,我们把两者知识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将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点融入网络工程专业规范知识点体系巾,形成双证融合的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如图l所示。
4 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群
具有职业特性的课程体系需对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进行纵横多元整合。纵向多元整合的目的是精简课程内容,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的基础性,例如电子技术课程主要讲解现在应用最广的数字电子技术,压缩模拟电子技术的学时。横向多元整合即跨学科的整合,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例如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将接入网技术、思科设备的简单配置技术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原理的同时掌握实际设备的配置,使原理内容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我们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如学科复合型课程、综合知识型课程、工程技术型课程等。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1)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由横向三大子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纵向两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多个专业方向构成,每个平台模块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两大平台具有稳定性,专业方向具有可扩展性,选修课具有开放包容性,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个性教育的需求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观指导下,我们对三大子系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强化工程实践教学,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结构有机融合。知识处于表层,是基础和载体;能力处于里层,是知识的综合与升华;素质是核心,是内化于身心的品质和全面发展。
(2)采用递进式原则。新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否定,而是重新梳理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闭门造车的现象,开发出适合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特色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划分尽量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
(3)由于培养方案对学时和学分的限制,在实际设计课程时我们将理论性强的知识点规划为理论课程,将实践性强的知识点规划为实践环节,而且特别强调实践性课程在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
(4)将综合性强的知识点分阶段进行,而且将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例如,计算机认识实习、Windows Server 2003配置与管理实训、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实训,这几门课程是对操作系统这一知识点的分阶段、阶梯式学习。
(5)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国内知名IT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训基地,改革和创新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教学效果。
依照上述原则,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对照关系如图2所示。
有了课程体系后,我们可以根据专业能力主线构建课程群,从而培养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具体内容如图3-图5所示。
5 双证融合的学分置换方法
为了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双证融合的培养方案采用学分置换方法,职业资格证与学分等效置换,基本原则如下。
(l)各种职业资格证与相应的课程群对应。例如,网络安全证书与网络安全工程师课程群对应,网络系统管理证书与网络系统管理课程群对应。
(2)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对应,企业资格证书与实践环节对应。例如,通过国家级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可以免试网络设备与互联课程,根据获得的等级获得相应的分数,初级成绩为及格,中级成绩为良好,高级成绩为优秀。通过企业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则免试网络设备与互联技术实训,根据企业资格认证考试的难易程度确定所置换的实训课程分数。例如,通过CISCO认证,成绩为90分,通过锐捷认证,成绩为80分等。这样,学生在职业规划与选择的前提下,可以自己决定考取什么样的证书,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岗位工作。
6 结语
双证融合就是要将职业资格证从知识点的角度融人专业知识体系,形成既兼顾专业知识体系又兼顾典型就业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就业率,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