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真、善、美

2015-05-30 10:59王旻硕
艺术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美学艺术

摘 要:《罗丹艺术论》是罗丹与葛赛尔的谈话录,两人的谈话展现了罗丹的艺术思想和独特的雕塑理解,对近代欧洲艺术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眼光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嘱词部分是罗丹对于青年艺术家的直接思想引导,为艺术奠定了基础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艺术;美学;艺术创作

罗丹作为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一位良师。布尔代勒曾说,他为不曾直接受到罗丹教诲的青年雕刻家惋惜,而《罗丹艺术论》恰好可以弥补一些遗憾,其中的嘱词部分更是可以看作是罗丹对于青年艺术家的一次直接心灵震撼。

开篇便是一句“愿做‘美的使者的青年们啊”,对于艺术的学习是对美的传承与传播。艺术应该是美的,学艺之人应是美的使者,这是罗丹对于自己艺术思想最直白的表达。接下来便是告诉青年人如何传承艺术,如何传播艺术。“虔诚地爱你们的前辈大师吧”,任何学习都是先遵从前辈的经验之谈进而产生个人独立思想的过程。前辈大师是后来之人的引导者、奉献者,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为后来之人蹚出一条更为平坦的路,他们应该获得后来之人满心的敬重,敬上一杯“慷慨的祭酒”。罗丹将前人留下的宝藏概括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人格的忠诚”,这便是艺术的本质。艺术之美也是源于“真”与“善”,真实的自然之物从来都是艺术家灵感的宝藏,对于自然和自然万物最真实的热爱才有了艺术创作的动力与意义,里尔克的《罗丹传》中写道:“他……紧紧地跟着大自然走,听从它的领导。”罗丹一生热爱自然,他的作品也如自然一样,虽看似低调而悲情,却蕴含着无限的蓬勃的生命力。另一层面,“真”是艺术家的眼睛与心灵需要同孩童一般简单清澈,对于生命与生活充满最真实的反映,而不是难得糊涂的犬儒主义。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最震撼人心的作品。而“善”则是人格的忠诚和对人性的关怀。锻炼人格是学习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并且人格为首要,其次是技术。黑格尔是美学大师,他的悲剧理论是其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理论,片面合理性是冲突的根源,冲突的结果又是更高层面的和谐统一,而艺术既要为更高层面的和谐统一负责,又有揭开冲突的重任。所以,艺术的“善”不是对美好的赞诗,而是对苦难的颂歌,这种直接与坦白需要更大的勇气。揭开苦难的面纱,不再用美好欺骗世人,而这种直接与坦白也是对人性最大程度的善意、更深沉的爱。平等的尊重是艺术之“善”的另一层面,若说世上的苦难是客观的、无法避免的,那么艺术作品中的苦难便是对人的尊严的蔑视,而这种苦难是主观而不能容忍的。真正是艺术是世界性的、为大多数人的自由平等和为人的尊严而创作的。一个艺术家若只有娴熟的艺术技法而没有艺术的人格,那么他的作品只是简单的空洞的,而这种艺术家也只能称为“形式上的艺术家”。罗丹的雕塑,不仅有“真”而且充满“善”,所以才给人以真正的“美”的感受。他在超过其本身形态的更大的意义上把人提升到了神的层面,给人增加了神性,无论是《行走的人》还是《加莱义民》,都表现了艺术层面上的更高的思想性,是超出雕塑甚至人本身的东西,而这就是一种神性的存在。熊秉明在《关于罗丹》中是这样说的:“中国人很容易嘲笑西方人的信仰……其实应该这样说,西方人把人提升到神的层次去,正像我们给云烟、林泉赋予崇高神秘的意义。”但是前辈给予的传统,是引领,是用于开启艺术之门的钥匙,是希望后来之人借助这钥匙不断开启独特的、更广阔的艺术天地,所以接下来罗丹说到“可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不要在因袭传统时忘了艺术的自由灵魂。

艺术超出生命的部分更为感人,只有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感人的作品。作为人,尤其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先为物,后为人,要把自己无限弱化,“面无表情”地融入自然,以自然的状态去感受自然,才能体会到什么是自然,进而明白什么是自然的。这也是欧洲许多雕塑并不刻意雕刻眼睛的用意,甚至罗丹在作品《行走的人》上连头也没有雕刻,却丝毫不会影响人们看到这件作品时心灵的强大震撼。不再片面追求形肖传神,而在深度上追求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结构,便是嘱词中所说的“你们,雕刻家,锻炼你们的感觉,往深处去......当你雕塑时,切不要从平面照相,而要从高凸面着想”。这种观点一方面是对雕塑技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家眼光的指导。看什么,怎么看,直接决定看到了什么。这种看到不仅仅是实物的存在,更要看到本质,看到深,看到远。平面化的眼光会直接阻碍艺术家对事物的敏锐程度,而感觉的迟钝又会给艺术创作带来瓶颈,这样从艺术家到艺术创作再到艺术作品,就会进入无限坏的循环状态中。另一方面,也是在说艺术的精神内核。“生命之泉,是由中心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不仅在嘱词中罗丹如上说到,甚至在遗嘱中同样写道:“凡生命都从一个核心发出来,由内向外,萌生滋长。在好的雕刻中,人们可以察觉到一种有力的内在的动力。”这些话好似与创作无关,但其实正是创作的本质。罗丹的艺术成就必然有其天才的一面,但是在感性层面之上的理性思考是被很多艺术家所忽略的。熊秉明说:“他的感受和表现比一般雕刻家深刻,因为他的感受和表现不限于感性层次。他有一种哲学需求,一种虔诚热烈的宗教情操。”这种哲学需求和宗教情操直接影响罗丹想要表达更为深刻而内在的本质形象。所以不论他雕塑的粗糙草稿或是细腻的完成品,都只是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但是表达的精神实质都是相同的。通过一件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形式美感之上注入思想的高度,这可能是罗丹对后辈艺术家最有影响力的一面。

艺术思想虽然是形而上的,但是艺术创作本身确实一项严肃、严谨的工作。所以在思想之后,罗丹说到:“不断地磨练吧。把你整个地溶化在工作中。”他本人也正是这样为后世做出表率的。里尔克在《罗丹传》中写道:“人们终有一天就认识这位伟大艺术家所以伟大之故,知道他只是一个一心一意希望能够全力凭雕刀的卑微艰苦劳动而生存的工人。”可见不论多么天才的人都离不开辛苦的工作,但是可以想象,愈是辛苦罗丹愈是开心的,在雕刀中完成作品也完成自己。罗丹同样提到艺术的灵感的问题,他认为,并没有什么灵感在创作中发挥着比勤劳更重要的作用。的确,与其空洞地追求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不如时时自省,时时努力。在《罗丹艺术论》的序中也提到“没有一系列雕刻,他谈不出《艺术论》”。对于艺术家而言,在艺术创作中会产生对于思想认知的新高度,辛勤的艺术创作会产生思维的新发现,反之思想认知的提升对于之后的艺术创作又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罗丹的艺术成就在当时是无出其右的,同样,他的艺术观点也影响了不止一代欧洲艺术家。作为艺术家,他是成功的,无数饱含深情的、表现人类生生不息的抗争精神的、展现人类蓬勃生命力的作品为后世欣赏。作为思想家,近百年的《罗丹艺术论》是艺术界的不朽之作也是最好说明。

参考文献:

[1] 葛赛尔(法).罗丹艺术论[M].傅敏,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熊秉明.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择抄[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3] 里尔克(奥).罗丹论[M].梁宗岱,译.刘志侠,校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旻硕(1992—),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美学艺术
仝仺美学馆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