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2015-05-30 06:21陈传榜李满意王淑静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年12期
关键词:肩背背痛肩痛

陈传榜 李满意 王淑静 娄玉钤

【摘 要】 肩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肩痹相关论述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通过对肩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肩痹的病名、肩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肩痹的论述,及肩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肩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肩痹;肩周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虚邪瘀;文献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2.015

肩痹是以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酸沉和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本病多因正气亏虚,肩部感邪或损伤所致。肩为肢体部位之一,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肢体关节症状是风湿病(痹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按肢体部位命名的风湿病即肢体痹,是指病位主要在颈、肩、臂、手、背、腰、骶、脊、髋、膝、足、腿等肢体部位的一类风湿病[2]。肩痹为肢体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肩痹为常见风湿病,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历代中医文献有丰富的记载。本文对有关肩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便使肩痹理论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 肩痹的病名

古代医籍中关于肩痹的论述颇多,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之中,如早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肩似脱”描述。《内经》论述本病有“肩痛”“肩不举”等表现。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确提出“肩痛”之名。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首次提出了“肩痹”之名。明清医家对本病论述较为丰富,但多不在“痹门”论述,一般在“肢体疼痛”中论治。《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专设“肩背痛”,详细论述。现代娄多峰《痹证治验》以“肩部痹证”对肩痛、肩背痛、肩臂痛、肩胛痛等统称,规范本病。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首次完善“肩痹”理法方药。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还有不同称谓,如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五十肩等。

1.1 肩 痛 肩痛作为本病的最主要症状,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缪刺论》中有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针灸甲乙经》首次单独提出“肩痛”,曰:“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另外,《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也论有“肩痛”。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不同,肩痛又有不同的称谓:如肩后部疼痛连及胛背,称为肩背痛、肩胛痛;肩痛影响上臂甚至肘手部位者,称肩臂痛等。如《内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妇人大全良方》《东垣试效方》《丹溪手镜》《证治要诀》《医学入门》《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寿世保元》《张氏医通》《症因脉治》《医学心悟》《类证治裁》《杂病广要》等论有“肩背痛”;《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东医宝鉴》《寿世保元》等论有“肩臂痛”;《备急千金要方》《经历杂论》论有“肩胛痛”;《丹溪摘玄》有“肩膂痛”;《杂病源流犀烛》有“肩前痛”“肩后痛”等。因均以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部位的疼痛是由于肩痛而引起,故可统称为肩痛。《医林改错》明确把肩痛归为痹病。因为肩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故也成为历代文献对肩痹最常用的称呼。即使现代文献也多以肩痛作为病名来代替肩痹,甚至相互通用。其实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肩痹虽然以肩痛为最主要症状,但还包括肩强不适、肩不举等多种临床表现,因此名称有待进一步规范。但由于历史、习惯等原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肩痛可能还会被使用。然而,为了学科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在不违背科学原旨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肩痹一名。

1.2 肩 痹 《针灸资生经》首次提出了“肩痹”之名,其曰:“肩外俞治肩痹。”另外,《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论有“肩胛周痹”。《针灸甲乙经》还论有“肩背痹”“肩背痹痛”“肩背周痹”等。《针灸资生经》还有“肩痛周痹”“肩痹痛”等。清·王清任《医林改错》首次明确把肩痛归为痹病论述,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娄多峰把痹病着于肩部者称之为“肩部痹证”[5]。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则把肩痹(肩痛)归为“上肢痹痛”论治[6]。其后在《中国风湿病学》中最早独立章节对“肩痹”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护预防等进行论述,完备其理法方药[7]。随后在《风湿病诊断治疗学》中首次把肩痹作为肢体痹之一进行论述[8],其后被《中医风湿病学》等所采用[1]。

1.3 漏肩风(露肩风) “漏肩风”也称“露肩风”,是民间对本病的俗称,最早作为症状见于清·陶成熹《惠直堂经验方》,后高秉钧《疡科心得集》首次作为病名论述:“漏肩风,肩骱痠楚,或疼痛漫肿,亦因风寒湿阻络而发。”另外,《医学从众录》《伤科秘方》《临证会要》等也论有“漏肩风”。

1.4 肩凝症(肩凝风) 肩凝症见于《中医伤科学》,简称“肩凝”,又称“肩凝风”,是肩痹的别称,《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称为“肩凝”,《痹证论》则称为“肩凝风”。《中国痹病大全》《实用中医风湿病学》[9]论有肩凝症。

1.5 冻结肩(冷冻肩) 冻结肩见于现代王兆铭《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又名“冷冻肩”,是肩凝症的别称。因本病随疼痛逐渐加重,肩部活动也逐渐受限,最终肩关节完全不能活动,形成“冻结状态”,故名冻结肩,娄高峰等《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也称为“冷冻肩”。

1.6 五十肩(老年肩) 因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以更年期以后的妇女多见,故又俗称“五十肩”或“老年肩”。见于《伤寒论选讲》《中国痹病大全》《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等。

2 肩痹的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有内外因素。内因是正气亏虚,肝肾不足,筋骨失荣而退变;外因为风寒湿邪或外伤闪挫。临床上多虚实夹杂,初病以实证为主,久病多以虚证为主。

2.1 感受外邪 平素调护不慎,如睡时露肩,或空调久吹肩部,或正虚卫外不固,感受外邪,邪留筋骨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而致痹。《灵枢·经脉》曰:“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针灸资生经》曰:“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朝鲜·金札蒙《医方类聚》引《海上仙方》曰:“背肩手足痛如槌,湿在脾经故若斯。”“脾经受湿,令人走注疼痛,肩背手足俱疼。”明·李梴《医学入门》曰:“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孙一奎《赤水玄珠》曰:“有因湿热肩背沉重而痛。”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髃肌肉疼痛。”清·秦之桢《症因脉治》曰:“外感肩背痛之因,……肺素有热,风寒外束皮毛,肺热不得泄越,而肩背肺腧作痛,此寒邪伤肺也。外感肩背痛之脉,右寸洪数,肺经热壅,火邪所伤;脉浮而紧,表有寒邪,风寒外束。”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肺受风热,而肩背痛。”“伤湿而肩背重痛。”《疡科心得集》曰:“漏肩风,肩骱痠楚,或疼痛漫肿,亦因风寒湿阻络而发。”近代张梦侬《临证会要》认为漏肩风乃“睡卧当门、窗露缝隙或墙壁罅隙之处,露臂、肩肘、腕于外,贼风虚邪乘于手太阳、少阳之络”而致。

2.2 正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或劳损过度,或房事不节,肾气衰弱,久而及肝,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肾亏虚,骨弱髓空,肩部筋骨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素乏锻炼,肺气不足,身体衰弱,复受外邪,致经络不舒,气血凝滞而致本病。如《灵枢·经脉》曰:“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虚则肩背寒栗,气不足以息。”《针灸资生经》曰:“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证治准绳》曰:“气不足以息而肩背痛。”“有素虚人及病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症因脉治》曰:“内伤肩背痛之因,元气素亏,又复伤损,则肺气不足而作痛。”“内伤肩背痛之脉,右脉浮大,按之无根,肺气不足。”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背为阳明之府,阳明有亏,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劳倦伤阳,脉络凝塞,肩臂作痛。”尤怡《金匮翼》曰:“臂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胛,举动难支,由弱而风中之也。”《类证治裁》曰:“肺气虚则肩背寒”“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

而痛。”

2.3 痰瘀气滞 肩部长期劳损,或肩部猛然扭闪、搬重物用力过猛等,使肩部肌肉受伤,脉络瘀阻,闭阻不通,而发为本病。或情志不畅,肝气失于疏泄,肩部经脉郁滞不行,气郁气滞而致本病。或肝郁化火,灼津成痰;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痰湿内生,上阻肩背而致痹。如《针灸甲乙经》曰:“肩背痹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针灸资生经》曰:“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举。”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曰:“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赤水玄珠》曰:“肺中有痰,流注肩背,皆能作胀疼。”清·傅山《傅青主男科》曰:“两臂肩膊痛,此手经之病,肝气之郁也。”《症因脉治》曰:“内伤肩背痛之因,……肺热叶焦,复有触发,则肺气怫郁而作痛。”“内伤肩背痛之脉,……寸口脉盛,按之数实,气壅肺实。”程国彭《医学心悟》曰:“风邪痰气,互相鼓煽,痰饮随风走入经络,而肩臂肿痛。”《类证治裁》曰:“痰饮流入四肢,肩背手臂痠痛软痹。”

综上所述,肩痹内因为正气亏虚,如年老体弱,肺气不足,肝肾亏损,筋失濡养,关节失于滑利;外因以感受外邪、劳损多见,如风寒侵入,寒凝经脉,或外伤闪挫,局部瘀血,经络痹阻,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10]。其基本病机是肩部经脉痹阻,筋骨失养。病位在肩部,可涉及颈、背、臂等,与肝、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急性发病多为外伤、外感引起,多属实证;久病迁延,正气亏虚,肝肾不足,多属虚证。

3 肩痹的主要表现

“肩似脱,臑似折。”(《阴阳十一脉灸经》)“头项肩痛。”(《素问·缪刺论》《证治准绳》)“背曲肩随。”(《素问·脉要精微论》)“绕肩胛引颈而痛。”“支痛及转筋,肩不举。”(《灵枢·经筋》)“肩背颈项痛。”(《灵枢·五邪》《备急千金要方》)“肩不遂。”(《金匮要略》)“肩胛周痹。”“肩中热。”“肩不可举,不能带衣。”(《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肩痛欲折。”(《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肩背髀痛。”“肩肿不得顾。”“肩背痹不举。”“肩重不举。”“肩胛中痛。”“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肩肿引缺盆。”“肩肘中痛。”“肩肘节酸重。”“肩痛不能自举。”“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热,颈项肩背痛。”“肩胛小指痛。”“肩痛不可自带衣。”“肩背头痛时眩。”(《针灸甲乙经》)“肩背拘急。”(《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肩臂痛不得上头。”“肩重痛不举。”“肩痛,痿痹不仁。”(《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肩肿不能顾。”“肩中痛,不能动摇。”“肩臂酸重。”“肩重臂痛。”“肩胛痛而寒至肘。”“肩腋前痛与胸相引。”“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备急千金要方》)“肩背疼痛。”“肩部四肢疼痛。”(《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肩膊胸背疼痛。”(《圣济总录》)“肩中热痛。”“项痛肩背急。”“肘痛引肩,不可屈伸。”“肩痛周痹,两肩头冷疼。”“肩重不举臂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而至肩。”“肩臂痛不举。”“肩臂不举不得带衣。”“肩欲折,臂如拔。”“厥逆肩臂不举。”“肩臂不得屈伸而痛。”“肩背急腰脊强。”“肩痹痛不仁不举。”“肩欲折,臂不能上举。”(《针灸资生经》)“肩肘痹痛。”(《杨氏家藏方》)“肩背沉重。”(《医学启源》《丹台玉案》《张氏医通》《类证治裁》)“肩背痛不可回顾。”(《东垣试效方》《奇效良方》《校注妇人良方》《古今医统大全》《医学纲目》《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张氏医通》《类证治裁》)“背肩手足痛如槌。”“肩背手足俱疼。”(《海上仙方》《医方类聚》)“肩背麻木。”“肩背头项不可回顾。”(《医学入门》《证治汇补》)“肩忽痛。”(《医学入门》)“肩背沉重而痛。”(《赤水玄珠》《证治准绳》)“肩背作痛。”(《证治要诀》《赤水玄珠》《证治准绳》《临证指南医案》《医学举要》)“肩背皆能作胀疼。”(《赤水玄珠》)“肩背酸疼。”“左肩髃肌肉疼痛。”“肩背胛卵痛。”“两臂肩膊痛。”(《傅青主男科》)“肩臂肘痛。”(《青囊全集》)“肩髀疼痛。”(《张氏医通》)“外感肩背痛之症,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伤肺之症也。若肩痛背痛,头痛发热,内虽烦躁,外反恶寒,此风寒伤肺之症也。”“内伤肩背痛之症,气怯神离,精神不足,痛势不急,仍能睡卧,此肺气不足之症也;若喘急气逆,不得睡卧,此肺壅作痛之症也;若劳伤脱力,遇劳即痛,此损伤之症也;口渴唇焦,二便赤涩,烦躁不宁,此积热作痛之症也。”(《症因脉治》)“肩背肿痛。”“肩背臂膊痛。”(《医学心悟》)“肩垂背曲。”(《临证指南医案》《医学举要》)“肩臂背痛。”“肩臂作痛。”“右肩痛麻。”(《临证指南医案》)“臂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胛,举动难支。”(《金匮翼》)“走注四肢肩髃。”(《杂病源流犀烛》)“漏肩风,肩骱痠楚,或疼痛漫肿。”(《疡科心得集》)“肩背手臂痛。”“肩背寒。”“肩背重痛。”“肩背冷痛。”“肩胛筋缓不举而痛。”“肩背手臂痠痛软痹。”(《类证治裁》)“肩臂筋骨疼痛。”(《仙拈集》)“肩前廉疼。”“肩内廉疼。”“肩外廉疼。”(《针灸便用》)“肩背四肢痠痛。”(《慈禧光绪医方选议》)“露肩风,肩肘臂腕,痛如锥刺,不能屈伸;其痛以肩肘外下侧部为剧。”(《临证会要》)

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肩痹的表现进行了丰富而形象的描述。综合文献所述,肩痹的主要症状有肩部肌肉筋骨疼痛、酸沉和功能障碍等,可涉及背、臂等部位。另外,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配合不当,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遗留肩关节功能障碍。总而言之,肩痹是以肩部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酸沉和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风湿病。根据其证候特点,现代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骨关节炎等出现肩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 历代医家对肩痹的论述

在《内经》之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本病就有描述:“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臑似折。”此是现存文献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内经》对本病也有相关论述,如《灵枢·五邪》曰:“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灵枢·经筋》曰:“手太阳之筋,……绕肩胛引颈而痛。”“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虽然论述不多,但为后世医家论治本病打下了基础。《针灸甲乙经》首次设专篇论述本病。《备急千金要方》论有肩背,曰:“凡实则肩背热,背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肩背寒栗,气不足以息。”《针灸资生经》设有肩痹痛进行论述。《东垣试效方》曰:“足太阳膀胱之脉,所过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故为病者项如拔,挟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经气虚,则邪客之,痛病生矣。”《医学纲目》从之。《丹溪手镜》论有脉诊本病:“脉促上紧者,肩背痛;沉而滑者,肩膂痛。”《医方类聚》列有“脾经受湿背肩手足痛”。《赤水玄珠》设肩背痛,曰:“肺气滞则血脉泣,肺气虚则不能营运阳道,肺中有痰,流注肩背,皆能作胀疼。肩背痛乃肺分野之病,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气者,病有肩背。”《证治准绳》承前人论述“肩背痛”,对后世具有指导意义。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列有“肩背痛”。《傅青主男科》在“腰腿肩背手足疼痛门”论有“两臂肩膊痛”。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承《医学入门》等前人观点,论述本病:“肩背头项不可回顾者,风入太阳而气郁也。”张璐《张氏医通》承《赤水玄珠》《证治准绳》等论述肩背痛,曰:“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致肩背痛。”并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职业、姿势的关系。《症因脉治》中设“肩背痛论”,以外感内伤分类,列有症、因、脉、治,条目清晰,详细论述曰:“肩背肺腧之痛,乃肺与大小肠为患矣,故肺病则缺盆中痛,肩背痛。大肠病,则耳后臑肘臂皆痛;小肠病,则肩臑肘臂肿痛。”“外感肩背痛之因,《内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痛;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肩背缺盆痛,此火邪伤肺也。”“内伤肩背痛之因,……劳碌举重,损伤筋膜,则肺窍有损而作痛;膏粱酒客,肠胃积热,上熏肺金,则土中之火刑金,而肩背痛缺盆肺腧,每每作痛,此皆内伤肩背痛也。内伤肩背痛之脉,……六脉弦大,按之促结,伤损之诊;右关沉数,肠胃积热;左关弦数,肝胆之火。”《医学心悟》设“肩背臂膊痛”,认为“肩背痛”古多“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如或风邪痰气,互相鼓煽,痰饮随风,走入经络,而肩臂肿痛”。《临证指南医案》列有“肩臂背痛”,曰:“肺朝百脉,肺病则不能管摄一身,故肺俞为病,即肩背作痛。”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设有“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曰:“肩前属大肠经,故肩前痛为大肠经病,盖肩端两骨及前臑,皆大肠脉所贯。”“肩后属小肠经,故肩后痛为小肠经病,以小肠中感受风热,气郁不行故致此。”强调肩痛与大肠经和小肠经关系密切。徐镛《医学举要》引李士材、叶天士等之说,认为肩背作痛之症主要责之于足阳明、手太阳二经。《类证治裁》设“肩背手臂痛”详论本病,曰:“《经》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又曰:肺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又曰:邪在肾则肩背痛,是肾气上逆也。盖肩背为太阳经所循,又为肺脏分域,凡太阳经及肺俞为病,固足致痛,而肾气逆攻,亦足致痛焉,故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经气郁不行。”日·丹波元简《杂病广要》曰:“愚谓肩背痛者,属二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肩,绕肩解;足太阳膀胱经,循肩,侠脊背,二经之气相通,若逆而不顺,或外感寒邪,或劳伤,以致二经之虚,皆足使痛,其酸痛为虚,重痛为寒,刺痛为气逆也。”现代李乐园《伤寒论选讲》认为,肩周炎多“属劳损,病因于内,内而血虚痹阻,经络凝滞,复感风寒外邪之侵袭”而致。

5 肩痹相关问题

5.1 肩痹与颈痹 两者病位相近,均可见颈肩疼痛。肩痹是以疼痛夜甚,甚至因痛甚而不能入睡,肩部活动受限为特点,但无颈痹放射痛及麻木感,且与颈部活动无关。颈痹疼痛主要在颈部,可伴有麻木、僵硬甚则转侧不利等。两者病位不同,但功能相关,联系密切,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常兼夹为病[11]。如《针灸甲乙经》曰:“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赤水玄珠》曰:“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太阳气郁而不行,或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

5.2 肩痹与臂痹 两者均可表现肩臂疼痛而不能上举。臂痹疼痛位于整个上下臂,大多不放射至肩部,双臂可同时发生。但肩痹疼痛部位多在肩关节及周围的软组织,疼痛多为钝痛,无阵发性加剧,很少双侧同时发生,当外展上肢时可出现耸肩现象。两者病位相近,功能相关,联系密切,病变时易合并出现。如《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肩似脱,臑似折”;《针灸甲乙经》有“肩背痹痛,臂不举”;《针灸资生经》也有“肩欲折,臂不能上举”;《金匮翼》曰:“臂痹者,臂痛连及筋骨,上支肩胛,举动难支。”因此,两者应注意区分。

5.3 肩痹与经筋痹 两者皆可表现肩部肌肉疼痛,活动不利。肩部经筋痹可触及皮下有硬结,并伴有明显压痛,且能感觉出最僵硬、疼痛的具体部位,病变部位较局限,常位于经筋走行上。而肩痹疼痛多为强痛、刺痛、沉痛、酸痛,可连及肩背、颈肩,病变部位广泛,可伴发肩部经筋痹[12]。

6 肩痹的治疗

6.1 肩痹的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当以分清虚实辨证治疗,标分为痰浊、瘀血、气滞、外邪侵袭;本以脏腑气血亏虚为主。总的治则是扶正兼祛邪,通络止痛。具体治法宜祛风散邪、活血祛痰疏郁、滋补肝肾、益气扶正等,随证选用。如《类证治裁》曰:“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宜调补络脉。”《医学举要》则曰:“若外邪为患,当从太阳经治;冲气上攻,当从少阴经治。”肩痹伴发肩部经筋痹者,应兼顾治疗。另外,本病治疗应重视针灸、推拿、外治、运动等疗法。如《备急千金要方》曰:“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

6.2 历代医家对肩痹的论治

6.2.1 秦汉晋唐时期 《内经》论治本病主要在针刺方面,提出了针刺的穴位和方法,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则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灵枢·五邪》曰:“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证治准绳》从之。《针灸甲乙经》首次系统用针灸治疗本病,曰:“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肩肿不得顾,气舍主之;肩背痹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肩重不举,臂痛,肩窌主之;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肩胛中痛,而寒至肘,肩外腧主之;肩胛周痹,曲垣主之;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肩肿引缺盆,商阳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重,腕重急,曲池主之;肩肘节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窌主之;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热,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天井主之;肩不可举,不能带衣,清冷渊主之。”“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肩痛不可自带衣,臂腕外侧痛不举,阳谷主之。”“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肩背头痛时眩,涌泉主之。”《诸病源候论》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治疗肩痹,特别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如其曰:“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从头上挽两耳,举。”“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对本病的功能锻炼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灸治疗本病曰:“气舍主肩肿不能顾;涌泉主肩背颈项痛。”“腕骨主肩臂痛;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肉麻木。”“巨骨主肩中痛,不能动摇。”“支沟、关冲主肩臂酸重;天宗主肩重臂痛;阳谷、清冷渊主肩不举,不能带衣;肩外俞主肩胛痛而寒至肘;曲垣主肩胛周痹;养老、天柱主肩痛欲折;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巨骨主肩背痛;前腋主肩腋前痛与胸相引;膈俞、京门、尺泽主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列缺主肩背寒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用小红丸、麻丸子、当归散、乳香散治劳伤筋骨、肩背疼痛。

6.2.2 宋金元时期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人参顺气散治“肩背拘急”,《普济方》从之。《圣济总录》用仙人杖浸酒治“肩膊胸背疼痛”。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用牛蒡子散“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薏苡仁散治“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髃肌肉疼痛,渐入左指中”。《医学纲目》《证治准绳》从之。《针灸资生经》针灸治疗肩痹痛,曰:“肩井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消泺治寒热风痹,项痛肩背急。”“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肩肉麻木;曲垣主肩甲周痹;肩贞、肩髃、关冲主肩中热,头不可顾;曲池、天宗主肩重痛不举;清冷渊、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天井疗肘痛引肩,不屈伸;肩外俞治肩痹;曲垣治肩痛周痹。”“肩髎疗肩重不举臂痛;扁骨疗肩中热、指臂痛。”“居髎治腰引少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而至肩。”“阳池治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举。”“清冷渊治臑从肩臂不举不得带衣;养老治肩欲折、臂如拔。”“章门治厥逆肩臂不举;巨骨治肩臂不得屈伸而痛。”“神门、少海主臂挛,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腕骨、天宗主肩臂痛。”“三焦俞治肩背急。”杨倓《杨氏家藏方》用蠲痹汤治“肩肘痹痛”。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用当归拈痛汤“肩背沉重”。李东垣指出:“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奇效良方》《校注妇人良方》《古今医统大全》《医学纲目》《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张氏医通》《类证治裁》从之。李杲用苍术复煎散治“寒湿相合,脑户痛,恶寒,项筋脊强,肩背胛卵痛”,《医学纲目》《证治准绳》从之。

6.2.3 明清时期 《证治要诀》论治肩背痛曰:“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气饮。”“有本体虚,及病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气上逆,当引使归元,不可复下。”《证治准绳》从之。明·朱橚《普济方》承前人之说论治本病;并用黄芪茯神汤“治心虚挟寒,心胸中痛,两胁连肩背”。《医学正传》《百代医宗》从之。《医方类聚》引前人列有“治脾经受湿背肩手足痛”,曰:“背肩手足痛如槌,湿在脾经故若斯,乌沉木香煎四物,更加蓬术最为奇;脾经受湿,令人走注疼痛,肩背手足俱疼,局方四物汤”等治疗。明·高叔宗《丹溪治法心要》列有“治食积肩腿痛”方药。《医学入门》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肩忽痛者”“肩背痛因食积者,单龟板为丸,姜汤下”;四物汤等加减治疗“肩腿痛者”。龚信《古今医鉴》用保婴百中膏“治跌仆伤损,手足肩背”。《赤水玄珠》曰:“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太阳气郁而不行,或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此足太阳经不道,二者俱宜通气防风汤;有因湿热肩背沉重而痛者,宜当归拈痛汤;有因汗出,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导痰汤;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气饮加盐炒小茴香少许。”《证治准绳》用防风汤治疗“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认为“风寒汗出而肩背痛,小便数者,既以泻风热之药通肺气之壅,则寒热气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便遗失者,当以人参、黄芪之属,补肺气之虚不言可知也。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疼者,当归拈痛汤”;又曰:“湿热相搏,肩背沉重疼痛、上热,胸膈不利,遍身疼痛,宜拈痛汤。”朝鲜·许浚《东医宝鉴》用五灵脂散、姜黄散治肩臂痛。《寿世保元》用豁痰汤治“脉洪大促紧者,肩背痛沉而滑者,痰痛也”;迎气防风汤治“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用御寒膏治“肩臂痛”。明·武之望《济阳纲目》用加味控涎丹治“肩背臂痛”。孙文胤《丹台玉案》用当归拈痛散“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等。《类证治裁》从之。《傅青主男科》以“风痰”论治“两臂肩膊痛”。清·傅山《青囊全集》用桑枝秦艽汤“治肩臂肘痛”。《张氏医通》承《证治准绳》论治本病,用当归拈痛汤治“湿热相搏,肩背沉重”“湿气伤肾,肾不生肝,肝风挟湿,流走四肢,肩髀疼痛,拘急浮肿,《金匮》乌头汤加羌活、官桂,服后啜热粥助其作汗乃解”。《症因脉治》以外感内伤论治“肩背痛”,曰:“外感肩背痛之治,若火邪伤肺,当用家秘泻白汤,清燥清肺饮;肺素有热,风寒外束肌表者,羌防泻白散。”“内伤肩背痛之治,气怯神清,脉大而虚,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喘急气逆,不得安卧,六脉躁盛,重则葶苈泻肺汤,轻则家秘泻白散;久痛不愈,气血有伤者,四物汤,八珍汤,加秦艽、续断、钩藤、羌活;膏梁积热,口燥唇焦,六脉沉数者,家秘泻白散;木火刑金,左关脉数者,泻白各半汤。”《医学心悟》以“风痰论治”本病,曰:“肩背痛,古方主以茯苓丸。”《临证指南医案》曰:“劳倦伤阳,脉络凝塞,肩臂作痛者,以辛甘为君,佐以循经入络之品;阳明气衰,厥阴风动,右肩痛麻者,用枸杞、归身、黄芪、羚角、桑枝膏,为阳明、厥阴营气两虚主治。”并列有方药以“治肩臂背痛”。《惠直堂经验方》用紫金膏治“漏肩风”等。《杂病源流犀烛》论治“肩臑肘臂腕手病”曰:“肩前属大肠经,故肩前痛为大肠经病,盖肩端两骨及前臑,皆大肠脉所贯,风热乘肺,肺气郁甚,肺先病,当泻风通肺气,宜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蔻仁、陈皮、桑皮、贝母;若面白气虚,必兼补,宜加人参、黄芪。”“肩后属小肠经,故肩后痛为小肠经病,以小肠中感受风热,气郁不行故致此。宜羌活、防风、藁本、木通、蔓荆子;若心血虚,必养血,宜当归、熟地”。用泻青赤汤、胃风汤、续命煮散、抑肝导赤汤、天仙藤散等治疗本病;对于“走注四肢肩髃者,(宜苡仁散)”。陈念祖《医学从众录》用九汁膏治“漏肩风”。《医林改错》用身痛逐瘀汤治“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医学举要》论治“肩背作痛”曰:“肩垂背曲,若外邪为患,当从太阳经治;冲气上攻,当从少阴经治。”《类证治裁》在“肩背手臂痛论治”曰:“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经气郁不行,宜风药散之(防风通气散);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羌活胜湿汤);如肺受风热,而肩背痛(羌活散);肺气虚而肩背寒(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伤湿而肩背重痛者(当归拈痛汤);寒饮伏结,肩背冷痛者(白术附子汤);素有痰饮,流注肩背手臂作痛者(导痰汤);因于气滞者(乌药顺气散);因于血虚者(四物汤加秦艽、姜黄),因营虚络脉失养,风动筋急者(舒筋汤);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宜调补络脉(生芪、于术、当归、防风根、姜黄、桑枝、甘杞子、橘络)……痰饮流注四肢,肩背手臂痠痛软痹者(导痰汤加姜、炒白术、姜黄、木香)。”李文炳《仙拈集》用四妙煎治“肩臂筋骨疼痛”。《伤科秘方》用万应回生膏治“漏肩风”。《针灸便用》曰:“治肩前廉疼,合谷、列缺;治肩内廉疼,尺泽、太渊;治肩外廉疼,后溪、小海。”

6.2.4 近现代时期 《临证会要》治疗露肩风曰:“发病不久者,宜疏通经络,调气活血,针药并用,短时可用;多年久病者,须长期服药。”对于“上下肢肩、肘、腕、指、髀枢、膝膑、踝、趾诸关节,游走作痛;痛处热灼,微现红肿,痛如锥刺不能动”者,“治法主以甘寒清热滋阴,苦寒泻火坚阴,佐以败毒熄风通络,切忌辛温燥热之剂”;对于“髀、膝、肩、肘关节较常受累,而髀膝疼痛常较肩肘为重,病久不愈,治法祛风、散寒、利湿、止痛、兼补肝肾”。现代王季儒治疗肩关节痛善用片姜黄。李乐园创灵仙五藤饮治肩周炎。刘渡舟善用防风通气汤(羌活胜湿汤)治疗“疼痛以身体上部为重,如肩臂疼痛”“肩背痛者加片姜黄、羌活”。王士福以痰湿论治“肩臂酸痛而沉重”。路志正治疗肩臂疼痛善用赤白芍、丹参、威灵仙、片姜黄。娄多峰创肩凝汤治疗“肩部痹证”,并研制痹证膏“治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痛”。张鸣鹤善用细辛、麻黄、威灵仙治疗肩关节痛、抬举活动困难者。孙树椿善用手法治疗本病。《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用和营通络丸治“肩周炎,肩臂痠痛等以实证为主者”;肩凝汤治疗肩凝症。《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用舒筋止痛方治“风湿顽痹深袭经络,以致头面、颈、肩、臂、腰、腿部牵痛,状如刀割针刺,不得屈伸”;伸筋丹治“肩周炎疼痛”。《中医良药良方》用上肢痹痛茶治气血阻滞引起的肩关节周围炎等。《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用肩痛散治肩周炎。《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用温经蠲痹汤治风寒湿痹,以腕、肘、肩、膝、踝关节多见;用解凝汤治“肩凝风证,肩部疼痛,夜间较剧,活动尤甚,肩臂酸胀或无力”;用豨莶四物汤治“肩周炎,肩凝证之属于血虚血瘀证型者”;加味羌活胜湿汤治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方治“肩周炎,麻木疼痛,扯及肩胛痛等症而属虚寒者”;释凝汤治“肩关节周围炎,痛不可举”;肩关节周围炎外敷中草药方、漏肩风熏洗方治肩关节周围炎;通络舒筋药治“肩背疼痛酸困、麻木”。《重订通俗伤寒论》用桂枝橘皮汤治肩背麻木。《中药制济汇编》用风湿关节酒治肩背沉酸。民间验方“漏肩风药酒”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华独特疗法大成》用药枕治各型肩周炎。齐齐哈尔市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生产暖香褥、暖香坎肩治“肩背肢节酸痛”等。现代文献对于肩痹的论治极其丰富,不胜枚举。

7 肩痹的转归预后

肩痹为慢性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其转归预后多与病因、体质强弱、证候类型、病程长短等多种因素相关。病初期以实证多见,多为感受外邪、劳损引起,病情多轻浅,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配合不当,则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遗留肩关节功能障碍,则预后差。如《针灸资生经》曰:“两肩头冷疼尤不可忽,予屡见将中风人臂骨脱臼,不与肩相连接,多有治不愈者。”

8 结 语

肩痹,病位在肩部,可涉及颈、背、臂等,与肝、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内因为正气亏虚,肺气不足,肝肾亏损,筋失濡养;外因感受外邪、劳损,邪凝经脉,经络痹阻,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

3个方面。其基本病机是肩部经脉痹阻,筋骨失养。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正气亏虚,标实为外邪、痰瘀、气滞。本病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易致关节功能受限。本病治疗当分清虚实,初期为病以标实为主,以祛邪活血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预后较好。久病迁延、失治误治或体虚之人,多为虚证,故在治疗上其应辨证论治。同时,本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易致肩部功能障碍,故治疗过程中尤其应重视针灸、推拿、外治和运动疗法的联合运用,以确保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使肩部功能也能得以改善。肩痹作为常见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肩痹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的整理和研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肩痹理论体系,使肩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9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7-182.

[2] 李满意,娄玉钤,潘宏伟.肢体痹的源流及临床意

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9):54-60,72.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多峰.痹证治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7-55.

[6] 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8-49.

[7] 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62-1767.

[8] 娄玉钤.风湿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8-10.

[9] 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3-458.

[10]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11] 李满意,王淑静,娄玉钤.颈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45-52.

[12]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2(8):55-60,69.

收稿日期:2015-10-20;修回日期:2015-11-10

猜你喜欢
肩背背痛肩痛
光斑
蜡染图案元数据规范设计及应用研究
肩背痛竟然也是肺癌信号
落花时节
肩背疼痛、难忍受?中医特色来帮忙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Constructing Large Scale Cohort for Clinical Study on Heart Failure with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in Regional Healthcare Platform: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Data Reuse
索罗斯的背痛和梅西的点球
后背痛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