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回归本色

2015-05-30 17:32焦令广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3期
关键词:大龙虾课件文本

焦令广

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新课堂呈现出的生机与活力。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繁杂化甚至热闹化的倾向,特别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尤为严重。《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下面就结合这次活动谈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抛去繁华见其本,舍弃浮躁见其色,回归本色。

一、在“读”中体现“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读”是学生理解课文、走近作者内心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方式。要让语文体现 “语文味”,大量的“读”必不可少,只有多“读”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能在积极的阅读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品读?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大声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分角色读等,教师要抓住不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

在开展阅读实践时,对“读”的引导不能孤立进行,教师要结合每个课文类型和蕴含的情感,将课文中的精彩部分展现给学生,或启发学生思考或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就会在内心强烈的需求下自发地进入“读”的状态。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面对有着多年阅读体验的学生,教师如何抓住童话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寄托的作者情感,我以小女孩的悲惨生活为切入点,并将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思考她在点火柴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就能抓住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入品读,从而在品读中体会到作者在借小女孩的命运表现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苦楚和对时代的不满,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我抓住了课文生动有趣的描写,创设情景激发“读”的兴趣,然后抓住课文描写的精彩处设计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并出示“读”的任务:作者是如何抓住“静态”和“动态”进行描写?学生在情景的激发下产生“读”的欲望,在任务的引领下有效地深入“品读”,从而在读中积累语言,习得表达。 还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如梦令》时,先求读准、再求读通、读懂、光读懂还不够,还要读活、读胖、讀瘦,在读中,词的意思理解了,训练落实了,人人都熟读成诵了,在读中,学生把课文的一个词、一句话想象得有声有色,如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读”的教学流程让在场的每位老师都深深地陶醉了。

读中感知,读中领悟、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积累,读得花儿姹紫嫣红,读得黄昏霞光漫天,读得瀑布气壮山河…….语文教学非读不可,这一个个“读”的细节,不正折射出本色的语文教学思想吗?

二、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

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课程,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语言积累是关键。语言积累如果离开了课文,学生在积累语言时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即使掌握了一些词汇,在运用时也是生搬硬套。语文学习要体现出“语文味”,就要将品词析句放入具体的语境,学生才能在语境中获得理解、感悟、鉴赏。

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课文语言优美,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素材,教师如何让学生结合课文品词析句?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段话写了海参和大龙虾两种动物,作者用了“懒洋洋”来写海参,用词是多么的生动,教师可以结合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海参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在写大龙虾时,作者用了“划过来,划过去”写了大龙虾的动作,用“威武”写了大龙虾的神态,是多么的传神。只有将词语、句子放入到具体的课文中,学生才能理解作者用词的生动性、描写的形象性。在领会句子的表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就能透过文字本身领悟句子的韵味。

三、在务实训练中体现“语文味”

要让语文体现鲜明的“语文味”,教师要抓住“听、说、读、写”四字去引导学习,让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上产生疑问,在文本中寻找答案,不偏离语文特色,让语文课程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只有回归语言学科本色,回归母语特色,学生才能在务实的语言训练中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太阳》一课时,有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和“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在实际教学时,我发现有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精美课件,但这位教师没有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色,课件展示的内容过多,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让学生欣赏太阳及充满奥秘的宇宙,表面上互动效果很好,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就能发现这位教师没有抓住语文特点。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课件只能作为引子而不应该喧宾夺主。其实,要实现课文这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以课件为导入,让学生深入文本,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如本课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写作方法,这些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细细体会,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模仿本文写作方法应用到平时的练笔中。要实现“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师应该以文为本,让学生深入文本,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要让语文体现出“语文味”,就要突出语文本色,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训练中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总之,要构建体现“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语文教材,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在扎实有效的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大龙虾课件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威武的大龙虾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大龙虾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大龙虾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