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滨:书写是一个“守中”的过程

2015-05-30 02:20李雪
投资北京 2015年12期
关键词:平正孙过庭结体

李雪

习书者说

11月14日,北京。

天安门附近的北池子大街,幽静有余,全无地处城市中心的熙攘喧哗,偶有游人,也并没有扰动这条大街的低调闲适。

38号,一座古香古色的小院深藏于此,门内建筑灰墙古瓦,门外白底黑字的牌匾上题着“北京书法学校”几个遒劲、端庄的大字。

正如这座紧邻皇城的学校深藏不露,它的校长——胡滨,为人也异常低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谦虚地不愿多谈自己,而是饶有兴趣地谈及自己多年书法研习与书法教育的经历,分享丰富的心得体会。

胡滨对书法艺术有40余年的学习、研究和探索,对于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他有很多切实的见解。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胡滨认为,通过学习书法来传承民族文化,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历史命题和任务。

如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繁荣,大发展,书法热已兴起,书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他眼中,这门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对增强国民认同感,甚至陶冶国民品格大有裨益。

首先,书法绝非简单的技艺问题,胡滨把它归结为“字外”的问题。书法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领域,这些“字外功”是书写必不可缺少的文化素养。反过来,通过学习书法也着实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品德。

如果一定要把书法归类为某种“技艺”的话,大概当属胡滨口中的“品格技艺”。仅就他的经历来说,幼时的临池经历,让他认识到,书法对培养一个人的耐心、恒心、坚持不懈的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他称书法为“锤炼品格的艺术”。

再有,书法能培养人对美的感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常被称作“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笔墨在宣纸上的那种美,传达出古雅端正的情趣,自然也提升了习书者的眼界和美学造诣。

历史上,很多书画家都长寿。胡滨说,这来自于书写过程中肢体的巧妙运用与大脑的运动。人在书写过程中,心手双畅之时,生理与心理必然处于通达的状态。因此,学习书法,无论从多大年龄开始,都具有无可争议的益处,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书法的养生作用。

育人者说

那么,该怎样习书法?

胡滨对书法的教育理念有着很深的见解。

首先,从最基本的方法论上来讲,他认为学书要从楷书学起。

中国的文字发展到今天,笔画结体已经约定成俗,有了定型的规范。因此学书依法入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而学书要从楷书开始,是从前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中国的汉字异常复杂,数量也多,各字的笔画多寡不一,结体也因字而异。这构成了书法的复杂性,也增添了书法的艺术魅力。然而无论多复杂,胡滨认同赵孟頫的观点:“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体也须用工”。

从古到今,楷书的用笔和结体因时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具体规定,但对写好楷书的基本规律,胡滨认为有几条一定要遵循:一是重心平稳;二是中正匀称;三是参差避就;四是气势连贯。尽管胡滨谦虚地认为上述几条他还远没有做到,但他始终追求的是要把楷书要写得“安稳、大气”。

他追求用笔浑厚、骨力雄健、结字舒展、收放自如,这样写出来的楷书最能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将中华民族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能包容天下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中正、求变、不偏不倚”的笔墨中,把民族文化精髓注入到汉字书写中。

这既是笔墨的哲学,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来具象地表达的这一真理。而除此之外,作为哲学教授,在书法形而上的理念上,胡滨还爱用哲学思维来看待习书法的方法,贯之在其书写中。

书法也是哲学,并且处处体现着哲学。结字的欹与正、笔法的按与提,正是对立统一;系统学构成章法美,笔法、字法、章法都涉及哲学思维;书法应有一种中和美,求中和,取中庸,不偏不倚,不浮不躁,在书写的安稳中求灵动,在流动中求安稳,是辩证法。

书法中蕴藏的哲学真理,胡滨信手拈来。如他所说,书写中的韵律、节奏、气息等等都可以巧妙运用哲学思维,从而提高书艺水平。对于书法的“字外功”来说,这不仅体现着知识、经验、方法论,更是蕴含变通、文化和智慧。

守中者书

或许是由于书法写心写性,书品即人品,胡滨的书法作品透着自信和淡定。

他的书法作品在灵动用笔之间赋予汉字一种生机与活力,带有自由精神和生动气韵,线含筋骨,墨气滋溢,势如流水,柔中带刚。

胡滨的书风有晋人的韵味,儒雅中见豪放。在记者进行采访之时,他的系列丛书《胡滨·楷书<弟子规><弟子职><朱子治家格言>》、《胡滨·书孙过庭<书谱>》、《胡滨·书唐诗宋词一百五十首》(上、下卷)已经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这四本新作中,他的楷、行、草均有展现。楷书写成的《弟子规》,用笔中正饱满,端庄大气,既具有楷书的规矩和法度,又不失自如和舒展,与《弟子规》所崇尚孝悌谨信的儒家守则自然应和;他用行书写唐诗宋词也多具有楷书的笔意,娴熟干净,结体匀称平正,章法疏朗自然,但在楷书的基础上多了带有诗情的跳跃和流畅;而孙过庭的《书谱》则用草书写就,使用真草演绎,用笔讲究、准确,稳重而富于弹性,诠释了孙过庭所说的“平正”与“险绝”。

纵观胡滨的书法作品,虽根据内容不同,笔墨时时变化,但骨子里不离他所欣赏和追求的书法作品的那份中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胡滨认为这话讲得精辟。粗看似乎是勾勒了学书的渐进过程,即“平正—险绝—平正”,其实更要说明的是“平正”与“险绝”之间微妙的辩证关系——“平正”不够,落入平庸;“险绝”太过,又成了作怪。

“平正”作为书法艺术的基础,笔法、笔势、笔意上要符合汉字的结字规律,点画间力求合乎法度的“沉稳”;但在“平正”基础上,仍要“以变为贵”,注重结字的“畸变、参差、起伏、收放”,从而体现气息和生命力,这是“险绝”;“复归平正”则是更高阶段,是“中庸之道、妙合自然、质朴无华”,是儒家风范。

胡滨认为,中国书法书写的过程即是一个“守中”的过程,既不应怪异,也不是平庸。《书谱》中的古训正是他习书的指导原则,他愿自己在通向书法艺术高峰的艰难道路上,永远做一个攀登者。

猜你喜欢
平正孙过庭结体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规范化的清代刻本宋体字与楷书结体差异浅析
学习书法“分布”三阶段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孙过庭今译三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务追险绝
遵义县委离退局到平正乡开展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