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平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基本延续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是背诵。但是这样的古诗教学,只是强迫的灌输给学生知识,不仅失去的古诗中美的意境,还让学生们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为此,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得到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创新方法
在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长河中,古诗词是最闪烁的一朵浪花。古诗词也就成为了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不可或缺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秀美山川;有的勾画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从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来谈几点体会。
一、初读诗文,了解背景
诵读古诗。古人云:多读胸中藏汇,勤写笔下生花”。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熏陶情感,读的多了,自然成诵。但是在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如,唐代诗人崔颢的名作《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历历”在现代读作“lili”,但是在古代却读作“lulu”,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五年级下册5课)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ú”,不读“wáng”。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学习古诗,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也是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和准备,当学生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如果在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精读诗文,加深理解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也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地去自己探究,还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对于言简意赅的古诗词来说,字、词是古诗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懂字、词对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例如,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所以我们必须仔细的认真推敲,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文学作品以抒发人的情感为主,字词句只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学字词句的表层意思并不是学习文学作品重点,重点是它们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我国古典诗歌往往借景传情,以象寓意,如果只是用传统教学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这样简单概括的方式去阐释诗歌内涵,那是太失败了。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品味作品,才能获得真实的、新鲜的、深刻的感受。同时,在对诗歌作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将会变得丰满充盈起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刻细腻。这是古诗教学也是整个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最终目的。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强调的是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就是对诗歌内在情感的体验。那么,如何感悟意境体验情感呢?
一是拓展内容。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世界的反映,同时也是作家生活时代的反映,所以对古诗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作品本身,而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只有了解诗人的精神个性,情感思想,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关的背景故事传说以及历史文化知识。
二是相似对比。教师在教授一首作品时还可以与学生的课外诵读相结合,和学生接触过的其它类似作品进行比较,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这对感悟作品情感内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带领学生联系其他诗人抒写思乡之情的作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习李白《夜宿山寺》时引出李白的另一首《望天门山》;学习贺知章的《咏柳》引出另外一首杜甫的《绝句》……这样,由于新出现的诗与教材中的诗是同一体载形式,就可以很容易的连带出其他相关熟悉的知识点,并且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感受。但是教师也要掌握好一个“度”,不能在课堂中事无巨细引出相关话题,这将会使古诗的课堂教学变成“杂货筐”。这样的教学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逝,无目的,无主题。因此,无论是对作家的介绍,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补充,还是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都应该紧紧围绕作品,围绕作品的情感内涵来展开,以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为最终目的。
陶行知曾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词便是语文教育真正的“灵魂的粮食”。强化诗教,便找回了语文的灵魂。古典诗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小学版), 2010,(9).
[2]张丽芳.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古诗教学.华章,2014,(14).
[3]张移成.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新一代(下半月),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