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
摘要: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存价值的思索、理解与尊重,我们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渗透生命教育。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了探究,引发同仁对生命教育问题的思考,寻找一条把生命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教育的无生命状态。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残、伤人或杀人的事件屡见报端,一桩桩血淋淋的校园暴力事件,让人震惊、心痛,越来越多的残酷事实折射出了当代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生命意识的极度淡薄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的一个重大问题。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触动了每个人的神经,拷问着每个人的灵魂,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人性、法律等方面的大讨论和深刻地反思,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漠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的孩子感到担忧,为我们的未来感到担忧。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何在荒漠的心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深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和责任之重大,时常反思如何在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元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一朵朵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而不是过早地凋谢和枯萎。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意识、生存价值的思索、理解与尊重,我们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渗透生命教育。 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发同仁对生命教育问题的思考,寻找一条把生命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我们所说的“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爱情怀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提倡生命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对社会有用,而不是拿来作为戕害社会的工具。
二、技工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成熟期普遍提前,随之而来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导致部分学生思维混乱、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失偏颇,尤其是不少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耐挫能力低,往往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学生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的生命。让我们看看相关报道:2004年3月9日,山东某校贺某被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侮辱殴打,痛苦之下割腕自杀;2005年12月8日,安徽省某中学,一名“懂事”“自信”并且“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因为被政治老师偶然的一次罚站而自杀; 2011年12月15日山西师范大学一大一女生跳楼身亡……这些残酷的事件还在发生着,花季变成了花祭!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摧残生命来释放内心的压抑:如清华学子刘海洋浓硫酸伤熊事件;天津医科大学生马晓明杀亲案件、浙江徐力殺母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还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学生打架、群殴、甚至致人伤亡事件,在我们技工院校中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花朵般年纪的学生为何如此暴戾,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呢?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些孩子做出如此令人震惊的举动?为什么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呢?
当然,这些漠视生命的现象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老师的眼里只有学习和成绩,忽略了对生命的关注必然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技工院校生源素质较差,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缺乏自制力和自律性;而且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好奇心、独立的欲望、叛逆的性格、自以为是却又自卑的心态;再加上没有升学压力,精神空虚,生活无聊,天天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中不能自拔;加之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故而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殴打同学致人死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成为校园安全的重大隐患,严重影响了技工院校的社会形象。因此,对这一时期的技校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迫在眉睫。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激发教师的关爱情怀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所有教育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必须要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和关爱情怀。让每一位教师“充分唤醒每一个生命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生命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的、充分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基础上,只有热爱生命的教师才能用爱去润泽生命,启迪智慧。
2.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生命的珍贵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关注人类自身个体的生命,有的是关注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无论是作品中塑造的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还是作者本人,都是很好的学习典型。如: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最后一片叶子》《一碗清汤荞麦面》等课文,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例如: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厄运几乎毁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她不愿在别人同情的目光里过一辈子,于是她用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是一个残疾人,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下了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在寂静中“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听”到的最美丽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3.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接受生命的不同形态,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要使学生认识到这只是生命的常态,关键是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就需要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正确的观念。例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可以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中语句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得告诉他们生命的多种形态,不同的形态都可能是毫无预见性的,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告诉同学们,对于命运赋予我们的一切,我们都要大度平和的接受,痛苦快乐是同时存在的,成功与失败是生命的常态,成功时毋需得意洋洋,处于低谷时也不必伤心欲绝。感受生命的珍贵,坚持生活的热情,这些本身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挑战!
4.联系实际,让学生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价值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素材随处可见,但要想从根本上使同学们有真切深刻的认识,使不同年代里的文章能够发挥现实意义,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时要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这也正是生命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五位英雄已是烈士,战争年代距离同学们已经很远,要想勾起同学们的怀念之情,树立为人类、为人生、为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情操,就必须在意念中使学生恢复文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使学生清楚的意识到生命的存在。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天灾人祸随时随地可发生,当我们感受到有点震动的时候,怎么就知道随之而来没有更大的地震!难道我们不是5·12大地震的幸存者吗!如果说在灾难面前的死是无可奈何的,那英雄们为什么献出生命?再结合正常情况之下人人都怕死的观念反过来讨论英雄们的精神,他们为了人类、为了祖国献出生命是何等的高贵,在此基础上建立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就是水到渠成了,而此文章的现实意义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因此,联系生活,结合教材,使学生有真切的自身的认识和感悟,相信对于他们的人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充满生命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善待他人,善待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或伤害生命,不管處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乐趣,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冯建军.简论学校教育中的生命关怀[J]教育评论,2003,(2).
[3]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和实践,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