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一点思索

2015-05-30 10:59李黎臧小鹿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多元争议人性化

李黎 臧小鹿

摘 要:后现代主义设计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设计思潮,它不同于装饰丰富的传统古典主义设计,也不同于简约、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设计风格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设计是新时代一种自由开放状态下的人性的表现,虽然理论上存在一些弱点,设计界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总的影响是积极的。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设计;人性化;多元;争议

任何一种思潮都有其局限,任何一种设计风格也都存在弱点。“后现代主义设计主张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历史主义,崇尚文化、讲究文脉、隐喻和装饰,注重大众口味,追求多元共生,常常采用夸张、戏谑等设计手法,表现出一种混杂的、折衷的设计语言。”正如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后现代主义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非议,反对的同赞成的声音一样强烈……

1 自身理论的脆弱

首先,由于后现代主义设计概念本身的模糊性,理论界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后现代主义兴起于7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风潮、新气象,声势浩大,但是它的内容却空泛脆弱,这种脆弱性首先体现在它的思想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充满了批判与挑战,而这种批判流于形式,没有涉及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核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把现代主义当作一个艺术运动来看,而没有认识到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先进的不可替代的民主性、大众性、工业化等特征。它注重形式表象,而不是一脉相承的社会、文化发展,不是文脉。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虽然来势汹汹,但是思想薄弱,流于形式,根本不可能取代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上的自由放任设计风格(laisser faire),因此,缺乏明确的意识形态宗旨,为什么要建立一种新的、装饰性的、折衷主义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并未拿出坚实的思想依据来。”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没有“主义”的主义,它没有像现代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统一明确的纲领和原则,更加缺乏像现代主义设计一样具有一个个明确的风格、宣言和代表人物。

2 一些质疑的声音

(1)“快餐文化”。这是一个消费时代,快节奏的都市环境下,人们不自觉地融入了快餐文化生活。“快餐文化”是吃的文化,也是视听的文化。用过弃之、频频更换,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从麦当劳、可口可乐,到各种流行音乐、泡沫剧、网络游戏、虚拟生活,“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到多种选择的转变”,商品的丰富多元日益造成人们的无选择性和选择困难,也容易造成人们价值判断的迷惘。另一面,艺术品的大量复制、商品化导致了艺术的浅表性、无深度感。艺术品有意回避复杂性,拒绝做出深度解释。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简单快捷的感官体验,并不想大费脑力在逻辑上说明什么。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呕心沥血的艺术精品的诞生变得愈发不易,这一点遭到了众多的质疑,尤其被一些固守传统的老一代艺术家所不能接受。正统美学追求永恒与崇高,后现代不要永恒,不求崇高,只注重短暂的激情和平凡的人性,只要能得到快乐就好了。

(2)挑战“精英”、嘲弄“经典”。早在一百年前,达达艺术家杜尚给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加上了胡子,表现了对权威的嘲弄、对经典的亵渎,令世人目瞪口呆。无独有偶,几十年后的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也对《蒙娜丽莎》及凡高的《向日葵》等一系列大师作品进行了调侃,与杜尚如出一辙。后现代主义设计者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大胆地对待众人眼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打破人们对历史偶像的畏惧和崇敬。后现代试图摆脱传统学院派一味追求艺术“高大上”的思想桎梏,让艺术通俗化、生活化,广泛地融入人们日常的生活。“后现代主义设计主张,高雅、古典、学院式的文化与低级、现代、世俗的大众文化可同居一室,以体现其对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兼容态度。”雅俗之争古已有之,高雅文化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如今俗文化在商业社会中得到伸张,种种流行文化使高雅艺术走向世俗化、大众化,抹杀了雅俗之间的对立。“阳春白雪”是一种美,世俗嘻哈也别有一番风味,雅俗共赏,何乐不为。然而,一些所谓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极端分子,某些“欺世”、“媚俗”的行为艺术者,背离传统与现实、背离真善美、宣扬罪恶与堕落,无理由、无内涵,盲目照搬模仿西方,这种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很难和真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

(3)“泛文化”与“泛艺术”。经典的日益衰落,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模糊,引发了文化的泛俗化。后现代主义注重事物的多元化、差异化、异元文化之间的渗透,缺乏一种理性的、全面的、概念的思考。很多后现代设计作品忽略社会价值观,对文化思想的表达,仅仅停留在个体表达的肤浅的层面,无深度、无理由,个人主义至上,以至于出现什么都是文化,什么都是艺术的“泛文化”、“泛艺术”现象,不知道是艺术的进步还是艺术的悲哀。

3 后现代主义设计在中国

刘先觉在《现代建筑理论》中说:今天只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那就是变化。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人们对生活的个性化、多元化追求也越来越多,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中国的现代设计80年代才起步,无论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不发达的。而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的全球化,使后现代主义观念传播较快,广告、娱乐、文学、影视、艺术……都有所体现。近年来,人们追求个性与品位的趋势愈演愈烈,时尚一族、新新人类、演艺明星……各个标新立异、前卫另类,从前令人惊悚的“爆炸头”、“超短裙”,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了。国内著名前卫艺术家艾未未就曾饱受争议,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反叛、不羁、惊世骇俗。例如,大型装置作品《一亿颗陶瓷瓜子》,重达150吨,是景德镇1600名工人历时两年多、经30个步骤才完成的。这些瓜子每一颗都不同,每一颗都是独立的,都值得用最耐心的方式创造,预示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不能淹没在滚滚红尘中。80、90年代他曾被大家公认为“肯定有毛病”,而今却成为我国先锋艺术潮流的引领者。时代在前进,创新观念不断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还不够富裕,当代设计的主流仍然是讲究功能的现代主义设计。有人批评:“对中国人来说,现代派就像一架迟到的班机,而后现代则像一架早到的班机,他们现在共同拥挤在中国这个大航空港里。”摆脱现代主义固定、单一、缺乏人情味的风格和理念,追求文化的多元和风格的多样化,追求设计观念上的宽容态度,塑出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传统的、表现的风格,这在设计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状态本身也不失为一种风格,准确地说是“多样性的风格”。

4 结语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性化”是设计发展永恒的主题。后现代社会中,多元的设计文化并存着,人性的表现自由开阔,艺术作品丰富多彩,充分满足不同的个人和社会需求。后现代主义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注重历史传统,尊重人性差异,提倡个性自由、“人性化”的关怀,所有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第1版)[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董建伟.波普艺术与建筑的波普化[D].西南交通大学,2003.

作者简介:李黎(197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臧小鹿(1984—),女,研究生在读,讲师。

猜你喜欢
多元争议人性化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春风化雨,“化”身多维评价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争议光伏扶贫
争议一路相伴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