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探究性学习体会

2015-05-30 00:33经鹏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昼长基准面秋分

【摘要】通过对高一年级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内容的探究性学习,形象、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感受学习乐趣。

【关键词】地理课程 教材内容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41-01

在高一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我首先学习到的是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及地球的运动规律。其中1.6节《地球运动的物理意义(二)》讲述的是关于地球自转及公转运动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地球的昼夜时间、季节变化及阳光照射等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地理知识的基础。

教材中(高一地理人教版第21页)在讲述地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知识点时,配了附图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如图所示)。

该图包括a、b、c三个部分,分别标注了夏至日、冬至日及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位置情况。通过学习我很快掌握了其中a、b两图所示的内容,但是对c图内容理解的并不十分清楚,在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之后,在高中结业考试前的复习过程中,我又仔细地重新学习和体会了这部分知识,发现了之前没有理解透彻的两个原因。首先,图c表述的是春分日和秋分日两个时间点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图c把春分日和秋分日两个时间点的情况统一在一幅图中进行表达,这样造成了图中所示的两个时间点的太阳光线看似从同一侧照射到地球表面,而实际上在这两个时间点太阳的光线应该分别由对应的两侧照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其次,图a和图b所示的观察角度是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面的,而图c所示的观察角度是以地球赤道平面为基准面的,由于图a、图b和图c观察基准面的不同,使得我对春分日和秋分日两个时间点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理解的不够深入,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空间模型。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内容,我特意购买一个小地球仪进行仔细观察并模拟不同季节太阳与地球运行的空间位置情况,在此基础上我分别绘制了春分日和秋分日两个时间点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图(图c-1和图c-2),同时将观察基准面调整为地球公转轨道面,即与图a和图b的观察基准面进行了统一,见附图。

图C-1 春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图C-2 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通过以上对原图的改变,虽然看起来没有原图c简洁,却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春分日和秋分日阳光照射地球的方向,使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地球是分别位于公转轨道上太阳的对应两侧的;二是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地球的实际运动状态,可以从图中观察到地球运动时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是存在一个角度的,即黄赤交角。

此外,为了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好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我认为一定要参考教材中1.4节附图1.22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高一地理人教版第17页),在头脑中先建立太阳与地球运动的立体全局模型,再结合以上二分二至日特定时间点的平面图进行学习理解,这样会更全面、更形象的理解这部分地理知识。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不但更好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加体会到了很多学习的乐趣,也希望对高一年级的同学们有一些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经鹏,辽宁省实验中学2013级学生。

猜你喜欢
昼长基准面秋分
面轮廓度逆向尺寸控制及测量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秋分
例说解方程在地理解题中的应用
例说解方程在地理解题中的应用
最小静校正量基准面校正技术在准噶尔盆地LN6井区应用
空间域CMP参考基准面实现方法及其效果
秋分
一道培养学生全局观的典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